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春元

沙春元

沙春元,字梅芳,河南鄭縣(今鄭州市)人。沙春元,回族。道光十一年(1831年)武舉藍翎侍衛。歷任山西吉州營都司,咸豐六年(1856年)調任天津鎮標后營游擊。咸豐八年(1858年)清廷與英法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他調任大沽口營副將,當年2月20日,英、法軍艦進攻北炮台時,他不顧槍彈橫飛,毅然挺身炮台之上,神色自若,親燃巨炮,擊沉敵艦兩艘,敵人死傷數十人。后因敵人炮火猛烈,炮台被炸毀,他以身殉國。朝廷下令,讓他入祀昭忠祠,並賜雲騎尉職銜。他是近代史上抗擊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回族英雄。

人物生平


沙春元出身於一個貧苦的回民家庭。幼年喪父,由其母撫養成人,所以他以孝順聞名。他家境貧寒,讀不起書,但總是喜歡與有學問的人交朋友,常常聽他們講解史書,對中國歷史上的忠臣烈士,心神往之。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培養了沙春元的愛國思想;回回民族長期被壓迫被奴役的歷史,養成了沙春元慷慨、剛烈的性格。道光十一年(1831年),沙春元以武功超群、力大善射中武舉,次年中武進士,以藍翎侍衛任山西吉州營都司。1852年調光州,1856年調任天津鎮標右營游擊,1858年調駐天津大沽炮台。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任天津大沽炮台北炮台游擊將軍的沙春元與駐守南炮台的都司陳毅奮起反抗,英勇抗敵。在清廷妥協投降的政策下,負責指揮的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及布政使、提督、總兵等文武官員們對侵略者聞風喪膽,對炮台官兵見死不救,更甚者臨陣脫逃,使大沽炮台陷入前有敵兵,后無援軍的艱難處境。但是在這樣的絕境之中,南北炮台的守將陳毅、沙春元帶領著駐守的將士們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激烈的對戰。沙春元挺身炮台,淡定指揮,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誓與炮台共存亡。最終死於侵略者的炮彈之下,以死報國,死狀極其慘烈,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英勇悲歌!

主要功績


大沽地處白河口,是天津的門戶,又是軍事重鎮,清廷在此建炮台4座,安置大炮20尊,駐軍八九千人。當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兵艦闖入並炮轟兩岸炮台時,駐守南北炮台的都司陳毅、游擊沙春元奮起還擊,打傷敵船六七隻,擊沉敵舢板4隻,擊斃、擊傷侵略軍百餘人,使英法侵略軍遭受沉重打擊。但與其他大部分戰場一樣,由於清廷推行妥協投降政策,負責指揮的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及布政使、提督、總兵等文武官員們一個個“一聞炮聲,心膽先怯”,對守台官兵不僅坐視不救,而且臨陣脫逃,致使大沽炮台陷入絕境。激戰中,南炮台守將陳毅英勇犧牲。面對敵人的猛烈炮火,沙春元臨危不懼,率所部北炮台官兵向敵艦開火。他挺身炮台之上,神色自若,親燃巨炮,予敵以迎頭痛擊。由於敵人炮火猛烈,北炮台頂蓋被炸毀,形勢萬分危急。這時有部下勸他下台躲避,遭到他的嚴厲拒絕:失地喪師,唯有一死以報國;這裡就是我的死地,還有什麼可說的?說完后,仍堅守崗位,繼續指揮戰鬥。忽然,一顆炮彈打來,沙春元被彈片擊中,“洞腹腸出,頓時陣亡”,以身殉國。
根據2002年的《大河文化報》報道,在東大街163號舊房拆遷時,從院內地下挖出清朝大炮炮筒一管。這可能是沙春元陣亡時被炸毀的大炮炮筒。

人物評價


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中華民族優秀兒女,進行了抗擊英法侵略的英勇鬥爭,譜寫了愛國主義的頌歌。回族愛國將領沙春元,就是其中的一員。
沙春元為國捐軀的英勇事迹,在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南陽李煥乙詠詩云:“男兒欲報君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對其報效祖國、馬革裹屍的獻身精神,給予了熱情的頌揚。
咸豐皇帝諭令在其原籍和陣亡之地入祭昭忠祠,並賜雲騎尉世職,以示優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