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囊蕨亞綱
薄囊蕨亞綱
薄囊蕨亞綱是真蕨綱(Filicinae)的一個亞綱,孢子囊壁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內含:紫箕目,又稱薇目,出現於石炭紀,延續至今;真蕨目,出現於石炭紀,至現代仍有;複目,和槐葉複目均出現於第三紀,延續到今天。
目錄
孢子囊為薄囊型,由一個細胞發育而來。孢子囊壁僅一層細胞,具有各式環帶。孢子囊匯聚為各式孢子囊堆。孢子同型,很少為異型,有真蕨目(Filitales)(水龍骨目,Polypodiales)、蘋目(Marsileales)、槐葉蘋目(Salviniales)三目。現以水龍骨(Polypldium niponicum)為例,說明蕨類植物的生活史。
孢子體有橫走的根莖,全體近光滑,灰白色。葉片長圓狀披針形,羽狀深裂。孢子囊群生於葉的背面,孢子囊群小,無囊群蓋。孢子囊有柄,孢子囊上有一行增厚不勻的細胞,環繞孢子囊構成環帶。近柄的一側,有幾個薄壁大細胞,稱為唇細胞。孢子成熟后,於唇細胞裂開處散出。
孢子在適宜的環境中,萌發成為心臟形的扁平配子體,稱為原葉體,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行獨立生活。接觸地的一面為腹面,有假根,雌雄生殖器官生於有假根的一面。頸卵器燒瓶狀,壁為多細胞組成。上部狹細部分稱為頸,中有一列頸溝細胞下部膨大部分稱為腹,腹溝細胞以下有卵。精子器球狀,其壁僅為一層細胞組成,產生多數螺旋形具有多數鞭毛的精子。卵成熟后,頸溝細胞與腹溝細胞解體,精子借水游入頸卵器,與卵融合。
受精卵的染色體為2倍體(2N),稱為孢子體世代或無性世代的開始。受精卵在頸卵器中發育成胚,再成長為有根、莖、葉的孢子體,進行獨立生活。葉的背面又生出孢子囊,孢子囊中的孢子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四分孢子時,染色體為單倍體(N),稱為配子體世代或有性世代。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更替,稱為世代交替(見圖)。

薄囊蕨亞綱
關於蕨類植物的起源問題,多認為是起源於綠藻。它們都具有相似的葉綠素。儲藏澱粉類物質、世代交替、有鞭毛的遊動精子以及多細胞的性器官等也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