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轄鎮

同和鎮位於平南縣北部山區,海拔高度70米,屬丘陵山區地貌,因境內有該縣第二大內陸河——大同江穿鎮而過而聞名。該鎮與梧州市的藤縣東榮、大黎、寧康以及本縣的安懷、官成、馬練等鄉鎮相接壤,全鎮總面積198平方公里,下轄14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163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漢族為主,約5%為瑤族。

地理環境


同和徠鎮位於平南縣北部,海拔高度70米,屬丘陵山區地貌,山地多水田少,四鄰與藤縣東榮、大黎、和本縣安懷、官成、馬練等鄉鎮相接。

人口民族


人口

同和鎮常住人口3163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其中5%為瑤族,餘下為漢族。下轄14個行政村,有27個黨(總)支部,黨員1218人。建設中的平南至金秀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全鎮水陸交通發達,村村通公路;縣內第二大內陸河大同江穿越全境,水資源十分豐富,梯級上巷、平塘兩個鎮轄發電站,年發電量300萬度;縣轄燕灘電站,年發電量1500萬度。

經濟


木薯、淮山椪柑、優質水稻、茶葉、篙竹、松脂、八角、雞骨草玉桂沙姜等特色農副產品,譽滿縣內外,豬花、三黃雞形成基地,遠銷廣東等地,由高峰集團、泰竹集團投資計劃種植10萬畝,現已種植6萬多畝的速豐桉,長勢喜人。

主要業績


1、“四大”基地建設初見規模,速豐桉、篙竹、木薯、蠶桑等“四大”項目穩步發展。
2、通過依法行政,截止2006年年底共投入400萬多元資金,徹底完滿地解決了遺留38年之久的燕灘、平塘、上巷庫區歷史問題。
3、全鎮行動,萬民奮起,戰勝了特大洪災。2005年該鎮發生了172年來的特大洪災,12個行政村253個自然屯受災,1242戶房屋全部倒塌,近萬人無家可歸,1.2萬畝水田受浸,0.6萬畝水稻絕收,1.5萬人糧食全部被沖走;全鎮交通、通訊、供電全部中斷,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災后,在上級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共投入近1000萬元資金進行復產救災、重建家園工作,僅半年時間,全體全倒戶建成新房搬入居住,所以被毀基礎設施恢復原貌,全鎮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一派祥和、歡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