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山街道
壺山街道
壺山街道在2001年武義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中設立,位於武義縣境東北部,東臨履坦鎮和白洋街道,南連熟溪街道、大田鄉和王宅鎮,西與白姆鄉接壤,北與金華市婺城區為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鞏固傳統領域團組織,加強新型團組織建設。
一是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調整充實一批年紀輕、素質好、能力強的優秀團員青年和大學生“村官”進團班子,切實提高團組織的活力;推薦村兩委班子中或各線負責人中的優秀年青人兼任團支部書記,鼓勵具備條件的村團支部書記通過選舉進村兩委班子,有效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二是按照“組織關係統一管理,團的活動融入社區”的工作思路,以社區為一個統一的功能區,以“團組織社區居委會”和“團組織老年協會”的形式,
壺山街道
2、整合地區資源,開展主題活動,搭建青年連心橋
一是以理念創新為核心,開放互聯,擴大資源共享力。在同一個區域內所有團組織的團內資源,包括各類硬體設施和軟體設施彼此進行開放,使各級團組織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優勢得到有效的整合。二是以機制建設為保障,激發內在活力,提升自我運轉力。進一步強化共青團壺山共建委員會理事會及工作職責、完善共青團壺山共建委員會輪值主席制、團壺山共建委員會季度工作例會等制度,促進溝通交流,利於整合資源增強活力,便於聯繫青年服務社會。三是以品牌工作為抓手,示範帶動,增強團組織的影響力。鼓勵區域共建委員會自主申請、自主設計、自主承辦品牌工作,增強區域共建設委員會的向心力和自我運行能力。如:大力探索“共建團委青年中心青年社團”等運作模式,引導青年社團進入青年中心,中心成為區域內青年社團開展交流、組織活動的有形陣地,青年社團同時帶動青年中心的全面活躍,使區域共建成為街道團委與地區團組織之間,地區團員青年與社區群眾之間聯繫的橋樑和紐帶,從而實現強弱互補、互動、融合,推動團建工作的整體發展。
壺山街道
街道團委主動出擊,立足為地區青年團員服務社會、服務社區搭建平台,贏得信任,各共建團組織主動與我們聯繫,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真正實現共駐共建和街道團委為青年團員服務,地區青年團員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的“雙向服務”。深化鄉土人才、技能、素質等三項培訓,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材。依託青企協、青年中心、青年社團等載體,為青少年回報社會,增強鍛煉提供平台,圍繞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紮實推進志願者建設行動,服務社區,服務群眾。
壺山街道在2001年武義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中設立,位於武義縣境東北部,東臨履坦鎮和熟溪街道,南連大田鄉和王宅鎮,西與白姆鄉接壤,北與金華市婺城區為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縣城溫泉路以西(含溫泉路以東的上松線以北部分)、熟溪以北原武陽鎮壺山辦事處轄區、原桃溪灘鄉轄區。壺山街道因其位於壺山腳下而得名。全街道區域面積86.5平方公里,共轄6個社區、33個行政村,總人口4.3萬人。
壺山街道區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街道開發了文教旅遊和黃龍兩個工業園區,其中黃龍工業園區依託省道上松線而建,開發面積3.5平方公里,園區建設起點高、有規模、上檔次,交通非常便捷,區位優勢日益明顯,是投資興業的好去處,也是街道工業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亮點。形成了印刷包裝、文教用品、旅遊休閑、機械製造等系列支柱產業,湧現出了張氏包裝、星光印刷、金華桑尼、創業鋼帶、雨中晴制傘等一批重點骨幹企業,規模以上企業近30家。特色農業效益明顯。花卉產業帶、茶葉產業帶、城郊型蔬菜產業帶建設已具相當規模,成為武義縣12條特色農業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花卉面積超2000畝,形成了"十里花廊";名茶開發成效顯著,打造出了"郁清香"、"武陽春雨"等知名品牌,湧現出余家村、正新屋村等一批名茶生產專業村。新洲制茶、海興菇業、金星食用菌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有效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溫泉生態植物園開創了觀光農業的新天地。工業、農業的齊頭並進,為街道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街道境地內的石鵝岩為市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縣城西北7公里,因其山似展翅欲飛的天鵝而得名。景區內奇峰秀水,怪石嶙峋,幽谷鳥語,景象特異,是一個集奇岩、幽谷、革命史跡、神話傳說於一體的人文、自然景觀俱佳的旅遊勝地。境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發寶象龍寶、美麗壯觀的濱江廣場,北部建有北嶺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潘漠華烈士陵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