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

大念處經

《大念處經》(巴利文: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 梵文:Smṛtyupasthāna Sūtra स्म्र्युपस्थान सूत्र)是《巴利文大藏經》中的長部第22篇經,相當於漢譯本《中阿含經》〈98經〉〈念處經〉。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極受重視。

概論


佛陀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時,教導比丘,擺脫憂愁、滅寂苦惱,獲得正道的方法就是修行四念處,其最終達到涅槃, 證悟三果或四果。經中佛陀對四念處的義理和修行做了詳細解釋。

大念處經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大念處經
瑪欣德尊者(Bhikkhu Mahinda)新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古盧國名為甘馬薩曇馬的古盧市鎮。
於其處,世尊對比庫們說:“諸比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
總說
“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凈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
哪四種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
——總說結束——
身隨觀 入出息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的學徒,在長轉時了知:‘我在長轉。’在短轉時了知:‘我在短轉。’
諸比庫,同樣地,比庫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入出息部分結束——
身隨觀 威儀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我行走。’或站立時,了知:‘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我坐著。’或躺卧時,了知:‘我躺卧。’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威儀路部分結束——
身隨觀 正知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正知部分結束——
身隨觀 厭惡作意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凈:‘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諸比庫,猶如兩端開口之袋,裝滿了各種穀類,比如稻米、米、綠豆、豆、芝麻、米粒。有眼之人打開之後,即能觀察:‘這是稻米,這是米,這是綠豆,這是豆,這是芝麻,這是米粒。’
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凈:‘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厭惡作意部分結束——
身隨觀 界作意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學徒,殺了牛並切成肉片之後,坐在四衢大道。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界作意部分結束——
身隨觀 九墓地部分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死後經一日,經兩日或叄日,已經腫脹、青瘀、膿爛。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正被烏鴉、兀鷹、鷲、蒼鷺、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種蟲所噉食。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骨鎖尚有肉有血,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肉,為血所污,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血、肉,由筋腱連結著……已無連結的骨頭散落各處:一處為手骨,另一處為腳骨,另一處為踝骨,另一處為脛骨,另一處為股骨,另一處為髖骨,另一處為肋骨,另一處為脊椎骨,另一處為肩胛骨,另一處為頸椎骨,另一處為顎骨,另一處為齒骨,另一處為頭骨。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里的屍體,骨頭白如螺貝之色……骨頭堆積經過叄四年……骨頭腐朽成為粉末。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結束——
——十四種身隨觀結束——
受隨觀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如此,或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受隨觀受而住。
——受隨觀結束——
心隨觀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於有貪心,了知:‘有貪心’;離貪心,了知:‘離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了知:‘離瞋心’。有痴心,了知:‘有痴心’;離痴心,了知:‘離痴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亂心,了知:‘散亂心’。廣大心,了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不廣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無上心,了知:‘無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無定心,了知:‘無定心’。解脫心,了知:‘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未解脫心’。
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心’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心隨觀心而住。
——心隨觀結束——
法隨觀 蓋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有欲貪。’內[心]不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沒有欲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欲貪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有瞋恚。’內[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瞋恚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昏沉、睡眠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不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掉舉、追悔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有疑。’內[心]不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沒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疑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蓋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蓋部分結束——
法隨觀 蘊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瞭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諸行,如是諸行之集,如是諸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取蘊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蘊部分結束——
法隨觀 處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六種內、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六種內、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耳,了知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身,了知觸,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六種內、外處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處部分結束——
法隨觀 覺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念覺支。’內[心]不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念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擇法覺支,了知:‘我內[心]有擇法覺支。’內[心]不存在擇法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擇法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精進覺支,了知:‘我內[心]有精進覺支。’內[心]不存在精進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精進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喜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喜覺支。’內[心]不存在喜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喜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輕安覺支,了知:‘我內[心]有輕安覺支。’內[心]不存在輕安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輕安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定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定覺支。’內[心]不存在定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定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舍覺支,了知:‘我內[心]有舍覺支。’內[心]不存在舍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舍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七覺支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覺支部分結束——
法隨觀 諦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第一誦分結束——
廣說苦諦
諸比庫,何謂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諸比庫,什麼是生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庫,這稱為生。
諸比庫,什麼是老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庫,這稱為老。
諸比庫,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斷絕。諸比庫,這稱為死。
諸比庫,什麼是愁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諸比庫,這稱為愁。
諸比庫,什麼是悲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嘆、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諸比庫,這稱為悲。
諸比庫,什麼是苦呢?諸比庫,身體的苦,身體的不適,由身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苦。
諸比庫,什麼是憂呢?諸比庫,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憂。
諸比庫,什麼是惱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郁惱、憂惱、憔悴、絕望。諸比庫,這稱為惱。
諸比庫,什麼是怨憎會苦呢?於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愛的、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意圖不利者、意圖無益者、意圖不安樂者、意圖不安穩者,若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庫,這稱為怨憎會苦。
諸比庫,什麼是愛別離苦呢?於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愛的、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樂者、希望安穩者,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親,若不能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庫,這稱為愛別離苦。
諸比庫,什麼是所求不得是苦呢?諸比庫,有生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生法,希望生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老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老法,希望衰老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病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病法,希望疾病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死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死法,希望死亡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有愁、悲、苦、憂、惱諸法的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愁、悲、苦、憂、惱諸法,希望愁、悲、苦、憂、惱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也是所求不得苦。
諸比庫,何謂‘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呢?這就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庫,這些稱為‘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諸比庫,這稱為苦聖諦。
廣說集諦
諸比庫,何謂苦集聖諦?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於處處而喜樂,這就是:欲愛、有愛、無有愛。
然而,諸比庫,此愛於何處生起而生起,於何處止住而止住呢?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什麼是世間喜色、悅色呢?眼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耳於世間……鼻於世間……舌於世間……身於世間……意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於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諸比庫,這稱為苦集聖諦。
廣說滅諦
諸比庫,何謂苦滅聖諦?即是那種愛的無餘離貪、滅、捨棄、舍離、解脫、無執著。
然而,諸比庫,此愛於何處舍斷而舍斷,於何處滅除而滅除呢?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什麼是世間喜色、悅色呢?眼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耳於世間……鼻於世間……舌於世間……身於世間……意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於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諸比庫,這稱為苦滅聖諦。
廣說道諦
諸比庫,何謂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此即八支聖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諸比庫,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諸比庫,什麼是正語呢?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諸比庫,什麼是正業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為正業。
諸比庫,什麼是正命呢?諸比庫,於此,聖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為正命。
諸比庫,什麼是正精進呢?諸比庫,於此,比庫為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為正精進。
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
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尋伺寂止,內潔凈,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具足第叄禪而住;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凈,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庫,這稱為正定。
諸比庫,這稱為導至苦滅之道聖諦。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諦部分結束——
——法隨觀結束——
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諸比庫,且放置七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六年者……五年……四年……叄年……兩年……一年……諸比庫,且放置一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個月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諸比庫,且放置七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六個月者……五個月……四個月……叄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半個月……諸比庫,且放置半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正如所說的:‘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凈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乃因此而說。”
世尊如此說。那些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
——大念處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