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戰線

第二條戰線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階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政權的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相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反對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鬥爭戰線,故稱第二條戰線

名詞解釋


學生遊行
學生遊行
1946年12月24日,北平發生了美軍士兵強姦中國女大學生的事件。美軍的暴行激起了全市人民的公憤,北平學生率先開展了反美示威運動,這一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得到全市人民的支持,隨即迅速發展為全國規模的反美、反蔣愛國民主運動。至1947年1月,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等數十個大中城市,共50多萬群眾參加了示威遊行。為了加強對國民黨統治區愛國民主運動的領導,中共中央加強了城市工作部,由周恩來兼任部長,並於1947年2月發出了《關於在蔣管區的工作方針和鬥爭策略》的指示,要求國民黨統治區各級黨組織積極發展民主進步力量,開展人民運動,促進群眾鬥爭,以配合人民解放軍的軍事鬥爭,推動全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日益發展。同年5月4日至18日,上海、南京、北平等城市學生舉行五四紀念會,並組織了反飢餓、反內戰罷課遊行,遭到國民黨軍警的鎮壓。為反抗當局的鎮壓,南方與北方大中城市各學校學生衝破國民黨政府的禁令,於20日同時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是為“五二○”運動,它標誌著第二條戰線的形成。與此同時,工人、市民運動也相繼掀起高潮,國民黨統治區60多個城市的罷工工人達120萬,還有38個城市的17萬貧民掀起了搶米風潮。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為新華社所寫的《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的評論中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鬥爭”。
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軍事戰場的鬥爭,對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