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數列

一種數列

等差數列是指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於同一個常數的一種數列,常用A、P表示。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例如:1,3,5,7,9……2n-1。通項公式為:an=a1+(n-1)*d。首項a1=1,公差d=2。前n項和公式為:Sn=a1*n+[n*(n-1)*d]/2或Sn=[n*(a1+an)]/2。注意:以上n均屬於正整數。

公式


定義式

對於數列{ },若滿足:
則稱該數列為等差數列。其中,公差d為一常數,n為正整數。

通項公式

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通過定義式疊加而來。
如果一個等差數列的首項為a1,公差為d,那麼該等差數列第n項的表達式為:
或:
等差數列遵守 的形式,可規定,若b為數列的0項,則記為a0,k為數列的公差,記為d,y為通項公式,記為an,則:
對應的求和數列為: ,其中 正整數。

求和公式

若一個等差數列的首項為a1,末項為an那麼該等差數列和表達式為:
即(首項+末項)×項數÷2。

前n項和公式

注意:n是正整數(相當於n個等差中項之和)。等差數列前N項求和,實際就是梯形公式的妙用:上底為a1首項,下底為a1+(n-1)d,高為n。即:[a1+a1+(n-1)d]* n/2={2a1 n+ n (n-1)d} /2,也可寫成:

推論


(1)從通項公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數(d≠0)或常數函數(d=0),(n,an)排在一條直線上,由前n項和公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數(d≠0)或一次函數(d=0,a1≠0),且常數項為0。
(2)從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還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類似:p(1)+p(n)=p(2)+p(n-1)=p(3)+p(n-2)=。。。=p(k)+p(n-k+1)),k∈{1,2,…,n}。
(3)若m,n,p,q∈N*,且m+n=p+q,則有a(m)+a(n)=a(p)+a(q),S(2n-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數列,等等。若m+n=2p,則a(m)+a(n)=2*a(p)。
證明:p(m)+p(n)=b(0)+b(1)*m+b(0)+b(1)*n=2*b(0)+b(1)*(m+n);p(p)+p(q)=b(0)+b(1)*p+b(0)+b(1)*q=2*b(0)+b(1)*(p+q);因為m+n=p+q,所以p(m)+p(n)=p(p)+p。
(4)其他推論:
① 和=(首項+末項)×項數÷2;
②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③首項=2x和÷項數-末項或末項-公差×(項數-1);
④末項=2x和÷項數-首項;
⑤末項=首項+(項數-1)×公差;
⑥2(前2n項和-前n項和)=前n項和+前3n項和-前2n項和。

等差中項


等差中項即等差數列頭尾兩項的和的一半,但求等差中項不一定要知道頭尾兩項。等差數列中,等差中項一般設為A(r)。當A(m),A(r),A(n)成等差數列時,A(m)+A(n)=2×A(r),所以A(r)為A(m)、A(n)的等差中項,且為數列的平均數。並且可以推知n+m=2×r,且任意兩項a(m)、a(n)的關係為:a(n)=a(m)+(n-m)*d,(類似p(n)=p(m)+(n-m)*b(1),相當容易證明,它可以看作等差數列廣義的通項公式。
等差數列的應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到等差數列如:在給各種產品的尺寸劃分級別時,當其中的最大尺寸與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時,常按等差數列進行分級。若為等差數列,且有a(n)=m,a(m)=n。則a(m+n)=0。
其實,中國古代南北朝的張丘建早已在《張丘建算經》提到等差數列了:今有女子不善織布,逐日所織的布以同數遞減,初日織五尺,末一日織一尺,計織三十日,問共織幾何?書中的解法是:並初、末日織布數,半之,余以乘織訖日數,即得。這相當於給出了S(n)=(a(1)+a(n))/2*n的求和公式。

基本性質


(1)數列為等差數列的重要條件是:數列的前n項和S 可以寫成S = + 的形式(其中a、b為常數)。
(2)在等差數列中,當項數為2n (n∈ N+)時,S偶-S奇 = nd,S奇÷S偶= ;當項數為(2n-1)(n∈正整數)時,S奇-S偶=a(中),S奇-S偶= (中) ,S奇÷S偶 =n÷(n-1)。(3)若數列為等差數列,則, , ,…仍然成等差數列,公差為。
(4)若數列{an}與{bn}均為等差數列,且前n項和分別是Sn和Tn,則 = 。
(5)在等差數列中,S = a,S = b (n>m),則S = (a-b)。
(6)記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為S。①若a >0,公差d<0,則當a ≥0且an+1≤0時,S 最大;②若a <0 ,公差d>0,則當a ≤0且an+1≥0時,S 最小。
(7)若等差數列S(p)=q,S(q)=p,則S(p+q)=-(p+q)。

等差數列的判定


(1)a(n+1)--a(n)=d (d為常數、n ∈N*)[或a(n)--a(n-1)=d,n ∈N*,n ≥2,d是常數]等價於{a(n)}成等差數列。
(2)2a(n+1)=a(n)+a(n+2) [n∈N*] 等價於{a(n)}成等差數列。
(3)a(n)=kn+b [k、b為常數,n∈N*] 等價於{a(n)}成等差數列。
(4)S(n)=A(n)^2 +B(n) [A、B為常數,A不為0,n ∈N* ]等價於{a(n)}為等差數列。

特殊性質


在有窮等差數列中,與首末兩項距離相等的兩項和相等。並且等於首末兩項之和;特別的,若項數為奇數,還等於中間項的2倍,
即,a(1)+a(n)=a(2)+a(n-1)=a(3)+a(n-2)=···=2*a中
例:數列:1,3,5,7,9,11中a(1)+a(6)=12 ; a(2)+a(5)=12 ; a(3)+a(4)=12 ; 即,在有窮等差數列中,與首末兩項距離相等的兩項和相等。並且等於首末兩項之和。
數列:1,3,5,7,9中a(1)+a(5)=10 ; a(2)+a(4)=10 ; a(3)=5=[a(1)+a(5)]/2=[a(2)+a(4)]/2=10/2=5 ; 即,若項數為奇數,和等於中間項的2倍,另見,等差中項。

例題


在等差數列 中,
(1)已知,求 與d;
(2)已知,求。
解答:
解答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