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績的結果 展開

張績

清嘉慶年間舉人

清嘉慶名人張績,市海南省儋州人。張綱二是民間的昵稱,他本名叫張績,因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當地人尤其喜歡在姓名之後加上個排序,所以很親切友好地稱他為“張綱二”。

人物介紹


張績臨孫過庭書譜
張績臨孫過庭書譜
清嘉慶名人張績,海南省儋州市人。據新編《儋縣誌》記載:“張績原名張綱,號治堂,中和鎮水井村人。賦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能文章,工詩賦,尤精書法;善學宋代米芾趙孟頫等名家之長,而自成風格,時人以得其片紙隻字,珍如拱璧,曾為探花張翰山所器重。
張績臨孫過庭書譜
張績臨孫過庭書譜
1818年(清嘉慶二十三年),考中舉人(第11名),分任甘肅省古浪縣知縣,於是舉家遷徙古浪(後裔已眾)。其本人亦多情,所作山歌中保存了大量與少女情歌互答的紀錄。在儋州民間和史書都保存了才子張績的不少傳說和故事,從中可管窺這位才氣高拔、風流倜儻的名士風采。

人物生平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考中舉人(第11名),分任甘肅省古浪縣知縣,於是舉家遷徙古浪(後裔已眾)。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張績從甘肅回到故鄉,曾親書一聯,以作家訓:傳家道德五千言,蒂固根深,數典不忘柱史;
插架琳琅三萬軸,分支派遠,開宗應溯鄴侯。此書現作為楹聯存於現儋州光村鎮油行村(張績母親出生地)李氏祠堂。而該祠堂的橫額墨寶“李氏宗祠”正是由張績出面請張岳崧寫的,由此也可見二人交情之篤。

主要功績


如今,其執管題書‘東坡書院’、‘一代傳人’、‘載酒堂’等匾額,尚存於東坡書院,筆法遒勁有力,入木三分。”張綱二多才多藝,他創作的大量民歌至今還在群眾中傳唱不衰。其著名作品有《痴情守五更》、《千里訴衷腸》、《又想做官又悶鸞》、《弄梅情歌》、《懷念舊情人》等,是歷代儋州山歌作品流傳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影響力最大的第一“歌王”。尤其是《痴情守五更》一韻,可以說是儋州山歌的登峰造極之作,是當地群眾人人百唱不厭的名篇,已入選《中國民歌經典》系列。

人物評價


一般史書記載都說張績是儋州市中和鎮水井村人(如新編《儋縣誌》:“張績……,號治堂,中和鎮水井村人。”)但據儋州民間傳說,張績出生地並非中和,而是大星的強仁村(今屬大成鎮,該村已毀於戰亂)。出生之夜,有星光發出光束,射於該村,示其非同凡人。
非凡之人皆有非凡之舉。據張錦壽所寫《張綱傳略》載,張績出生后,啼哭不止。母親惶恐,求問於術士。術士解其八字,稱其命骨,看其相、望其氣,焚香占卦,爾後說道:“令郎龍眉鳳目,天庭崢嶸,耳大口寬,山根通額,決非池中之物,日後必成大器,貴不可言。然中和非其福地,必另尋他居。”
聽得此言,自幼諳熟孟母三遷典故的父母只好帶上小張績,尋找新居。一日,三人來到王五鎮徐浦村,張績哭聲突止。父母以為已得其所,便想定居於此。孰料正當籌備建房時,張績啼聲又起。聽當地人講,地窄難容兩貴人,此處已讓黃河清(清乾隆進士)佔去。三人只好繼續往北而行。
數日後,來到一地。只見北有坡嶺,南有平川,綠樹成蔭,百鳥啼囀。此時,忽有孩童哭聲、琅琅書聲及織布之聲傳來。聽此三聲,張績破啼而笑。張家自此定居於此。這就是今日中和鎮水井村。
儋州本地的文化人曾傳魯對張績頗有研究。他說,按舊時的說法,三聲皆有所寓示。孩童哭聲,寓人丁興旺;琅琅書聲,寓書才顯耀;織布之聲,寓家財萬貫。張績后以詩書留名,官至知州,家族繁衍甚多,可見三聲所寓非虛,中和確其福地。

