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太極城的結果 展開

太極城

陝西省旬陽市轄區

太極城位於陝西省旬陽縣縣城,從遠處俯瞰陝西省旬陽縣縣城,呈現出典型的太極八卦圖案。

該城四周疊翠,峰高谷低,溝壑分明,八卦羅列,且綠水繞廊,陰陽迴旋,故稱“太極城”。

歷史沿革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太極城方圓800里開荒生活,繁衍生息,其地在歷史上不僅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好地方,而且還是水陸要衝。由於旬陽太極城具備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因而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而今,最讓太極城人榮耀的,還是城裡悠久的文物及可人的景緻。

地理環境


太極城
太極城
“天然太極城”是因奇特的地貌所造成。由於旬河的下切、侵蝕、堆積,使河床呈“S”形。旬河環繞流經旬陽縣城,並在老縣城東注入漢江,組成了一幅天然太極圖案。在此,可體會到我國古代造城選址的獨特思維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身處漢水之濱、旬河之畔的旬陽城,又稱太極城。恆古洪荒,歲遷月移,處子般靜置在陝南的一方沃土上。旬陽歷史悠久,秦設旬關。縣城地貌景觀極為獨特,一條婀娜多姿、蜿蜒流長的旬河環城270度流入漢江,猶如“S”型的旬河水將縣城天然分成陰陽兩魚島,與四周環立的8座山峰一道勾畫出一幅形態逼真、惟妙惟肖的太極圖,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中國一個神秘、神奇、神聖的八卦太極城。自古就有文人墨客這樣來描繪她的壯美:“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靈山刻就天書字,旬水繪成太極圖”“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極突現山城秀”“南望漢江、北鎮旬河,江河鎖鑰旬陽城;東倚靈崖,西倚林園,秀麗嫵媚的太極城”……

