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冼星海的結果 展開
- 中國近代著名音樂家
- 王亨里執導電影
冼星海
中國近代著名音樂家
冼星海,男,曾用名黃訓、孔宇,1905年6月13日出生於澳門,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畢業於巴黎國立音樂學院,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1926年1934年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上海國立音專、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音樂。1938年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赴蘇聯,為《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滿江紅》《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
人物關係
冼星海6歲時隨母親黃蘇英去新加坡,進入了新加坡的養正學校。
1928年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后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靠在餐館跑堂、在理髮店做雜役等維持生活。
1934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
1935年畢業回國,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同時,受著名教育學家、會計學家潘序倫和上海文化界救國會邀請,與呂驥、何士德等人建立了創辦的立信會計學校(現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音樂訓練班,培養了諸如麥新、孟波、楊祚銘、鄒伯宗、魯劍光等一批音樂人才,為抗日救國時期音樂藝術在國內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后又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救亡歌詠運動。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后,參加上海話劇界戰時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
1938年9月接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全體師生的邀請電報。11月,兩人攜手離漢去延安。他們在途中結成了革命伴侶。
1938年冬放棄優厚待遇,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大”兼課。在延安的一年半,進入創作的巔峰期,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慶祝魯藝成立周年晚會上指揮《黃河大合唱》。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6月22日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
1945年初剛住進醫院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11月14日延安各界為冼星海舉行追悼會。
1985年6月13日我國發行《J111 冼星海誕生八十周年》,紀念冼星海先生。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017年6月13日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松江校區昭信堂內,冼星海半身塑像正式揭幕,以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誕辰112周年。
祖父:冼容添,番禺人
祖母:盧氏
外祖父:黃錦村,從事打漁及航海業
父親:冼喜泰,番禺人,從事打漁及航海業,36歲時沉海逝世
母親:黃蘇英,廣東人
岳父:錢亦石(1889—1938)
岳母:王德訓(1891—1985)
夫人:錢韻玲(1914—1994)
女兒:冼妮娜
外孫女:郭敏
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肺病日益嚴重,最後病逝於莫斯科。
單曲名稱 |
---|
《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 |
《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 |
《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 |
《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 |
《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中國狂想曲》 |
《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中國狂想曲》 |
《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中國狂想曲》 |
《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中國狂想曲》 |
《郭治爾·比戴》《游擊軍》《救國軍歌》《到敵人後方去》 |
《郭治爾·比戴》《游擊軍》《救國軍歌》《到敵人後方去》 |
《郭治爾·比戴》《游擊軍》《救國軍歌》《到敵人後方去》 |
《郭治爾·比戴》《游擊軍》《救國軍歌》《到敵人後方去》 |
《在太行山上》《黃河之戀》《夜半歌聲》 |
《在太行山上》《黃河之戀》《夜半歌聲》 |
《在太行山上》《黃河之戀》《夜半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