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
原文化部代部長、中國文聯主席
周巍峙(1916年6月-2014年9月12日),男,原名良驥,江蘇東台人,音樂家。曾擔任文化部部長、中國文聯主席。
1934年參加上海左翼歌詠活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首次指揮演出了《黃河大合唱》。1950年創作《打敗美帝野心狼》,后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1964年,組織了大型音樂舞蹈《東方紅》的創作排練工作。1982年,領導和組織創作、演出大型音樂舞蹈《中國革命之歌》。曾獲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成果特別獎、突出貢獻老一輩音樂家”獎。
2014年9月12日4時34分,周巍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1916年(民國五年)出生於江蘇東台一個貧民家庭,原名周良驥。
1921年入私塾,在東台崑劇團敲鑼打鑔的祖父經常帶他去茶館聽書。1925年,入小學三年級讀書。
1926年,隨在國民革命軍當官、參加北伐戰爭的父親赴紹興、上海等地參與革命歌詠運動。1930年,在上海《申報》圖書館當練習生。
1931年,在戈公振主持的《申報》圖畫周刊部當秘書。“九一八事變”后,歷任“國際聯盟調查團”中國代表處宣傳幹事、鄒韜奮主持的《生活日報》籌備處文書、李公朴先生秘書,參加籌建《申報》圖書館及補習學校工作,參與組織青年工作,並在《申報》發表文章,宣傳抗日。
1934年,以大無畏的精神與舊社會巍然對峙意,改名周巍峙。
年輕時候的周巍峙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與救國會領袖李公朴等人奔赴華北前線,從事抗戰宣傳工作。同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全民通訊社》編輯、前線記者,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八路軍臨汾辦事處秘書、學兵隊音樂教員等職。
1938年赴延安,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隨西北戰地服務團回延安,參加了現代題材京劇的音樂改革工作。同年11月,率西北戰地服務團赴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後任西北戰地服務團指揮、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員,北嶽區黨委文委委員,北嶽區文救會主任,晉察冀邊區文聯宣傳部部長,邊區音協主席。
1939年冬,在敵後首次指揮了由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1942年,他被選為晉察冀邊區參議員,先後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團長,中共張家口市委文委書記,晉察冀中央局黨委宣傳部文委委員兼秘書,華北文聯常委,中共中央華北局文委委員兼秘書,華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員兼秘書,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949年初,任天津市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處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文化部藝術局辦公室主任兼戲劇音樂處處長,藝術局副局長,中央歌舞團團長,中央實驗歌劇院院長,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藝術局局長,文化部黨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聯委員、黨組成員,中國音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中國舞協副主席,中國曲協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人民音樂出版社領導小組組長。
1950年,創作《打敗美帝野心狼》,後來文化部將這首歌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1951年,率中國青年文工團出國訪問演出。
1964年,精心組織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排練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了嚴重衝擊,被批鬥、隔離審查、下放咸寧“五七”幹校勞動長達十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擔任文化部電影局核心小組組長,參與清查工作,為眾多文藝界人士平反昭雪。
1977年起,先後擔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代部長、第一副部長,文化部文化管理幹部學院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顧問,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長、顧問,晉察冀文藝研究會會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等職,曾任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周巍峙
