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二級學院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是同濟大學的二級學院。

學院前身為1914年11月創立的同濟醫工學堂土木科,1997年9月同濟大學成立土木工程學院。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建築工程系、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橋樑工程系、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個系所,設有5個本科專業,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教職工403人。

歷史沿革


系科初創

1914年11月,日本攻佔青島,取代德國在青島的殖民統治。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青島德華高等學堂)被迫停辦,該校教師德士烈、白德林等及43名學生轉來上海德人開設的同濟醫工學堂,學堂於年秋為轉來的30名土木科學生在工科內增設土木科,成為同濟土木系科的開端。
院徽
院徽

民國時期

1930年,國立同濟大學成立工學院,土木科改為土木工程系。
1932年,學校成立高等測量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抗戰八年,學校六次遷校。一遷上海市區,二遷浙江金華,三遷江西贛州,四遷廣西八步,五遷雲南昆明,六遷四川李庄。
1946年,學校複員返滬,工學院落住在其美路(今四平路)一個中學校內(今校本部)。

快速發展

1952年,學校院系調整后,前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等11所院校的土木建築系科併入同濟大學,同濟大學成為以土木建築學科為主的學校,設立了結構系、鐵路公路系、上下水道系、測量系等五個土木建築學科的系。
1958年,學校結構系更名為建築工程系。
1960年,學校有關各系改稱建築工程系、路橋系、勘測系,同時學校設立工程結構研究所。
1980年,學校建築工程系擴大為土建結構工程系,1982年改為結構工程系。
1985年,學校建立地下工程系。
1987年,學校建立結構工程學院,下設建築工程系、橋樑工程系和結構工程研究所。
院史館
院史館
1996年,原上海建材學院、上海城市建設學院的建築工程系併入建築工程系。
1997年,學校建立土木工程學院,下設建築工程系、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橋樑工程系、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結構工程與防災結構所。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掛靠土木工程學院。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土木學院建築工程專業併入。
2006年,學校建立水利工程系,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研究室劃出地下系,併入水利工程系。
2007年,學校土木工程被評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2010年,學校開始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2012年,學校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劃出土木工程學院,成立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學院
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建築工程系、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橋樑工程系、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個系所,設有5個本科專業。
院系設置
建築工程系地下建築與工程系
橋樑工程系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
水利工程系---
專業設置
土木工程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工科試驗班(土木類)工程(土木)-法學(創新實驗區)---

師資隊伍

根據2016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40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教學名師1人,上海市教學名師6人,上海市級教學團隊2個,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在校研究生指導教師219人、正高級職稱126人、副高級職稱109人。
院士一覽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
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海帆、盧耀如、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HerbertA.Mang
教學名師
國家級教學名師:沈祖炎
上海高校教學名師:陳以一、李國強、顧祥林、朱慈勉、李鏡培、朱合華
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李傑、孫利民、顧明、呂西林、朱合華、黃宏偉、薛偉辰
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馮世進
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講座教授:付公康、趙曉林、PolD.Spanos、韓傑、席雲平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顧明、李傑、薛松濤、呂西林、李國強、黃茂松、蔣明鏡、肖建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趙林、馮世進、周穎、陳永貴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黃宏偉、黃茂松、朱樂東、劉國彬、肖建庄、彭芳樂、孫智、陳建兵、丁文其、王志亮、薛偉辰、程進、黃雨、陳雋、蔡永昌、馮世進、張偉平、趙林
教學團隊
類別名稱負責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鋼結構教學團隊陳以一
上海市級教學團隊鋼結構教學團隊陳以一
混凝土結構教學團隊顧祥林

學科體系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1個。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土木工程
上海市重點學科:地質工程
•學位點設置
博士后流動站:土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碩士點及博士點設置
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日期碩士學位授權日期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1984.011981.11
結構工程1981.111981.11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1984.011981.11
橋樑與隧道工程1990.101986.07
土木工程施工2003.122003.12
土木工程信息技術2003.122003.12
隧道及地下建築工程2003.122003.12
風工程2003.122003.12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工程2003.071984.01
水利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2001.01
水工結構工程---2001.01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003.07
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2003.07
•學科評估
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一級學科土木工程位居全國第1位,水利工程位居全國第17位,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位居全國第10位。

人才培養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項,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9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國家級網路精品課程5門,上海市級精品課程11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專業名稱立項時間
土木工程2012
地質工程2013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2013
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專業名稱立項時間
地質工程2009
精品課程
類別課程名稱
國家級精品課程鋼結構基本原理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施工
結構力學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建築結構抗震
地下建築結構測量學橋樑工程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地下水動力學------
國家級網路精品課程鋼結構基本原理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結構抗震
工程造價管理高層建築施工---
上海市級精品課程計算結構力學與應用軟體建築幕牆結構土木工程施工
鋼結構基本原理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結構力學
地下建築結構工程地質學測量學
基礎工程設計原理土力學---
部分國家級教學成果
教學成果名稱時間獲獎名稱
建築工程專業課程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鋼結構》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001年12月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高職實訓基地建設與運作2001年12月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土建類專業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2005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土木工程本科學生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與實踐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鋼結構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建設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工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立與實踐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省部級研究中心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
省部級研究中心:建築鋼結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土木信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橋樑結構抗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團隊:城市軟土地下空間與工程創新團隊(朱合華)

