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

原文化部代部長、中國文聯主席

周巍峙(1916年6月-2014年9月12日),男,原名良驥,江蘇東台人,音樂家。曾擔任文化部部長、中國文聯主席。

1934年參加上海左翼歌詠活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首次指揮演出了《黃河大合唱》。1950年創作《打敗美帝野心狼》,后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1964年,組織了大型音樂舞蹈《東方紅》的創作排練工作。1982年,領導和組織創作、演出大型音樂舞蹈《中國革命之歌》。曾獲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成果特別獎、突出貢獻老一輩音樂家”獎。

2014年9月12日4時34分,周巍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916年(民國五年)出生於江蘇東台一個貧民家庭,原名周良驥。
1921年入私塾,在東台崑劇團敲鑼打鑔的祖父經常帶他去茶館聽書。1925年,入小學三年級讀書。
1926年,隨在國民革命軍當官、參加北伐戰爭的父親赴紹興、上海等地參與革命歌詠運動。1930年,在上海《申報》圖書館當練習生。
1931年,在戈公振主持的《申報》圖畫周刊部當秘書。“九一八事變”后,歷任“國際聯盟調查團”中國代表處宣傳幹事、鄒韜奮主持的《生活日報》籌備處文書、李公朴先生秘書,參加籌建《申報》圖書館及補習學校工作,參與組織青年工作,並在《申報》發表文章,宣傳抗日。
1934年,以大無畏的精神與舊社會巍然對峙意,改名周巍峙。
年輕時候的周巍峙
年輕時候的周巍峙
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從事左翼文藝活動及進步出版工作,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執行幹事,組織領導群眾音樂團體從事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在工人、學生及店員中開展革命工作。創作了《前線進行曲》、《上起刺刀來》等多首抗日歌曲,編輯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國呼聲集》。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與救國會領袖李公朴等人奔赴華北前線,從事抗戰宣傳工作。同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全民通訊社》編輯、前線記者,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八路軍臨汾辦事處秘書、學兵隊音樂教員等職。
1938年赴延安,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隨西北戰地服務團回延安,參加了現代題材京劇的音樂改革工作。同年11月,率西北戰地服務團赴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後任西北戰地服務團指揮、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員,北嶽區黨委文委委員,北嶽區文救會主任,晉察冀邊區文聯宣傳部部長,邊區音協主席。
1939年冬,在敵後首次指揮了由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1942年,他被選為晉察冀邊區參議員,先後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團長,中共張家口市委文委書記,晉察冀中央局黨委宣傳部文委委員兼秘書,華北文聯常委,中共中央華北局文委委員兼秘書,華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員兼秘書,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949年初,任天津市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處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文化部藝術局辦公室主任兼戲劇音樂處處長,藝術局副局長,中央歌舞團團長,中央實驗歌劇院院長,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藝術局局長,文化部黨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聯委員、黨組成員,中國音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中國舞協副主席,中國曲協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人民音樂出版社領導小組組長。
1950年,創作《打敗美帝野心狼》,後來文化部將這首歌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1951年,率中國青年文工團出國訪問演出。
1964年,精心組織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排練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了嚴重衝擊,被批鬥、隔離審查、下放咸寧“五七”幹校勞動長達十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擔任文化部電影局核心小組組長,參與清查工作,為眾多文藝界人士平反昭雪。
1977年起,先後擔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代部長、第一副部長,文化部文化管理幹部學院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顧問,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長、顧問,晉察冀文藝研究會會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等職,曾任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周巍峙
周巍峙
1982年領導和組織創作、演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
1996年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屆全委會主席。
2001年,主持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併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屆全委會主席、中國文聯第九屆名譽主席。
2011年11月,將畢生藏書全部捐獻給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師大將在周巍峙和鍾敬文捐贈的數千冊圖書的基礎上,成立“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分館”。
2014年9月12日4時34分,周巍峙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軼事典故


