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哈鎮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下轄鎮

夏日哈鎮位於都蘭縣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常住人口3261人(2020年),以藏族為主,佔總人口的56%,還有漢、蒙古、土等民族。面積3153km²。

歷史沿革


夏日哈鎮
夏日哈鎮
民國時期,夏日哈地區是果米部落駐牧地。
1950年,成立都蘭縣夏日哈鄉。
1954年,屬於都蘭縣治第二地區管轄。
1958年,改稱夏果鄉,轄夏日哈、果米等地。
1959年4月,劃歸東風公社管轄。
1962年7月,成立夏日哈公社;同年11月又改稱夏日哈鄉。
1968年,改稱夏日哈公社,下轄河北、河南、果米、查查香卡、夏塔拉5個生產大隊。
1984年,恢復夏日哈鄉,撤銷生產大隊,成立村民委員會。
1990年,全鄉轄查查、河北、河南、果米、夏塔拉、新樂、沙珠玉7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2月21日,撤鄉建鎮,設立夏日哈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夏日哈鎮下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夏興社區,查查、河北、河南、果米、夏塔拉、新樂、沙珠玉、聯合、沙柳河。
截至2019年10月,夏日哈鎮下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夏興街社區,新樂村、沙珠玉村、夏塔拉村、果米村、查查村、河北村、河南村、聯合村、沙柳河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夏日哈鎮地處都蘭縣東北部,東與海南州共和縣和烏蘭縣茶卡鎮相接,南與熱水鄉察汗烏蘇鎮為鄰,西、北與烏蘭縣柯柯鎮相望。行政區域面積3153平方千米。
氣候
夏日哈鎮境內年均氣溫21℃,1月平均氣溫-11.7℃,7月平均氣溫14.8℃。無霜期102天,牧草生長期165天。年均降水量為240.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982小時,太陽年輻射量161.91千卡/平方厘米,蒸發量及濕潤係數分別為583毫米和0.635毫米,屬於乾旱類型氣候。
水文
夏日哈鎮境內有沙流河和夏日哈河2條河流,是農牧業灌溉和生活飲用水的主要水源。另外安固灘地下水資源較充足,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均屬良好,是理想的生活飲用水、灌溉用水水源。
自然災害
夏日哈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霜凍、乾旱、洪水、風沙大雪等。

自然資源


夏日哈鎮境內有棕熊、鹿、大黃、鎖陽等較為豐富的野生動物和中草藥資源。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夏日哈鎮轄區總人口597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9人,城鎮化率3.8%。另有流動人口50人。總人口中,男性3140人,佔52.5%;女性2836人,佔47.5%;18歲以下1434人,佔23.9%;18—35歲2136人,佔35.7%;35—60歲以上2056人,佔34.4%;60歲以上350人,佔6%。0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9人。
2021年8月18日,都蘭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夏日哈鎮常住人口數為3261人。

經濟


2011年,夏日哈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3234.1噸;油料種植面積0.7萬畝,產量709.6噸;枸杞種植面積0.5畝,鮮果12噸;馬鈴薯產量345噸。2011年,牲畜年末存欄11.7萬頭(只),適齡母畜7.2萬頭(只),占牲畜總數的62%;牲畜出欄5.6萬頭(只),出欄率54%;牲畜商品數4.7萬頭(只),商品率45.6%;牛羊育肥2萬頭(只)。2011年,果米、查查兩村生態畜牧業建設,每村配套專項資金20萬元,購置種公氂牛17頭,生產母羊181隻,流轉草場15萬畝。畜棚300餘座,網圍欄25處,種植飼料1260畝(苜蓿),草場蓄水池32個。果米村140戶和查查村184戶牧民加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分別佔全村總牧戶的80.5%、80.7%。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夏日哈鎮有中心小學1所,在校生189人,教師16人;村小學1所,在校生108人,教師13人;鎮級文化技校1所,村級文化技校9所。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夏日哈鎮有衛生院1個,醫護人員5人,病床15張。村衛生室7個,村醫7人。2011年末,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參合5543人,參合率達到96%;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89人,參保率達85.5%。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夏日哈鎮有文化活動廣場1處,配置體育健身器材10套。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夏日哈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120戶,人數230人,發放保障資金3.24萬元;農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戶159戶,人數477人;五保戶對象27人、殘疾人169人、優撫對象6人、孤兒12人,發放各類救助資金2.88萬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626人,參保率達91.4%。

交通


夏日哈鎮
夏日哈鎮
夏日哈鎮境內有G109公路穿過。

文化


● 地名由來
“夏日哈”系蒙古語,漢語意譯為“淡黃色”之意,以其北部淡黃色的小片沙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