文化


名勝古迹
源遠流長的古代文明,為太極城之輝煌。僅現在陳列於城內博物館的新石器及戰國、漢代文物就多達數千件。其中最著名的象牙算籌、孤獨信多面體煤精組印等可謂稀世珍寶。境內現有60多處景點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明代文廟、赤岩千佛洞、三國孟達墓和蜀河黃州會館更是領盡風騷。三面環水的太極城風景名勝數不勝數:柏蔭銅碑、靈岩芝草、環城曲水、禹穴遺蹤……
在秦嶺與大巴山的交界處有這樣一座城市,漢水南流,洵河北繞,山水相依,陰陽迴旋,其狀如二魚首尾相對,又似太極浮出,人稱“太極城”。太極城者,安康旬陽之謂也。丁亥年仲夏,余應邀赴該縣採風,賞于山而玩於水,著實陶醉了一番。為表胸臆,今書文字以記之。
乘火車出西安,一路穿越隧道。過秦嶺后忽見懸崖峭壁,翠峰插天。繼而“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山環水繞,氣勢逼人,清榮峻茂,雄奇險峻。這便是太極城了。出車站早已有人迎接等候。遂換乘小公交。但見沿途市井自不同於關中平原。有少婦懷抱嬰孩,撩胸哺乳,一臉幸福。待下得車來,方知旬陽縣城恰位於一山凹里。青山環繞,綠水蕩漾,別有一番滋味情趣。
旬陽歷史悠久,秦時設關,西漢置縣,素有“秦頭楚尾”和“北國江南”之譽。積澱了深厚的秦、楚、巴蜀、嶺南、吳越等歷史文化和豐富久遠的漢水流域文化。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匯於此,留下了不少詩篇佳作:“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靈山刻就天書字,旬水繪成太極圖”、“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極突現山城秀”、“南望漢江、北鎮旬河,江河鎖鑰旬陽城;東倚靈崖,西倚林園,秀麗嫵媚太極城”……
旬陽城地貌獨特,因水而分成陰陽兩島。陽島位於旬河以北,屬新城;陰島位於旬河以南,屬老城。新老對峙,各佔南北。兩城相比,吾更傾心於老城。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但余卻偏偏喜舊厭新。老城座落在一個山包上,河水從腳下靜靜淌過。老城原有東、西、北城門三個,今僅剩西門一處。你看那城門沉重敦厚、高大雄渾,只是那頭頂之上的城門名稱早已因風蝕日晒而字跡班駁難以辨認。兩扇灌滿鐵釘、布滿彈痕的大木門像一個跨開雙腿的滄桑老人。門洞內卻是一番祥和景象:人們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或說笑,或乘涼,期間有小孩翻趴滾打,有婦人高聲喧嘩,也有老人閉目養神。繞城有三層街道:下城、河街、后城。一條鵝卵石小街,兩旁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房,間以木門、青石板房加以點綴。高低紛雜的各色屋檐擠出一線蒼天。沿河一排房屋,均為前門對街,後門傍水,一派“人家皆枕河”的情趣。巷道四通八達,石階幽邃曲折,狗吠深巷,雞鳴小戶,街頭繁華,巷尾熱鬧。同行中有老作家年近七十,見一農戶,養雞兩隻,氣宇軒昂,頓生感慨,以為和諧也。
旬陽美景,何止萬千,而余尤喜老城古鎮。古鎮者,蜀河也。先前,大凡在漢水上使船弄帆、奔波行走的水手、船家、商賈,無一不知蜀河鎮是一個響噹噹的水旱碼頭,人稱“小漢口”。當年古老的漢江黃金水道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場面甚是雄偉壯觀。陸路上,也是騾馬方陣絡繹不絕,駝鈴聲叮噹,響徹暮江。各地的桐油、布匹、瓷器、藥材以及米面油鹽等諸多雜貨皆在此中轉,集散,輻射四方。商貿興旺,經濟繁榮。清朝年間,雲集於此的富商巨賈出資建起了這至今仍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憑古吊今,親昵不盡的黃州館、楊泗廟、清真寺、江西館、三義廟等一大群的古建築群。而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黃州館、楊泗廟。
黃州館為湖北“黃幫”,即黃州籍客商,所建造的議事、休息、看戲的地方。它坐西朝東,背依山坡,南靠漢江,面對蜀河。門樓、樂樓、拜殿、正殿依次上升,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全部殿宇均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築,既與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格局相符,又具濃厚的南方建築特色。門樓為樂樓后牆的隨牆門,正面是磚砌三間五樓式八字形牌樓,正樓高約10米,氣宇軒昂,巍峨壯觀;樂樓為高台建築,歇山式頂,門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藻井,重檐飛翼,雕刻精美;樂樓與門樓巧妙相接,渾然一體,不失為同類建築精華;樂樓前院場兩側有對稱的二層廂房數間,樓上有廊,可作看台,靠北踏步兩側又有石欄桿兩周,形如月台;再往北即為拜殿和正殿。正殿為硬山頂,拜殿為卧龍狀風火牆頭,與樂樓兩山牆頭造型一致,形成呼應,整座建築旖旎美觀、莊重大方,無論是規模、造型還是工藝均堪稱一絕。遺憾的是,由於年久失修,館內建築大多坍塌破壞。加之院內雜草叢生,使人頗生傷感。
楊泗廟原是當年的漢江船幫留下的,歷來享有“夜照萬盞明燈,日受千人叩首”之稱。楊泗廟布局與黃州館大體相同,高大廟門兩側有對聯曰“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雲飛雨卷,威靈昭漢水喜
太極城
太極城
梯航順利浪平××”(最後二字已斑駁不清,猜想應是“風靜”)。
蜿蜒數里的蜀河古鎮,一律鋪著厚重的青石板。石板的邊角已經磨損,顯出歷史的悠遠。兩邊的木板門面帶閣樓的房子,蒼黑傾斜,透出遠古的氣息。有樓臨水凌空而建,頗似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吊腳樓。房屋一律用石頭砌成,方方正正,門口貼著嶄新對聯,紅底金字,大福大貴,家家門口鮮花怒放,奼紫嫣紅。更有閑情者,養鳥一二隻,懸於頭頂,聲鳴啾啾。不時有好客者,邀遊人入屋內,好煙好茶,盛情款待。屋裡彩電、洗衣機一應俱全。有老人在門裡竹藤躺椅上吸著水煙搖著蒲扇。有孩童在街上踢著雞毛毽。有小貓沿著街角“巡視”,威嚴像將軍,深情似戀人。一條條寂靜幽深的小巷,一面面渾厚莊嚴的城牆,一階階石板台階鋪向遠方。出得巷口,但見山奇水秀,麗色迷人。崖石黛墨,峭壁翼立,隙生雜草、垂枯藤、布荊棘、綴野花,常有鳥雀啄熟果,蜂蝶戲叢花。安詳靜謐酷似一副山水油畫。行於期間,頓生世外之感。
旬陽城東有一突兀山峰名叫青龍山,山頂有一寺,立於旬河之北的山崖上,與旬陽縣城遙遙相望。因臨百丈懸崖而建,故名靈崖寺,亦稱臨岩寺。史載,該寺始建於宋紹興六年(1136年),清同治年因焚毀而重修。歷史上靈崖寺因兩件事而名聲大振:一是明弘治四年(1491),旬陽縣縣民先後兩次在崖上採擷靈芝九株,進獻知縣蔣咼,蔣以芝草為祥瑞,為佳兆,乃於寺旁建亭,取每“芝亭”,並作《靈蕁亭記》樹碑紀之,紀碑矗立於靈崖寺門前,現保存完好,碑文已收錄於《安康碑版鉤沉》。有詩日:“殊草應佳祥,靈根賽玉香,雲花奪金紫,服食致年長”;二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江西吉水縣的羅洪先曾寄讀於靈崖寺,因其志存高遠,用功苦讀,一舉成為狀元。狀元及第后仍百尺竿頭,苦鑽勤研,執著追求,不負幼學壯行之志,又成為明代著名物理學家和地理學家。有志者事竟成,是一條亘古不變的真理,當地遂在此建“讀書亭”。人借寺功成名就,寺借人聲名遠揚。靈崖寺現存大殿,山門各一座及廂房數間。寺內多奇花異草。有大雄寶殿,雕龍畫棟,莊嚴肅穆。殿外兩側有對聯兩副。一曰: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另一曰:禮佛一拜罪減河沙,念佛一聲恆超三界。出寺百餘步有亭一間,兩層,數丈,勾心鬥角。立於亭上遠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