人物軼事

創作戰歌
周巍峙夫婦
周巍峙夫婦
1950年11月26日,周巍峙翻閱《人民日報》時發現《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位戰士談話》一文,他看到隨軍記者麻扶搖寫的《出征誓詞》,一邊開會,一邊在腿上敲打著節拍,不到半小時把旋律敲打出來。歌名叫作《打敗美帝野心狼》。後來接受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的建議,把“抗美援朝鮮”改為“抗美援朝”,署名“志願軍戰士詞”交給《人民日報》文藝版主編詩人袁水拍。11月30日《人民日報》和12月初《時事手冊》半月刊,先後發表這首歌。歌曲發表后,周巍峙覺得歌名不夠理想,后借鑒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旅順市委主辦的《民主青年》雜誌上刊登時所用題目,將其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12月3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
當鴨司令
1969年9月,周巍峙帶著“法國特務”帽子被下放到咸寧向陽湖,被編在幹校4連,屬“中央專案組”審查對象,他勞動最多的是放鴨子,並得到“鴨司令”稱號。為了提高鴨的產蛋率,他經常趕著鴨子去吃活食,只要聽說哪裡耕田翻土或抽水捉魚,他都會帶著鴨群趕到現場,甚至不惜走出十幾里。他科學餵鴨,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放鴨經驗,使得鴨子產蛋率高達93%,名列幹校前茅。因此,連里不斷給他增加鴨子數量,最多時他放鴨達到300多隻,還帶出若干“徒弟”,許多連隊還專門派人向他取經。1973年周巍峙病了,在周總理的關心下才被批准回京治病。
提攜後輩
2006年初,吳為山首次申請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雕塑個人展覽。當時館里有個不成文規定,60歲以上的著名老藝術家的作品方可進圓廳展覽。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周巍峙知道后,說:“藝術要有硬杠杠,年齡不該有。吳為山作品過硬,年齡不夠,我借給他。”當年7月4日,《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展》在中國美術館圓滿揭幕,周巍峙因肺纖維化正在301醫院住院,他不顧醫生反對和家人勸阻,堅持要去出席開幕式。他說:“這個同志的展覽我一定要參加,因為以後我可能沒有機會為他的展覽剪綵了。”在多次請假未準的情況下,他親筆寫下請假條:“如發生身體安全問題,一切由本人負責。”就這樣,周巍峙在展覽當天提前到達美術館,但是卻沒有進貴賓室休息,而是由護士陪同悄悄地在車裡打點滴。臨開幕前他拔掉針管,振作精神,參加了開幕式並剪綵。

個人生活


感情生活

周巍峙與王昆相識於1939年,當時年長王昆9歲的周巍峙率領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河北唐縣。在河北三分區,有人對他說:“唐縣婦救會有個女幹部歌唱得好。”當他聽罷這位14歲少女的歌聲,情不自禁地發出“真行”的感嘆。這個女孩就是王昆。倆人經過4年的相處彼此生情相愛,於1943年結為夫妻。在1964年上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周巍峙擔任總指揮部的領導工作,王昆則是《農友歌》的演唱者。周巍峙文藝愛好廣泛,“夫彈婦唱”是這個家庭的保留節目。

家屬成員

周巍峙、王昆夫婦與小兒子周八月
周巍峙、王昆夫婦與小兒子周八月
祖父周松權
大伯周鑫甫
父親周慰堂
三叔周少卿
妻子王昆
兒子周七月、周八月

個人作品


音樂作品

為他人創作
歌曲名稱(歌曲說明)演唱者發行時間
《前線進行曲》(作曲)不詳1936
《今年是收復失地年》(作曲)不詳1937
《我們是無敵的游擊隊》(作曲)不詳1937
《上起刺刀來》(《守土抗戰歌》)(作曲)不詳
《子弟兵進行曲》(作曲)不詳
《抗戰進行曲》(作曲)不詳
《起來、鐵的兄弟》(作曲)不詳
《九一八紀念歌》不詳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作曲)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
《十里長街送總理》(作曲)王昆1976

歌劇

作品名稱合作者
《不死的老人》與劫夫、陳地合作

論文

題目 所載刊物期數
《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作》《人民音樂》1951(1)
《解放思想撥亂反正進一步繁榮民族聲樂藝術》《人民音樂》1978(6)
《農村題材大有作為——在文化部召開的農村題材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電影通訊》1981(8)
《發展民族器樂藝術》《人民音樂》1982(9)
《奮發努力開創民族器樂藝術新局面》《人民音樂》1983(1)
《努力開創戲劇創作新局面》《文藝研究》1983(1)
說不完的田漢《新文化史料》1998(5)
《一項需要埋頭苦幹的大工程》《中國民族》2003(5) 
《竭盡全力建造民族文化的萬里長城》《黨史文匯》2008(4)