1996年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屆全委會主席。
2001年,主持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併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屆全委會主席、中國文聯第九屆名譽主席。
2011年11月,將畢生藏書全部捐獻給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師大將在周巍峙和鍾敬文捐贈的數千冊圖書的基礎上,成立“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分館”。
2014年9月12日4時34分,周巍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創作戰歌
周巍峙夫婦
當鴨司令
1969年9月,周巍峙帶著“法國特務”帽子被下放到咸寧向陽湖,被編在幹校4連,屬“中央專案組”審查對象,他勞動最多的是放鴨子,並得到“鴨司令”稱號。為了提高鴨的產蛋率,他經常趕著鴨子去吃活食,只要聽說哪裡耕田翻土或抽水捉魚,他都會帶著鴨群趕到現場,甚至不惜走出十幾里。他科學餵鴨,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放鴨經驗,使得鴨子產蛋率高達93%,名列幹校前茅。因此,連里不斷給他增加鴨子數量,最多時他放鴨達到300多隻,還帶出若干“徒弟”,許多連隊還專門派人向他取經。1973年周巍峙病了,在周總理的關心下才被批准回京治病。
提攜後輩
2006年初,吳為山首次申請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雕塑個人展覽。當時館里有個不成文規定,60歲以上的著名老藝術家的作品方可進圓廳展覽。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周巍峙知道后,說:“藝術要有硬杠杠,年齡不該有。吳為山作品過硬,年齡不夠,我借給他。”當年7月4日,《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展》在中國美術館圓滿揭幕,周巍峙因肺纖維化正在301醫院住院,他不顧醫生反對和家人勸阻,堅持要去出席開幕式。他說:“這個同志的展覽我一定要參加,因為以後我可能沒有機會為他的展覽剪綵了。”在多次請假未準的情況下,他親筆寫下請假條:“如發生身體安全問題,一切由本人負責。”就這樣,周巍峙在展覽當天提前到達美術館,但是卻沒有進貴賓室休息,而是由護士陪同悄悄地在車裡打點滴。臨開幕前他拔掉針管,振作精神,參加了開幕式並剪綵。
周巍峙與王昆相識於1939年,當時年長王昆9歲的周巍峙率領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河北唐縣。在河北三分區,有人對他說:“唐縣婦救會有個女幹部歌唱得好。”當他聽罷這位14歲少女的歌聲,情不自禁地發出“真行”的感嘆。這個女孩就是王昆。倆人經過4年的相處彼此生情相愛,於1943年結為夫妻。在1964年上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周巍峙擔任總指揮部的領導工作,王昆則是《農友歌》的演唱者。周巍峙文藝愛好廣泛,“夫彈婦唱”是這個家庭的保留節目。
周巍峙、王昆夫婦與小兒子周八月
祖父 | 周松權 |
大伯 | 周鑫甫 |
父親 | 周慰堂 |
三叔 | 周少卿 |
妻子 | 王昆 |
兒子 | 周七月、周八月 |
為他人創作
歌曲名稱(歌曲說明) | 演唱者 | 發行時間 |
《前線進行曲》(作曲) | 不詳 | 1936 |
《今年是收復失地年》(作曲) | 不詳 | 1937 |
《我們是無敵的游擊隊》(作曲) | 不詳 | 1937 |
《上起刺刀來》(《守土抗戰歌》)(作曲) | 不詳 | |
《子弟兵進行曲》(作曲) | 不詳 | |
《抗戰進行曲》(作曲) | 不詳 | |
《起來、鐵的兄弟》(作曲) | 不詳 | |
《九一八紀念歌》 | 不詳 | |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作曲) | 中國人民志願軍 | 1950 |
《十里長街送總理》(作曲) | 王昆 | 1976 |
作品名稱 | 合作者 |
《不死的老人》 | 與劫夫、陳地合作 |
題目 | 所載刊物 | 期數 |
《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作》 | 《人民音樂》 | 1951(1) |
《解放思想撥亂反正進一步繁榮民族聲樂藝術》 | 《人民音樂》 | 1978(6) |
《農村題材大有作為——在文化部召開的農村題材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 《電影通訊》 | 1981(8) |
《發展民族器樂藝術》 | 《人民音樂》 | 1982(9) |
《奮發努力開創民族器樂藝術新局面》 | 《人民音樂》 | 1983(1) |
《努力開創戲劇創作新局面》 | 《文藝研究》 | 1983(1) |
說不完的田漢 | 《新文化史料》 | 1998(5) |
