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金彩的結果 展開

金彩

制瓷手法

金彩是指一種採用黃金色釉上彩作為裝飾的制瓷手法。古代以金彩裝飾瓷器,一般認為是始於宋代,其中尤以定窯金花瓷器最負威名。宋周密《辛酉雜識》續集上卷載:“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入窯,永不復脫。”傳世品有黑釉、醬釉金彩定器。明洪武初,景德鎮始有金彩瓷器的燒制,清代達於極盛,但其使用金彩的方法卻無法與定窯相比。

發源及工藝


金彩瓷器
金彩瓷器
黃金這種貴金屬自古就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其高貴的地位,自然也少不了用它來裝 飾瓷器。陶瓷上的金彩裝飾工藝,主要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金箔裝飾階段。第二、本金裝飾階段。第三、洋金裝飾階段。一般情況下,我們根據器物上的金彩特徵就可以大致判定出其製作年代範圍。
明代及明代以前均採用金箔裝飾工藝。目前,我們知道最早採用金彩作裝飾的器物是唐代彩繪陶俑,數量極少。宋代以後用金彩作裝飾的瓷器數量逐漸多了起來,但總體來說仍數少數。究其原因,很可能這時的金彩加工工藝,還不屬於陶瓷加工工藝的範疇,應當是由當時的金鋪負責加工,屬於另外一個行當。因為我們在古窯址中很少發現金彩瓷片,倒是在古墓葬、古窖藏、古文化遺存中時有發現。
元代藍釉金彩匜
元代藍釉金彩匜
黃金是一種延展性極好的金屬材料。古人正是利用黃金的這一特性,首先把它加工成金箔。其方法是先將黃金捶打成厚一毫米的金葉,俗稱:“開條子”。然後在每張金葉之間用烏金紙把它們隔開,每四十張金葉為一捆,打成包。再在打金石上用打金錘錘打,打成只有1/3竹紙的厚度即可。目前我們發現,採用金箔裝飾瓷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貼金,一種是戧金。前者是用毛筆直接蘸膠液在瓷器表面書寫或描繪圖案,待膠液半干時將金箔粘貼上並壓實,膠液干透后再用硬毛刷將圖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塗膠處的金彩圖案。後者是使用堅硬的工具在釉面進行鏨刻,然後再在鏨刻的溝槽內填膠、貼金,待膠液干透再將溝槽外的金箔去除。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古人都離不開用膠液粘帖金箔,他們到底用的是什麼膠液,眾說紛紜,有說用大蒜汁的,亦有說用生漆的,至今還只是一個未解之謎。貼金箔用的膠,都是有機物質,幾百年後的今天已經大部分解,加之塗層很薄,留者甚少,非高科技手段無法破解。這時的金彩牢固度較差,保存至今者多數已剝落殆盡,只剩痕迹。由此可見,因為金箔裝飾工藝成本高,實用性差,所以當年採用者就寥寥無幾,保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均為國寶。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時的金彩加工工藝還不屬於陶瓷工藝中的彩燒工藝,倒與金漆鑲嵌類似,從屬於陶瓷製作以外的後期深加工。

發展


清代康熙冬青釉描金瓜棱洗
清代康熙冬青釉描金瓜棱洗
清代康熙朝不僅從歐洲引進了洋彩,而且對傳統古彩工藝也進行了革新。景德鎮陶瓷藝人在總結傳統製備彩料工藝的基礎上,又創製出許多新的彩料品種。他們在此基礎上,嘗試著把金箔製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鉛用以降低黃金熔點,終於製作出了“本金”。直到這時,金彩工藝才真正屬於陶瓷彩燒工藝的一部分。其操作過程是:
(1)擂金粉。將金箔放在瓷質擂金盤內加入適量水,加溫到40℃左右,用手在盤內不斷研擂,使其變成金粉,再用1200目篩籮過細。
宋代吉州窯黑釉金彩茶盞
宋代吉州窯黑釉金彩茶盞
(2)以本金1分加入0.5%西赤置於調色碟內混合,然後加入樹膠溶液5-6滴,調至金粉不起泡為宜。把調好顏色的碟子放在熱水碗上燙干。
(3)用描金筆沾水調金描繪紋飾。
(5)燒成後用瑪瑙筆在金上刮出金色亮光來,或用細沙擦磨。
用本金製作金彩瓷器加工難度很大。首先用金不宜過厚,過厚則呈色灰暗,且易產生“脫衣”(即金色的脫落)現象。其次用金要一筆塗成,不要加填,否則也會影響呈色,引起“脫衣”。另外使用水分要適當,水分過少也會引起“脫衣”現象。冬季膠水易冰結,則用大蒜汁調勻金粉為宜。最後燒成溫度不能過高,否則金呈色出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黃金的光澤。