科研成就

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
2015年,學院獲批項目數為47項,其中面上項目27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5項、重點項目2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1項。
2014年,學院獲批項目數為48項,其中面上項目37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項,聯合基金項目1項;橋樑工程系王君傑老師獲得重點項目資助,地下建築與工程系陳永貴老師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獲自然基金的資助總額達到3834萬元。
2013年,學院獲批項目數為42項,其中傑出青年基金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項,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專項基金項目1項;另外共獲得面上項目28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0項。獲自然基金的資助總額達到3370萬元。自2011年-2013年內,年資助額度均超過了3000萬元。
部分國家級科研
時間項目名稱獲獎類別
2009年高性能混凝土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教育部二等獎
大跨,高墩橋樑抗震設計關鍵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新型組合剪力牆及筒體結構抗震理論與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城市越江隧道結構的性能與安全控制技術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8年現代多高層鋼結構設計的若干基礎理論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軟土盾構隧道設計理論與施工控制技術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預應力索桿結構理論分析和應用技術教育部一等獎
東海大橋(外海超長橋樑)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地球空間數據與空間分析的不確定性原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6年熱軋H型鋼產品開發與應用研究國家科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結構抗震防災新技術研究及其工程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新型牆體材料用於鋼結構建築的關鍵理論與技術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D3S空間結構集成系統教育部二等獎
地震工程基礎理論研究的若干進展與應用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部分國家級科研項目
類別項目名稱負責人
973複雜環境顧祥林
863基於智能體的空間信息移動服務網格模型與關鍵技術陳鵬
863結合地面地震觀測數據多源時空遙感地震監測及災害評估應用研究童小華
863地下河太空環境下基於影像和IMU的組合精密導航定位技術與應用劉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強震作用下砂土液化引發地下結構動力災變過程的精細化研究周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膜結構風致災變的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張其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岩土與基礎工程黃茂松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強地震作用下超高層建築損傷機理及破壞全過程研究呂西林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建築鋼結構進展》
《建築鋼結構進展》雜誌創辦於1999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的建築鋼結構專業學術雜誌。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建築科學類的核心期刊,2014年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年版(即第七版)之建築科學類的核心期刊。為“2015-2016年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雜誌入編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IPD)。
結構
結構
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5版)統計:《建築鋼結構進展》雜誌在2014年影響因子(JIF)的學科排序分別為:複合影響因子14/142、期刊綜合影響因子9/142,排名均在前10%之內。
《結構工程師》
《結構工程師》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公開發行的建築科學類學術期刊。期刊創辦於1985年,欄目設置有設計方法研究、結構分析、抗震與抗風、地基基礎、試驗研究、結構加固與改建、工程施工和文獻綜述等。
《結構工程師》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CNKI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CSTJ)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等多家資料庫,網站全文收錄。

學術交流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包豪斯大學建築學及城市規劃學院、智利阿道夫·伊瓦涅斯大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法國里昂應用科學學院等機構建立了學術合作交流,舉辦了土木工程交叉學科論壇等國際會議,參加了第三屆同濟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建築/土木工程聯合研討會等國際會議,開展了2016年土木工程學院台灣暑期夏令營活動、中法合作雙文憑項目、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法國行等項目活動。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院徽標誌的創意靈感來源於“匠人營國”,象徵廣義的營造活動,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科門類簡而言之即是“營造”——築土為屋,架木為橋。標誌形式上借鑒中國古代的“關防”(印章的一種),代表“責任”和“權威”;“土木”二字與“城”內“建築”巧妙融合。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黨委書記端木怡雯
副書記徐培芳、陳雋、嚴長征
名譽院長項海帆
院長趙憲忠
副院長李建中、張偉平、蔣歡軍、謝雄耀

歷任領導

院長任職時間常委書記任職時間
項海帆1997-1999程鴻鑫1997-1999
李永盛1999-2002樓夢麟1999-2006
陳以一2002-2006
朱合華2006-2010.9陳世鳴2006-

校園環境


校園活動

學校活動
學校活動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同濟學生分會協會、同濟無止橋、同濟大學土木編譯社、同濟大學建築結構試驗技術協會、同濟大學BIM菁英俱樂部、橋魂協會、同研社、結構減災學術社等研究性學術社團,舉辦了土木社團嘉年華、土木·建築聯合博思論壇、同濟大學BIM高峰論壇、企業日、企業高層講座、企業課程、I SEE YOU等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