個人作品


詩詞:
新編《儋縣誌》說張績“賦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能文章,工詩賦。”但他年幼時貪玩好動,不縛於規矩,父母常有恨鐵不成鋼之嘆。
據《張綱傳略》載,一日,本當讀聖賢書經時,張績竟又與同伴外出遊盪。其父忍無可忍,便於其書房門額上貼上“貪盪”二字,以示教訓。
張績歸來,見字,書鶴頂聯一幅貼於兩旁:
貪貪貪,不怕貪,貪來八斗五車,乃見貪兒有志;
蕩蕩盪,何妨盪,盪到龍樓鳳閣,方知盪子成名。
父親見其才思敏捷,雖貪盪但不忘其志,便免於責罰。
張績才名外揚,不免驕傲。私塾先生便想設題刁難,以知其是否有真才實學。一日,先生故意說,明代瓊州丘濬文庄公,與你年齡相仿時便能寫出《五指山》一詩:
五峰如指翠相連,
撐起炎州半壁天。
夜盥銀河摘星斗,
朝探碧落弄雲煙。
雨余玉筍空中現,
月出明珠掌上懸。
豈是巨靈伸一臂,
遙從海外數中原。
這首詩氣象宏大,少年得之,實屬不易。先生本想要張績高山仰止。不料,張績讀後,說:“亦有《五指山》一首見教。”說完便寫:
森森五指勢嶙峋,
揭破鴻蒙出海濱。
長是凌霄伴仙掌,
未應承露學金人。
數來萬劫乾坤古,
擲去雙梭日月新。
爭怪東南盛人物,
千秋大雅比扶輪。
先生讀畢,大賞:“氣度不凡,題外有音。但有拗句,可步丘公原韻再賦。”
張績稍加思索,《五指山次丘文庄公韻》一首躍然紙上:
凌虛列嶂碧雲連,
黎婺峰高一掬天。
玩弄掌珠宵抱月,
化生肘柳晝拖煙。
搏余黃土拳初放,
補就蒼穹手尚懸。
巨臂年來成底事,
籌排荒島作桑原。
頃刻間,能步原韻而作,已屬十分難得;再加詩意拔俗,氣象雄渾,且書法清勁方正,可見其才名非虛,先生連連稱嘆。
十二樓台去更還,
謫仙又復舊仙班。
先朝好相傳科目,
聖主憐才出霽顏。
人擁日邊觀北海,
天為江左起東山。
卻慚絳帳追陪久,
一坐春風兩鬢斑。
這是張績寫的一首詩。詩中所寫“謫仙”,化用唐代賀之章贊李白之典故,意說賢才被貶。“復舊仙班”,則指復官。張績此詩,是為祝賀海南另一文化名人張岳崧復官所作,從中可以看出二人交情非淺,亦可見張岳崧同樣才學非凡。
張岳崧,海南定安縣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恩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是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能詩善文,工書法,曾被譽廣東五大書法之冠。曾任翰林院編修、陝西提督學政、浙江按察使、護理湖北巡按等職。清道光十九年(1839)協助林則徐主持雷瓊禁煙事務,一度遭誣罷職。上述張績詩可能就是為此次罷職復官所寫。
據《儋州文史》載,張績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中順天(北京)第十一名舉人,其才氣與書法甚得時任考官的張岳崧器重。張岳崧閱其文稿,嘆賞不已,曰:“我瓊州又得一人才及第了!”
據張績第六代孫張有為說,張績中舉后,遲遲未得分配官職,心中積怨甚多。嘉慶皇帝賞其詩才,叫寫賀聯祝其壽辰,竟頂命不從。皇帝盛怒之下,貶其至甘肅。
到甘肅后,張績先任古浪知縣,后又調往甘肅清水任知縣,因有政聲和軍功加知州銜。其為官清正,深得民心,但剛直不阿,為朝中權貴所忌,不得升遷,只好退隱林下。
按張有為的說法,張績在甘肅不得志時,張岳崧正好被朝廷派去北方戍邊。張岳崧念及張績,恐其才華被埋沒,便邀其從軍當參謀。張績也不負兄長兼知交期望,屢次出謀劃策,退敵有功。歸來后,張岳崧為其請奏皇上,張績得調山東任職,后終老於當地。

