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屬(Cygnu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雁形目、鴨科的1屬。
天鵝屬
為鴨科中個體最大的類群。頸修長,超過體長或與身軀等長;嘴基部高而前端緩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圓,尾羽20-24枚;蹼強大,但后趾不具瓣蹼。大天鵝(Cyguns cygnus)體長達150厘米以上,是雁形目體型最大者。
天鵝
天鵝是一種冬候鳥,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每年三四月間,它們大群地從南方飛向北方,在中國北部邊疆省份產卵繁殖。雌天鵝都是在每年的五月間產下二三枚卵,然後雌鵝孵卵,雄鵝守衛在身旁,一刻也不離開。一過十月份,它們就會結隊南遷。在南方氣候較溫暖的地方越冬,養息。
天鵝屬
天鵝保持著一種稀有的“終身伴侶制”在南方越冬時不論是取食或休息都成雙成對。雌天鵝在產卵時,雄天鵝在旁邊守衛著,遇到敵害時,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敵,勇敢的與對方搏鬥。它們不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幫助,平時也是成雙成對,如果一隻死亡,另一隻也確能為之“守節”,終生單獨生活。
天鵝屬(Cygnus)有7種。除非洲、南極洲之外的各大陸均有分佈。中國有3種,即
大天鵝、小天鵝和
疣鼻天鵝。大天鵝和疣鼻天鵝均在中國繁殖和越冬;小天鵝繁殖於歐亞大陸的極北部,遷徙時途經中國東北、內蒙古和華北,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越冬。
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北遷,5至6月進行繁殖,巢多置於乾燥地面上或淺灘上的蘆葦叢間,每窩產卵4-7枚。
疣鼻天鵝是天鵝中最美麗的一種。遍體和嘴赤紅,前額有一黑色疣突。夏季見於中國北方草原──荒漠地區的湖泊、水庫中,一般成對活動,在水面上常把頸彎成“S”形,並拱起蓬鬆的翅膀。以蒲根、野菱角和藻類為食,也挖食蓮藕等。3月底開始營巢繁殖。巢築於
蒲葦深處,呈圓形,以蒲葦莖葉搭成。每窩產卵4-9枚。卵蒼綠色,綴有污白細斑。雌鳥孵卵。9月下旬開始南遷,一般列隊為6-20隻。疣鼻天鵝是一種數量稀少的珍禽,新疆和內蒙古已進行人工馴養。
黑天鵝
分佈於澳大利亞南部、
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及其鄰近島嶼。全長80-120厘米,體重6-8千克。全身羽毛捲曲,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為灰白色,飛羽為白色。嘴為紅色或橘紅色,靠近端部有一條白色橫斑。虹膜為紅色或白色,跗跖和蹼為黑色。棲息於海岸、海灣、湖泊等水域。成對或結群活動。以水生植物和水生小動物為食。繁殖期為每年6-7月。營巢於水邊隱蔽處。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34-37天。
黑頸天鵝
分佈於南美洲。全長不足100厘米,體重3-5千克,為體型最小的天鵝。雌性常將雛鳥背在背上游泳。
黑嘴天鵝(學名:Cygnus buccinator)是北美最大的原生鳥類,其體重和形態也是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水禽。全身潔白,鳥喙黑色,頸特長,在水中游泳時頸垂直朝上,頭向前平伸,兩翅緊貼兩側身上,身體前部沉入水中較多,後部較少,背部隆起,特別是在側面觀察更為明顯。游泳輕盈而緩慢,起飛時兩翅不斷地拍打水面,兩腳在水面奔跑一段距離才能飛起。飛翔時頸向前伸直,兩腳伸至尾下,全身除腳和嘴黑色外,其餘全為白色。
大天鵝
分佈於亞洲:冬季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華北、新疆、內蒙古而到黑龍江、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體型高大,達155厘米,體重約10千克。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棲息於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晝夜均有活動,性機警、膽怯,善游泳。候鳥,遷徙時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隊伍。飛行時較疣鼻天鵝靜聲得多。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
高山兀鷲),能飛越世界屋脊——
珠穆朗瑪峰,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分佈於北歐及亞洲北部,在歐洲、中亞、中國及日本越冬。在中國見於東北、內蒙古、新疆北部及華北一帶,南方越冬,偶見於台灣。全長約110厘米,體重4-7千克,雌鳥略小。體羽潔白,頭部稍帶棕黃色。頸部和嘴均比大天鵝稍短,最容易區分它們的方法是比較嘴基部的黃顏色的大小,大天鵝嘴基的黃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鵝黃色僅限於嘴基的兩側,沿嘴緣不延伸到鼻孔以下。生活在多蘆葦的湖泊、水庫和池塘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莖和種子等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蟲、蠕蟲、
螺類和小魚。每年3月份成對北遷,築巢於河堤的蘆葦叢中,每窩產卵5-7枚。孵卵由雌鳥擔任,50-70日齡獲得飛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