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庄鄉
河南省鄧州市轄鄉
元庄鄉位於河南鄧州市東北部25公里處,地處鄧州市、新野縣結合部。S244線和X033線交匯本村,是汲灘鎮中、北部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鄧新公路穿境而過。東界新野縣,西鄰白牛鄉,南接汲灘鎮,徠北接穰東鎮。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9公里,總面積59.3平方公里。趙河由北自南穿境而過。形成大面積的沖扇。
全鄉共有21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9800戶,4.2萬人,194個村民小組,7.14萬畝耕地,居住有漢、回、蒙、傣四個民族。元庄鄉古為漢代安眾縣轄境,清鄧縣設置84里時,元庄鄉境內置無柿里、平陽里、掘塘里、五龍里、岩社裡、下趙里。
1912年至1931年鄧縣置13區96里時,屬二區,1936年鄧縣編為五區時屬於東二區管轄,1949年建國后屬汲灘區,1951年屬白牛區,1958年屬白牛公社,1969年為元庄公社,1983年改為元庄鄉,2005年經省鄉鎮發展改革委員會批准,整體划入汲灘鎮,同年設置汲灘鎮元庄管理區。
元庄安置南水北調淅川縣吳田村村民,為他們提供住房、生產用地,導致元庄人均佔地率的減少,希望政策扶持當地的發展,彌補耕地不足的影響。
趙河縱貫西部入湍河,1951年屬白牛區,1969年建白牛公社,1983年改元庄鄉。1997年,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元庄、羅庄、東楊營、劉崗、王營、魏庄、王寨、梁寨、黃庄、龐庄、油李、糜渠、柿庄、曾庄、趙莊、河口、后寨、張井、羅營、蓮花、大王營、前梁、東李崗23個行政村。
2006年,鄉鎮機構改革中,原元庄鄉併入汲灘鎮,同年設置汲鎮元庄管理區,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人,面積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7.14萬畝。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6億元,財政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優質煙葉面積1萬畝,優質棉面積達1.5萬畝,塑料大棚1000個。
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村“兩委”不斷更新觀念,開拓思想把元庄集鎮已開發建設成四縱四橫的街道建設新格局。街區框架逐步拉大,街容街貌煥然一新,交通運輸四通八達,二、三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元庄趙河大橋的建成通車,給元庄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注入新的活力。
村“兩委”在壯大培育支柱產業,推進規模化生產的思想指導下,確定自己的發展思路,即“鞏固麥、養殖、種菜,狠抓林、煙、棉”全村已逐步形成以煙葉、棉花、小麥、蔬菜、養殖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小麥平均畝產達900斤左右;麥煙、麥棉作套種已成主導種植模式;大棚蔬菜打入外地市場;養殖業發展猶如雨後春筍。現有300頭以下養豬場2個;1000隻以上養雞場4個;5頭以上養牛戶12戶,50頭以上養羊戶3戶。已形成的牲畜交易專業市場、畜禽蛋專業市場和蔬菜、水果專業市場,與周邊集鎮、街道相比聲譽不斷提高。看今天的元庄,街通道燈光明亮,河塘廟會人流不息,體育場上競技不斷,文化茶館傳遞科技,隨著南水北調移民的入駐,又將給元庄帶來發展經濟的勃勃生機。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6億元,財政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優質煙葉面積1萬畝,優質棉面積達1.5萬畝,塑料大棚1000個。
畜牧養殖業以養雞為主,萬隻以上養雞場8家,5000隻以上的22家,千隻以上的118家,形成養雞專業村11個,養羊專業村2個,養兔專業村2個,年人均收入增加500餘元。鄉鎮企業年產值500萬元。集鎮建設共投資200多萬元,開闢了禽蛋、蔬菜、服裝、大牲畜交易等7大市場,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200門,有個體工商戶1000多個。
