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瓔珞的結果 展開

瓔珞

瓔珞

瓔珞,梵文是keyūra,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據《佛所行贊》卷一所載,釋迦牟尼當太子時,就是“瓔珞莊嚴身”。

本意


開封鐵塔上的瓔珞花磚
開封鐵塔上的瓔珞花磚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
“瓔珞”的製作材料,《維摩詰經講經文》中有“整百寶之頭冠,動八珍之瓔珞”;《妙法蓮華經》記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寶 (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 合成眾華瓔珞”,可見瓔珞應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另外,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

經文記載


* 《法華經普門品》曰:“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 《法華經信解品》曰:“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
* 《觀無量壽經》曰:“諸瓔珞中盛蒲桃漿。”
* 《玄應音義》一曰:“吉由羅應雲枳由邏,此雲瓔珞。”
* 《地藏菩薩本願經》曰:“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相關文獻


瓔珞飾品
瓔珞飾品
《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飾。”
康有為《乙未出都作》詩:“竟將瓔珞親貧子,故入泥犁救重囚。”
徐遲《直薄峨眉金頂記》:“金身,披紅袈裟,胸前佩紅瓔珞。”
《紅樓夢》里一開頭寫寶玉出場時,就都戴著只“金螭瓔珞圈”,瓔珞上自然是掛著他的寄名鎖和“通靈寶玉”,寶釵也有一個金瓔珞圈,所綴金鎖上是“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吉讖,可有三生石前的舊因緣恆於寶玉心間,金玉良緣到底還是成了“美中不足”。

服飾瓔珞


瓔珞是古代南亞次大陸的人們--特別是貴族--用來裝飾身體的一大類首飾的梵文意譯。追溯佛經中相對應的梵文原來的詞語,大致有以下幾個:
Muktā-hāra,其中Muktā義為“珍珠”,hāra則有“成串”之義。這個詞語的本義大致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飾”。
Keyūra,音譯是“吉由羅”,它大致指的是首飾中帶在手臂上的手鐲、臂釧一類飾物。
Ratnāvali,這個詞的本義大致是指“一連串的寶石”。
Rūcaka,這個詞的本義大致是指“華鬘(花鬘)形的首飾”。而華鬘本身,則是梵文Kusuma-mālā的意譯。其中,Kusuma原指一種素馨屬的植物,音譯有“俱蘇摩、拘藪摩、須曼那、須末那”等,特指它的花,在佛經中常用作一切花的以部分代全體的統稱。mālā義為花環、環狀物。也有用mālā來作Kusuma-mālā的簡化詞的。華鬘主要指一種環形頸飾,也就是現在南亞次大陸還在使用的花環,如我們在禮賓式中常見往貴賓脖子上套的那類飾物。它與Mukta-hara的區別,大約主要在所用的串聯飾物之不同,一為植物質,一屬礦物質罷了。所以,有的佛經翻譯家有時也把Kusuma-mala或mala譯成“瓔珞”了。
據此,我們可以把佛經中“瓔珞”一物所指的內涵,寬泛地界定如下:
(1) 它是環狀的飾物,寬泛地說,包括掛在頸部和垂於胸部,戴於頭部,戴在手臂和小腿等部位上的全算。
(2) 它主要是用珍珠、寶石和貴金屬串聯製成的。寬泛地說,有時把華鬘也可計算在內。
至於瓔珞的用途,大致地說,在佛教興起以前,古代南亞次大陸的人們早已使用它了。特別是那裡的貴族,是經常用它來裝飾自己的身體,並用來顯示身分的。古代南亞次大陸的神,自然是貴族統治者在天上的投影化身,他們也是使用這類飾物的。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衣飾”條中,記自己在古代南亞次大陸親眼所見,無論男女,都可“首冠花鬘,身佩瓔珞”。特別是貴族:“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而作身佩。”據《佛所行贊》卷一所載,釋迦牟尼當太子時,就是“瓔珞莊嚴身”的。又據《中阿含經》中的《木積喻經》,有許多青年女性修飾身體時使用的記錄:“年在盛時,沐浴香熏,著明凈衣,華鬘瓔珞嚴飾其身。”
佛教摒棄世上的榮華富貴,因此,佛和羅漢等出家人是不佩戴飾物的。僧人在作為貴賓時短期內被人給戴上頸飾性質的花環,亦為戒律所許。只有菩薩級人物,除了現比丘形的如某些地藏菩薩等之外,正規的菩薩形象全都佩帶各種各樣的瓔珞與華鬘,並可以接受這種饋贈。典型的例證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說: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菩薩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憫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堠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憫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為什麼菩薩能接受此種供奉?看來是與釋迦牟尼得道前--包括本生經中的無數前生時--屬於菩薩級有關。特別在釋迦牟尼當王子的時候,更是瓔珞遍體的人物。這就影響到佛教的早期造像。佛傳中的釋迦牟尼就是王子裝束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