新工藝


民國粉彩描金蓋盒
民國粉彩描金蓋盒
民國初年中國從歐洲引進洋金工藝(又稱:亮金或金水)。它是把金溶解在強酸中,製備成硫化香膏金的複合物。其優點是: (1)金彩發色好,光亮平整。
(2)金彩塗層薄,大大降低了黃金的使用量,。
(3)工藝簡單,不需要象本金那樣,出窯后需再進行打磨拋光。
(4)金彩附著力好,提高了產品質量,。
金水的操作較為簡便,手工操作方法是根據裝飾部位用描金筆蘸取金水描繪花紋,鑲邊鋪金地或結合其他裝飾使用。目前也有採用戳印來代替手工描繪的,但質量粗糙。目前看來,使用最多的是給日用瓷鑲金邊,當代已採用鑲金機代替手工操作。
在本金和洋金裝飾工藝基礎上,又陸續演繹出許多的金彩新工藝,大大豐富了金彩的裝飾效果。分別介紹如下
金彩
金彩
(1)堆金,主要運用在廣彩中。先用白釉74.1%、玻白18.5%、燒硼砂7.4%混合擂細,干透後用老油調合成底色料。再用筆蘸底色料將紋樣繪於瓷面。繪后,經低溫燒一次,使線條牢固。再在線條上塗金,再經低溫燒成。此工藝產生於民國時期。
(2)紫砂金屬鑲嵌工藝。它是吸取漆器、紅木工藝的一種裝飾方法,藝術效果華貴精巧。其方法是在泥坯上將紋飾圖案刻出凹槽,入窯燒成后再用金屬絲嵌入槽內敲實,然後再把金屬絲磨平。目前多用銀絲鑲嵌,產品有花瓶、茶具等。此工藝亦產生於民國時期。
(3)嵌金,是和紫砂器上的金屬鑲嵌完全不同的一種裝飾方法。它是在坯體上釉后,刻劃雙勾紋樣,並根據設計要求用小刀剔去紋樣中某些部位的釉層,再堆畫顏色釉,入窯高溫燒成(窯溫不宜過高)。然後,除紋樣中的顏色釉外均塗上金水(或白金水),再入錦窯烤燒而成。
(4)鎦金,仿銅鎦金度銀工藝。近幾年,景德鎮民間小窯採用金水創造性地生產出許多“乾隆年制”款、“雍正年制”款的仿金、銀器瓷器,來冒充清代官窯器,實屬杜撰產品,清代根本沒有此類產品。
宋吉州窯金彩
宋吉州窯金彩
(5)填金,為宜興精陶的一種現代裝飾方法。它是在上色泥的坯體上,用陰刻線條的方法刻出裝飾紋樣,施釉入窯燒成,然後在紋樣線條的凹槽中填描金水,再經烤燒而成,該地區也稱為“嵌金”。
(6)雕金,當代金彩裝飾工藝。雕金裝飾方法和唐山瓷區稱為“刁金”(腐蝕金彩)的技法也是完全不相同的。目前只在宜興精陶裝飾上使用,裝飾效果近於腐蝕金彩,它是在色泥的坯體上,刻出邊飾紋樣,用泥料將刻出的花紋堆高,使成浮雕狀,施釉后,根據畫面要求掃除紋樣空間的釉層,入窯燒成后加填金水烤燒而成。
(7)腐蝕金彩,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唐山地區出現的一種裝飾方法。它是用氫氟酸在瓷面上腐蝕出花紋(被腐蝕部分無釉),然後加填金色烤燒而成,其效果為無釉部分凹陷無光,與未經腐蝕的光亮部分形成凹凸、明暗的對比,以此顯出花紋。腐蝕金彩裝飾具有高雅富麗,雍容莊嚴的藝術效果,適於裝飾高級細瓷及陳設瓷。腐蝕金彩還可以與其他釉上各種彩飾,顏色釉結合使用。操作步驟是首先用松節油、汽油把蠟或瀝青等溶化製成防腐劑再在燒好的瓷胎上進行塗布。塗布防腐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局部塗布,即將不需腐蝕的部分塗上防腐劑。另一種是全部塗布再劃出紋樣。所用方法按設計要求而定。再在塗布有防腐劑的器物上刻劃紋樣,首先將紋樣印到防腐劑上,方法是用針筆在謄印蠟紙上按紋樣刺出孔洞,將其復於塗布防腐劑的器皿面上,再用細滑石粉擦在蠟紙上,使粉透過孔洞落到防腐劑面上,再用針筆或刻刀照紋樣的線條刻掉防腐劑。另外還有直接用防腐劑(瀝青)在瓷器上描畫的,多使用於圖案邊花。最後再在瓷面上用扁筆或軟刷塗布氫氟酸,或將瓷器直接浸入氫氟酸溶液內進行腐蝕,腐蝕時間根據濃度而定,一般塗三次左右,要待氫氟酸干后,才能再塗第二次。經腐蝕的瓷器,先用清水洗去殘餘的腐蝕劑,然後用煤油、汽油或樟腦油洗去防腐劑,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最後加填金水,經740-780 oC烤燒而成。
(8)仿腐蝕金彩又叫假腐蝕金彩,屬於現代工藝,有的地區也叫“影金”。它的特點是均不腐蝕瓷釉表面,只是用特配的原料描成花紋,干后(或低溫燒一次)覆蓋一層金色,經烘爐燒成。填在花紋處的金色無光,著於瓷面的金色發亮,與腐蝕金彩相反但亦具有明暗對比的效果。操作步驟,先用生料(生紅等顏料)和膠水調合后在瓷面上描繪花紋,干后加蓋一層金色,入烘爐燒成。
(9)托金是一種現代轉移印刷技術,根據設計要求,用底色料繪畫花紋或製成鋼版轉印花紙。底色料的配比是石英7.2%、長石4.53%、生砂石7.40%、紫木節1.47%、西赤58.8%、熔劑20.6%。各種原料混合研磨,細度為0.018~0.035%萬孔篩余。上述底色料烘乾后,用樟腦油75%,松節油25%,外加適量松香製成的特製印刷油,用釉下貼花紙的印刷方法印於膠紙上。印製成的花紙按釉上貼花紙的操作要求轉貼於瓷面上。將貼上的底色料花紋經760-800 oC烤燒一次。再用金色全部覆蓋底色料的花紋,再經700-720 oC烤燒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