書籍

題目時間
《文藝問題論文集》1985
《請簽個名!》
《冼星海全集》1989-1991
《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66》
《保衛和平歌》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1992
《年方九十》2004

創作特點


周巍峙認為歌曲的寫作,除了在原則上是要有力地反映現實外,同時要寫得非常通俗,使農工商學兵,老幼男女都能懂得;不僅歌詞需要通俗,旋律也不能難唱。
周巍峙把自幼對音樂歌詠的興趣與社會活動結合起來,以歌曲的形式進行革命實踐。他在早期創作的歌曲中表達出這樣的態度:他要追隨先驅者們做一塊不屈服於黑暗社會現實的石頭。用石頭砸向污濁的醬缸,用石頭砸向鎖住光明的閘門,用鏗鏘的撞擊顯示“無聲的中國”已經覺醒。黑暗給了人一雙尋找光明的眼睛,失去了話語權就當以長歌抒發心聲。他通過編輯抗日救亡歌選《中國呼聲集》,希望全國的人們都能唱這些雄壯的歌曲,會唱的人都去教別人,把這些吼聲傳布到每一個極小的角落裡去,使全國大眾的精神奮發起來,使救亡意識在怒吼聲中堅強起來、統一起來。他創作的旋律簡短有力、氣宇軒昂、激越鏗鏘、震撼人心。他創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音調鏗鏘,節奏堅定、氣勢磅礴,符合當時志願軍戰士在倉促應戰的情況下,齊心協力、勇往直前的情形,他真實地表現了中國人民軍隊的英雄氣概、必勝決心、樂觀主義,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經典之作,曾是一個時代最高亢、最激動、最有力量的代表作之一。
周巍峙的曲作從河北民歌等吸收了營養,明快、樸實,優美、自然。不追求華麗的形式,但富於真誠、強烈的內心感情。民族化,通俗化,易於入耳、上口,因而易於流傳,讓群眾在自唱、自娛中受到教育,得到娛樂與美的欣賞。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
2001-05首屆中國音協“金鐘獎”設立的“突出貢獻老一輩音樂家”獎(獲獎)
1999-10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成果特別獎(獲獎)
1947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模範工作者獎(獲獎)
1944延安文教英雄一等獎(獲獎)
1938-09西北戰地服務團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榮譽獎章(獲獎)
2013國家新聞出版署圖書獎《田漢全集》(獲獎)
1999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聶耳全集(獲獎)
1994“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東方紅》(獲獎)
1993國家新聞出版署圖書獎《冼星海全集》(獲獎)
1985文化部集體獎《中國革命之歌》(獲獎)
1977文化部合唱一等獎《十里長街送總理》(獲獎)
1954文化部群眾歌曲創作一等獎《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獲獎)

人物評價


既懂業務又能做行政領導的人才。——周恩來
來自貧寒戶,混跡文苑中。奔忙六十載,一個打雜工。
得意不忘形,得理還讓人。——王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巍峙家屬)
他對民間文化保護、發掘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文藝界泰斗級人物,但他平易近人。
周巍峙在黨的各個發展時期為文藝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音樂界有極高的威望。這不僅是因為他擔任領導工作,而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好大哥”。“周巍峙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他從不計較職務高低,為人坦蕩、和善,從來都是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在文藝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創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當時不僅鼓舞了抗美援朝戰士的鬥志,也影響了全中國人民的鬥志。——徐沛東
他對人很熱情,尤其關心音樂事業……他很誠懇,從來不迴避問題。
雖然周巍峙長我28歲,但我們在生活中是好朋友……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個好丈夫、好領導,但同時他也是個生活中的老頑童。

後世紀念


紀念銅像
周巍峙
周巍峙
周巍峙王昆銅像位於河北易縣華龍皇家陵園,由家屬出資請雕塑家紀峰先生創作。紀念像為雙人坐像,表現了周巍峙、王昆相敬相愛的一生,也表現了他們對自己一生的自信和肯定。
故居
周巍峙故居,原位於東台縣城大華家巷,大拆遷時被遷往西十字街西南側“明清街”。現為周巍峙、王昆藝術館。
紀念館
故居
故居
東台市預備籌建周巍峙王昆紀念館,將其打造成東台市文化名片。截止2015年9月底,已整理完成周巍峙王昆各類證書、日記、簽名冊、書籍等文物資料5839件,為後期的紀念館展陳工作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