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范良的結果 展開

范良

孫中山衛士

范良(1904年—1998年)是現代史上一位平凡而特殊的人物,他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貼身衛士,為守護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人物生平


范良是三水樂平塘邊村人,13歲離開家鄉前往廣州求學。廣州是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策源地,思想活躍,風氣開放,他從中學老師那兒聽到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救國主張,對勞苦大眾革命事業非常嚮往。1920年10月,孫中山領導粵革命軍攻克廣州,驅逐桂軍,重組軍政府,擴大革命隊伍。大批青年學生爭先恐後地投筆從戎,16歲的范良也積極加入這一時代洪流,成為革命軍隊的一名士兵,跟隨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轉戰粵、桂等地。1923年秋的一天,是范良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在同盟會會員、孫中山的戰友、越南農場主任董法(號鏡洲)的推薦下,范良從北伐軍部隊來到了孫中山身邊,當上一名貼身衛士,實現了他多年夢寐以求的夙願。
不久,蘇聯軍事政治顧問團在廣州大本營創辦了士官班,范良被選送去學習深造幾個月。結業時出於對孫中山先生的愛戴和敬仰,他放棄可以選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做學員分隊長的機會,要求回到衛士隊,待衛孫中山先生。從此,他日日夜夜在孫中山先生身邊工作,聆聽孫中山先生的教誨,目睹先生的為人和崇高品德。1924年春的一個清晨,范良等衛士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黃埔軍校第一期開學典禮,聆聽先生的演講。典禮結束后,先生就在軍校和學員、衛士一起站著,以兩個饅頭、一隻鹹蛋做午餐;在殲滅陳炯明叛軍余部的廣九鐵路古龍站一役,孫中山先生親自督戰,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全殲了來犯之敵。在戰鬥中,范良和衛士考慮到孫中山先生的安全,曾多次請他上鐵甲車,都被先生婉言謝絕,他從沒有離開指揮部半步。孫中山的偉大領袖風範,使范良刻骨銘心。
1924年冬,中國歷史發生新的轉折,北洋政府徹底垮台,西北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家統一大計。孫中山先生決定抱病遠赴北平,沒有安排衛士隊隨行。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全國軍民悲痛萬分。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范良於1926年夏隨軍北伐,不久抵達武漢。同年冬,被派到南京籌建中山陵。
范良
范良
1929年6月1日,在南京中山陵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全國政要、各界人士和外國友人20多萬人出席大典。128人護送安置孫中山先生遺體的紫銅棺上中山陵,接著,由范良等8名孫中山生前衛士莊嚴肅穆地抬至祭堂,安放在墓室大理石圓拱下5米深的墓穴中。大典結束后,再由他們用鋼筋水泥厚厚地密封起來。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下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孫中山遺體遷往陪都重慶,范良也出席了這次會議。由於紫鈾棺被封閉在很厚的鋼筋水泥裡面,很難完整地取出,就叫守衛中山陵的衛隊寫下決心書:“與中山陵共存亡,誓死保衛中山陵!”日軍侵佔南京時,中山陵主體建築沒有遭到什麼破壞。
1949年2月,范良被任命為中山陵代理拱衛處長負責留守警衛工作。南京解放后,他們的衛隊曾和解放軍一道站崗護陵。范良一直守衛在孫中山先生的身邊,直至年紀大了才依依不捨地下山。以後,他還經常去中山陵瞻仰先生。他晚年寫的一首詩很能反映他的高遠情懷:
回憶過去舊歲月,中山浩氣振五洲;
展望未來皆新秀,先生遺願化宏圖。
新中國成立后,范良歷任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南京市白下區政協常委、南京市政協委員,晚年仍參加孫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作為民國時期的一代歷史見證人,他提供了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1987年,三水縣誌辦和政協先後派人到南京看望他,使他倍感親切。1988年12月底,84歲高齡的范良受三水縣人民政府的盛情邀請,終於回到他闊別71年、夢魂縈繞的家鄉,隨行的有老伴張秀芝、兒子范錫行和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團長李傳弟等。他們在家鄉逗留七天,所到之處,受到中共三水縣委、縣政府、縣政協等領導和家鄉人民的熱情接待。由李傳弟編劇的電視連續劇《陵園春秋》在全國各地熱播,人們對范良的一生有了更多了解。
范良有子女6人,他們是大學教授、工程師或中學高級教師,分別在南京、福州、新疆等地工作。
原載佛山市政協編《佛山歷史人物錄》。主要參考資料:《在中山先生身邊的日子裡》,范良等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人們在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功績時,不會忘記像他那樣忠心耿耿、默默奉獻的革命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