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村“兩委”不斷更新觀念,開拓思想把元庄集鎮已開發建設成四縱四橫的街道建設新格局。街區框架逐步拉大,街容街貌煥然一新,交通運輸四通八達,二、三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元庄趙河大橋的建成通車,給元庄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注入新的活力。
村“兩委”在壯大培育支柱產業,推進規模化生產的思想指導下,確定自己的發展思路,即“鞏固麥、養殖、種菜,狠抓林、煙、棉”全村已逐步形成以煙葉、棉花、小麥、蔬菜、養殖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小麥平均畝產達900斤左右;麥煙、麥棉作套種已成主導種植模式;大棚蔬菜打入外地市場;養殖業發展猶如雨後春筍。現有300頭以下養豬場2個;1000隻以上養雞場4個;5頭以上養牛戶12戶,50頭以上養羊戶3戶。已形成的牲畜交易專業市場、畜禽蛋專業市場和蔬菜、水果專業市場,與周邊集鎮、街道相比聲譽不斷提高。看今天的元庄,街通道燈光明亮,河塘廟會人流不息,體育場上競技不斷,文化茶館傳遞科技,隨著南水北調移民的入駐,又將給元庄帶來發展經濟的勃勃生機。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6億元,財政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優質煙葉面積1萬畝,優質棉面積達1.5萬畝,塑料大棚1000個。
畜牧養殖業以養雞為主,萬隻以上養雞場8家,5000隻以上的22家,千隻以上的118家,形成養雞專業村11個,養羊專業村2個,養兔專業村2個,年人均收入增加500餘元。鄉鎮企業年產值500萬元。集鎮建設共投資200多萬元,開闢了禽蛋、蔬菜、服裝、大牲畜交易等7大市場,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200門,有個體工商戶1000多家。
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村“兩委”不斷更新觀念,開拓思想把元庄集鎮開發建設成四縱四橫的街道建設新格局。街區框架逐步拉大,街容街貌煥然一新,交通運輸四通八達,二、三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元庄趙河大橋的建成通車,給元庄群眾出行帶來了便利。
村“兩委”在壯大培育支柱產業,推進規模化生產的思想指導下,確定自己的發展思路,即“鞏固麥、養殖、種菜,狠抓林、煙、棉”全村已逐步形成以煙葉、棉花、小麥、蔬菜、養殖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小麥平均畝產達900斤左右;麥煙、麥棉作套種已成主導種植模式;大棚蔬菜打入外地市場;養殖業也快速發展。現有300頭以下養豬場2個;1000隻以上養雞場4個;5頭以上養牛戶12戶,50頭以上養羊戶3戶。已形成的牲畜交易專業市場、畜禽蛋專業市場和蔬菜、水果專業市場,與周邊集鎮、街道相比聲譽不斷提高。看今天的元庄,街通道燈光明亮,河塘廟會人流不息,體育場上競技不斷,文化茶館傳遞科技,隨著南水北調移民的入駐,又將給元庄帶來發展經濟的勃勃生機。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6億元,財政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優質煙葉面積1萬畝,優質棉面積達1.5萬畝,塑料大棚1000個。
畜牧養殖業以養雞為主,萬隻以上養雞場8家,5000隻以上的22家,千隻以上的118家,形成養雞專業村11個,養羊專業村2個,養兔專業村2個,年人均收入增加500餘元。鄉鎮企業年產值500萬元。集鎮建設共投資200多萬元,開闢了禽蛋、蔬菜、服裝、大牲畜交易等7大市場,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200門,有個體工商戶1000多家。
1939年9月,中共豫西南政委在白色恐怖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為加強鄧縣、新野兩縣地下黨的工作領導,在元庄小學成立了鄧縣機關報工作委員會。孫鼎、繞劍平、盧鵬萬,仝保仁等同志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1940年2月,中共鄧新工委更名為鄧新縣委。同年八月縣委書記仝保仁同志調赴延安,中共鄧新縣委由張劍平、盧鵬萬負責。中共鄧新縣委在鄧、新兩縣、南陽及河南的黨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至今元庄初中院內仍有其紀念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