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

王大中,男,1935年3月2日出生於河北省昌黎縣,中國核反應堆工程與核安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

從事高溫氣冷堆研究,后從事低溫核供熱堆研究。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53-1958清華大學核反應堆學士
1961-1962清華大學
1980-1982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自然科學博士

工作經歷

王大中工作照
王大中工作照
1970年任清華核能所黨委常委、設計室主任。
1983年以來主持低溫核供熱堆,擔任國家重點攻關項目負責人。
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任清華大學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從事高溫氣冷堆研究,后從事低溫核供熱堆研究。
20世紀60年代參與領導了中國自行建造的屏蔽試驗反應堆的設計、建造和運行。主持領導建設清華大學反應堆熱工試驗基地,曾先後建成高壓水熱工迴路,液態金屬熱工實驗迴路,高溫氦氣熱工迴路以及核供熱堆自然循環兩相流實驗迴路等大型實驗裝置。
7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積極倡導和主持領導了高溫氣冷堆的研究發展工作。在西德於利希核中心從事高溫堆研究時,提出一種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新概念,可使模塊堆的單堆功率提高一倍以上,獲德、美、日等國發明專利。回國后,主持領導863高技術計劃項目——高溫氣冷堆研究。提出中國應採取發展模塊式高溫堆的技術路線,並領導研究和設計了10兆瓦模塊式高溫氣冷堆。該堆於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立項,並列為863計劃重點項目,於2000年建成,2003年滿功率運行成功。
80年代以來主持領導低溫核供熱堆研究,在中國開創了核能供熱應用新領域。主持設計與研製成功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該堆是世界上第一座建成運行的殼式核供熱堆,具有一體化、自穩壓、自然循環冷卻、非能動餘熱載出等先進特性。該項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領導研製成功一種獨創的反應堆水力學控制棒驅動系統,並成功地用於反應堆運行,該成果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和中國專利金獎。主持領導200兆瓦大型核供熱堆工程設計和技術攻關,國家已批准建設首座200兆瓦核供熱堆。研究與發展了核供熱堆綜合利用技術,包括核能製冷,熱電聯供,核能海水淡化等,其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高度評價。
論文
顧秉林,王大中,汪勁松,陳皓明,姚期智。創新性實踐教育——基於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20(6):448-450
徐光憲,師昌緒,王淀佐,趙忠賢,王大中,.關於保護白雲鄂博礦釷和稀土資源避免黃河和包頭受放射性污染的緊急呼籲[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20(6):448-450
薄涵亮,鄭文祥,董鐸,王大中。水力驅動控制棒靜態特性實驗研究[J].核動力程,2001,22(1):11-14
王大中。冷卻水鉬系處理的技術進展[J].工業水處理.1993(04):3-6
王大中,馬維國,趙銳銳。高爐密閉循環冷卻水系統的設計[J].工業用水與廢水,2000,31(2):16-18
王大中。學科建設是研究型大學的創新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02,(21):12~15.
薄涵亮,鄭文祥,王大中,姜勝耀,楊巾農,核反應堆控制棒水壓驅動技術[J].清華大學學報,2005,45(3):424-427
秦本科,薄涵亮,鄭文祥,王大中。控制棒水壓驅動機構水壓缸步升壓力變化過程[J].清華大學學報,2008(12):2118-2121
張作義,吳宗鑫,王大中。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的重要途徑[J].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2008
王大中。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低碳能源技術發展[J].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2008
秦本科,薄涵亮,鄭文祥,王大中。控制棒水壓驅動機構水壓缸步降過程運動阻力研究[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9,43(4):435-440
張謹奕,薄涵亮,孫玉良,王大中。三維空間液滴運動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2013(1):96-101
顧秉林,王大中,汪勁松,陳皓明,姚期智。創新性實踐教育——基於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1):1-5
王大中。關於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問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1):6-10
王大中。創建“綠色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4):5-9
王大中。建設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和教學體系創建世界一流大學[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23(1):1-8
著作
王大中.21世紀中國能源科技發展展望[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社會任職


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

社會活動


1969年至1979年從事熱中子釷增殖堆及高溫氣冷堆研究,任反應堆設計室主任,反應堆工程總體室主任。
任國家核安全局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
榮獲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法國巴黎中央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

人物評價


在工作局面看似忙和亂的時候,他以清醒的思路和有序的安排把握住前進的方向。和他在一起,清華人強烈地感到:作為一校之長,他在前面拉自己,在後面推自己,他鼓勵大家跳躍、奔跑,去摘取更誘人的果實。(清華新聞網評)
王大中校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傾心、全心育人的教育情懷,豐富的教育思想,勇於開拓創新的改革精神,同時更是一位平易近人、具有學者氣質人格魅力的領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評)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獎機構
2007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
1993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9北京市勞動模範
1989全國先進工作者
1987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87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986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