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勝鄉
保勝鄉
保勝鄉隸屬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彭山區城西北部,東經103°42"一103°48",北緯30°15" 一 30°21",面積34.95平方千米,東與該縣公義鎮、青龍鎮,南與鄧廟鄉,西與東坡區鄭軍鄉,西北與邛崍市回龍鎮、北與新津縣永興鎮、永商鎮毗鄰,東西長12.8公里,南北寬6.7公里,轄13個村、1個居委會、117個農業社, 12979人(2017)。
鄉鎮企業有食品加工、建材、農機修理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子。養殖業以豬、魚、小家畜為主。境內有天然氣、芒硝、腐質酸等地下礦藏。龍門寺有晉朝漢中太守、太子洗馬官“忠孝楷模”李密故里。
2019年12月,眉山彭山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保勝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公義鎮管轄,公義鎮人民政府駐新區東街28號。
保勝鄉是個典型的丘區農業鄉。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少霜雪,屬成都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5°C左右,年降雨量980—1100毫米。保勝鄉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彭山區城西北部。是個典型的丘區農業鄉。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少霜雪,屬成都亞熱帶氣候區。
保勝鄉交通便利。保勝至彭山20公里路程,每天有公共汽車20分鐘一趟往返。境內三條主幹公路已基本實現水泥路化,村村社社通公路。保勝經永興(5公里)到成都只有40公里,一個小時即可到達。全鄉已有13個村110個農業社實現了農網改造。中國移動、聯通分別在該鄉境內建起了三個基站,手機通話清晰、便捷。全鄉村村通電話,電話用戶260戶。光纖電視通鄉,已有3個村的400戶用戶可收看31套電視節目,現正向村發展。
李密像
保勝鄉轄6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勝利村、佛岩村、龍安村、金崗村、天柱村、連橋村;保勝場社區。
保勝鄉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糧食作物,糧食總產量達921萬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海椒、紅蘿蔔、洋芋、青菜,蒜等。全鄉經濟林木以脆紅李、壽柑、橙類、慈竹、巨桉為主。全鄉有果園3500畝,年產水果75萬公斤。畜牧業以生豬為主,年產優質仔豬6萬頭,兼養牛、羊、雞,兔、鴨、鵝等等。
保勝鄉礦藏資源豐富。已有5家鑽井隊在該鄉探鑽天然氣井7口,其中,位於龔石村境內的大15井,日產天然氣1萬立方米。頁岩儲量可觀,主要集中在金崗、石仁境內,是制磚、瓷的好原料。地處佛岩、龍安,金崗、天柱等地的紅石儲量很大,成樂、成雅高速公路曾被廣泛採用。
保勝鄉石仁村境內鑽出一礦泉水井,經檢測,符合天然礦泉水0B8537—1995國家標準,現供場鎮3000多居民生活用水。芒硝分佈在金崗村境內,蘊藏量豐富。保勝鄉無外來水源,生產用水全靠自蓄。境內有水庫7座,山坪塘160口,石河堰、堵水壩100處,適合發展養漁業。是休閑垂釣的好地方。
保勝鄉於1996年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中心小學1所,村小5所,初級中學1所。幼兒園1所,幼兒班7個。中、小學已實現微機教學。中學、小學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質量提高。保勝衛生院改造一新,醫療水平提高,村村建有衛生站。
“今年我村發展35歲以下年輕黨員3名,入黨積極分子5名……”1月6日,保勝鄉村支部書記在該鄉年度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黨建述職及中層幹部述職大會上公開述職。
此會別開生面,一改以往拿稿照本宣科,而是7名支部書記、7名中層幹部在五分鐘內脫稿述職,丟掉“花架子”,成績拿數據說話,缺點勇於說出來力求改進,計劃實實在在,演講后對發言人述職現場點評打分。據悉,此次年度述職達到了總結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目的,激發了相互趕超、創先爭優的激情,推動了基層組織建設年更深入地開展。
龍門寺
龍門寺大雄寶殿依山而建,在22米長的岩壁上,有唐代摩崖造像10龕,共計佛像60多尊,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佛像頭部及雙手有的在“文革”中被毀,有的風化。其中,第二龕為長方平頂敞口龕,內列三菩薩二供養,像高1.63米,全部是半立雕。正中者刻寶珠形頭光,身著左旋通肩紗衣,腰束帶,下著長裙,衣紋流暢,體態瀟灑。左右兩菩薩,身著圓領通肩紗衣,腰系帶,飾華麗瓔珞,長裙曳地,薄紗透體,肌肉豐滿。此龕被選入《中國石窟藝術》(海外版)。
大雄寶殿殿門外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聖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道光聖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己沒於荒草叢中。
保勝鄉
千古絕唱《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婉轉凄側,真情沛然,被後人譽為“千古散文絕唱”,廣為傳誦,影響深遠。其人性光芒、孝思功用、文化魅力,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散文名篇,並成就其在中華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這是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的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
漫步於絕壁之下,靜靜觀賞《陳情表》和李密的事迹,感受中國書法、壁畫的無窮魅力,感悟中華孝文化,正所謂山是一幅畫,畫是—部書,書是—部動人的故事,而故事則是—曲千古傳頌的“孝”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