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亨嘉
張亨嘉
張亨嘉(1847—1911),字燮鈞,號鐵君,侯官 今福州市人。
光緒九年癸未科2甲62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光緒十四年,提督湖南學政。光緒十九年,充廣西鄉試正考官。后入值南書房,升授國子監司業,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授司經局洗馬,遷翰林院侍講,升授太常寺少卿,遷大理寺少卿。二十七年,出督浙江學政。旋迴京,仍在南書房行走,並充京師大學堂總監督,補授光祿寺卿,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授兵部右侍郎,調補禮部左侍郎,充玉牒館副總裁、經筵講官。
張亨嘉封面照
同治五年(1866年)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值南書房。官至禮部左侍郎,當拳匪禍作,極諫董福祥驕縱不可用,幾罹禍。督湘、浙學政,尤勵節愛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十四年,視學湖南,念儒官為士模範,不激濁揚清,曷以勵風教?疏薦文行交修者數人,士習為一變。
二十三年,入直南書房。越二年,除司業,頻轉太常寺少卿。一歲五遷,殊數也。
二十六年夏,親貴大臣信拳民有神術能攘外,飾詞入告,上疑之,命亨嘉察視。亨嘉知其不可恃,條上弭釁機宜甚悉,疏甫入而亂作。西狩還,獨先賜用,徙大理寺卿。明年,出督浙江學政,頗采西國政教命題試士,多得通材。尚書張百熙、榮慶既為學務大臣,別置大學總監督,亨嘉遂被命任校事,仍不離內廷職。大學中更寇亂,肄業生不盈百,乃辟學舍,廣集高材生。類別學科,禮聘儒宿及東西邦學人專門教授。書籍儀器,粲然具備。兼攝進士館監督,進士習法政自此始。歷光祿寺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逾歲,疏辭校職,轉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
三十四年,遭喪去,終服,仍入直。
1911年1月27日(宣統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卒,賜祭葬,謚文厚。亨嘉工詩文,著有《口磐室集》,傳於世。
1888年
張亨嘉書法
他1893年典試廣西,任正考官,提出:“惟古今論國是者,曰富強,曰形勢,曰人材。”“而人材非培養不成,非歷試不見”。廣西一行,他遍稽諸卷,拔取數十人。1898年1月31日,張亨嘉和林旭共同主持,集合寓京的閩籍人士,在福建會館成立維新組織閩學會。1897年,張亨嘉入值南書房,越二年,升授國子監司業,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授司經局洗馬,遷翰林院侍講,擢太常寺少卿,一歲五遷,傳為佳話。八國聯軍侵華,張亨嘉深受震動而警醒,開始注重新學,注重新技術。
1901年
提督浙江學,改經史為西國政教,重視考生淹貫有特識者;其能發揮新學者,便薦舉於經濟特科學習,不少人被選送於京師大學堂為師範生。由浙返京后,他仍在南書房行走,被授光祿寺卿,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兵部右侍郎,后調補禮部左侍郎,充玉牒館副總裁、經筵講師。 1898年籌設的京師大學堂,為當時全國新型最高學府,八國聯軍侵華后停辦。1902年正式恢復,清廷命張百熙為管學大臣。
1904年1月
朝廷批准《奏定大學堂章程》,改管學大臣為總理學務大臣,以統轄全國學務。2月6日,孫家鼐受任首任學務大臣;另設大學堂總監督一職,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務,張亨嘉由大理寺少卿、原浙江學政被任命為總監督。張是致力於經學的保守派,1908年,他年逾花甲,告老還鄉。宣統三年(1911年)正月,以痰疾逝世,享年64歲,朝廷予謚文厚。
張亨嘉書法
北京大學創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后,於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孫家鼐,第二任校長許景澄,第三任校長張百熙,張享嘉是第四任校長。就職時,他與學生朝服行禮,禮畢,張致詞曰:“諸生聽訓:諸生為國求學,努力自愛。”只14個字,堪稱最短的演說。同年三月,兼任進士館監督。因學堂初置,舉步維艱。他選定校舍、講堂、操場,廣收生徒。他參與制定學堂章程,擬定考試科目,設中文論著、中國史地、外國史地、翻譯、算術、代數與平面幾何、物理無機化學等7門。他選擇教師中西並用,既禮聘飽學宿儒,也任用精通西學及西人教授。經張慘淡經營,大學堂又初具規模。張亨嘉任北大校長期間大膽任用精通西學的專家學者任教,並且認真研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優禮厚遇學者;對學生既關懷愛護,又嚴格要求,在他的管理下學校初具規模。
張亨嘉認真研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優禮厚遇學者;對學生既關懷愛護,又嚴格要求。1905年5月28日至29日,京師大學堂舉辦第一次全校運動會,競賽項目有20個之多,張亨嘉作《大學堂召開第一次運動會敬告來賓》文,提出:“蓋學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為指歸,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體育而後為完備。”“乃知非重體育不足以挽積弱而圖自存。”“今日特開運動大會,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樹中國學界風聲而化。”他親手開創了京師大學堂的優良學風,為該學堂以後成為聞名於世的“北京大學”,貢獻良多。
張亨嘉書法
張亨嘉為人敦實,嗜古精鑒賞。事母孝,母黃氏,壽百歲,同列奏庥瑞。中興后命婦享高耄者,與詹事袁葆恆祖母郭氏二人而已。上聞之嘆異,加恩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