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文書

漢語成語

雞毛徠文書,拼音:jī máo wén shū,是指古代傳送緊急文書,在封套上插雞毛為記,又稱為雞毛信,源自於秦漢時代的羽檄。檄,即檄文、檄書,是指古代官方用於徵召、聲討等的文書。據顏師古《漢書注》:“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疾速也。”大意是說,檄文是寫在木簡上的文書,長一尺二寸,是官方於徵召時所用的文書。

歷史記載


如果戰事緊急,就在檄文插上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另據《史記.盧綰傳》中載︰“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曰︰“魏武帝《奏事》曰:‘今邊有小警,輒露檄插羽,飛羽檄之意也。’駰按推其言,則以鳥羽插檄書,謂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飛鳥也。”
因此徠,必須迅速傳遞的緊急軍事文書就稱為羽檄。即表示信件的傳遞應如鳥疾飛般的迅速,又稱為羽毛書、羽書。如《文選.左思.詠史》詩:“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此外,據清朝顧張思《土風錄.卷二.雞毛文書》記載︰“《漢書.光武紀》注引魏武《奏事》曰:‘有急,以雞羽插木檄,謂之羽檄。’此今雞毛文書所祖。”由此可知,雞毛文書的前身即為羽檄,檄文上所插的羽毛,除鳥類羽毛外,也有使用雞毛。
那麼,古代緊急軍事書信,除了用鳥羽為標誌,為什麼還選用雞毛呢?究其原因,應是古人對雞有很高評價,如西漢韓嬰韓詩外傳》中載︰“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文中讚美雞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也因此雞被視為“五德之禽”。除此之外,古人一向視雞為吉祥的象徵,寓意逢凶化吉。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雞毛的取得往往比鳥類羽毛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