軼事典故


才子必有佳人伴,是真名士自風流。張績才高,是少女追求的對象;其本人亦多情,所作山歌中保存了大量與少女情歌互答的紀錄。所作《與梅女對唱》曾說“談情說愛精神爽”,頗能代表其風流倜儻的一面。
據《張綱傳略》作者張錦壽講述,傳說有天晚上,張績與情人相約見面。張績在蠟燭盞中點燭等待,每點一支,作歌一首;連點10支,方等得情人到來,於是便有一韻《十燭盞》,從中可以看出張績痴情的一面。現舉前兩首:
一燭盞
一心哥想儂相交,
一世春光不點語,
一條花巷鳳擔煩!
二燭盞———
二要楊柳企單單,
二人分伴心不遂,
二手拳胸煩再煩!
又有一晚,張績等待情人相見,情人不至,直從一更守到六更。於是作情歌以抒懷,曲盡其折地展現了小伙等待意中人時焦躁不安、心思細膩的一面。這就是儋州山歌史上經典的《嘆五更》。現舉其五至七首:
初到頭更坐一昞,
揚聲哥喚儂不聽,
天邊沒有飛鴻過,
付信催姑緊步行。
夜靜且看月色靚,
滴漏銅壺轉二更,
郎來曾付相思信,
怎相思信話不靈?
三更鶻嘰未妥定,
東睋西望引愁生,
清風吹動木葉影,
偷誇以做是鸞行。
張績情人中,最有名者為小鳳,是其在儋州時結識的。現今流傳下來的情歌,與小鳳有關者份量最多最重。張績追小鳳時,曾用情歌打動佳人芳心(現存有《追小鳳情歌》);追到后,二人又以情歌互答,其樂融融(現存有《與鳳姑對唱》、《在大星與小鳳對唱》等)。
據《儋州文史》載,張績被朝廷發配到甘肅任官后,小鳳苦苦思念,每天剪一紙蝴蝶,以記分開的日子。剪到800多頭(即時間兩年多)時,仍不見張績音信,便以歌代言,千里傳情。難得的是,小鳳把第一首歌的28個字剪開,從第二首起,以疊字手法(按順序分別以28個字為開頭)作一首歌,集成一韻寄與張績。張績收到小鳳情歌后,則以同樣格式作歌回復小鳳(且每首句末皆用“鸞”字押韻),以表情深如往。這就是著名的《千里訴衷腸》。這裡舉張績所作前3首:
累鳳心煩意又亂,
擔愁不得一時寬,
風吹山動木葉影,
難轉丟哥肚悶鸞。
累不香酒因從罐,
累日情義更多端,
累郎緊付相思信,
累鳳愁心切念鸞。
鳳怎捨得勒情斷,
鳳心愿罷職辭官,
鳳凰久拆金雞鳥,
鳳意想歸探候鸞。
張績所作的愛情山歌,皆語言優美形象,藝術手法高超,包含深切之情,富有謎人的感染力,是儋州山歌史上的代表作,歷200多年傳唱不衰。
藝術形象
張績 書畫
張績 書畫
在儋州民間和史書都保存了才子張績的不少傳說和故事,從中可管窺這位才氣高拔、風流倜儻的名士風采。新編《儋縣誌》說張績“賦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博通經史,能文章,工詩賦,擅情歌,在儋州以大才子形象存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