《一項需要埋頭苦幹的大工程》 | 《中國民族》 | 2003(5) |
《竭盡全力建造民族文化的萬里長城》 | 《黨史文匯》 | 2008(4) |
題目 | 時間 |
《文藝問題論文集》 | 1985 |
《請簽個名!》 | |
《冼星海全集》 | 1989-1991 |
《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66》 | |
《保衛和平歌》 | |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 1992 |
《年方九十》 | 2004 |
周巍峙認為歌曲的寫作,除了在原則上是要有力地反映現實外,同時要寫得非常通俗,使農工商學兵,老幼男女都能懂得;不僅歌詞需要通俗,旋律也不能難唱。
周巍峙把自幼對音樂歌詠的興趣與社會活動結合起來,以歌曲的形式進行革命實踐。他在早期創作的歌曲中表達出這樣的態度:他要追隨先驅者們做一塊不屈服於黑暗社會現實的石頭。用石頭砸向污濁的醬缸,用石頭砸向鎖住光明的閘門,用鏗鏘的撞擊顯示“無聲的中國”已經覺醒。黑暗給了人一雙尋找光明的眼睛,失去了話語權就當以長歌抒發心聲。他通過編輯抗日救亡歌選《中國呼聲集》,希望全國的人們都能唱這些雄壯的歌曲,會唱的人都去教別人,把這些吼聲傳布到每一個極小的角落裡去,使全國大眾的精神奮發起來,使救亡意識在怒吼聲中堅強起來、統一起來。他創作的旋律簡短有力、氣宇軒昂、激越鏗鏘、震撼人心。他創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音調鏗鏘,節奏堅定、氣勢磅礴,符合當時志願軍戰士在倉促應戰的情況下,齊心協力、勇往直前的情形,他真實地表現了中國人民軍隊的英雄氣概、必勝決心、樂觀主義,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經典之作,曾是一個時代最高亢、最激動、最有力量的代表作之一。
周巍峙的曲作從河北民歌等吸收了營養,明快、樸實,優美、自然。不追求華麗的形式,但富於真誠、強烈的內心感情。民族化,通俗化,易於入耳、上口,因而易於流傳,讓群眾在自唱、自娛中受到教育,得到娛樂與美的欣賞。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2001-05 | 首屆中國音協“金鐘獎”設立的“突出貢獻老一輩音樂家”獎(獲獎) |
1999-10 | 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成果特別獎(獲獎) |
1947 | 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模範工作者獎(獲獎) |
1944 | 延安文教英雄一等獎(獲獎) |
1938-09 | 西北戰地服務團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榮譽獎章(獲獎) |
2013 | 國家新聞出版署圖書獎《田漢全集》(獲獎) |
1999 | 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聶耳全集(獲獎) |
1994 | “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東方紅》(獲獎) |
1993 | 國家新聞出版署圖書獎《冼星海全集》(獲獎) |
1985 | 文化部集體獎《中國革命之歌》(獲獎) |
1977 | 文化部合唱一等獎《十里長街送總理》(獲獎) |
1954 | 文化部群眾歌曲創作一等獎《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獲獎) |
既懂業務又能做行政領導的人才。——周恩來
來自貧寒戶,混跡文苑中。奔忙六十載,一個打雜工。
得意不忘形,得理還讓人。——王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巍峙家屬)
他對民間文化保護、發掘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文藝界泰斗級人物,但他平易近人。
周巍峙在黨的各個發展時期為文藝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音樂界有極高的威望。這不僅是因為他擔任領導工作,而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好大哥”。“周巍峙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他從不計較職務高低,為人坦蕩、和善,從來都是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在文藝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創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當時不僅鼓舞了抗美援朝戰士的鬥志,也影響了全中國人民的鬥志。——徐沛東
他對人很熱情,尤其關心音樂事業……他很誠懇,從來不迴避問題。
雖然周巍峙長我28歲,但我們在生活中是好朋友……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個好丈夫、好領導,但同時他也是個生活中的老頑童。
紀念銅像
周巍峙
故居
周巍峙故居,原位於東台縣城大華家巷,大拆遷時被遷往西十字街西南側“明清街”。現為周巍峙、王昆藝術館。
紀念館
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