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橋大街

太平橋大街

太平橋大街,明代為河道,稱大明壕,又稱河漕,清代稱西溝沿。太平橋大街上,多平房住宅,間有辦公樓和住宅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所在地,原為順承郡王府

基本介紹


位於西城區中部。北起阜成門內大街,南至復興門內大街。因舊有太平橋。故名。
太平橋大街,明代為河道,稱大明壕,又稱河漕,清代稱西溝沿。清乾隆年間繪製的《京師全圖》對此處標註為“溝沿”。民國十年(1921)至民國十九年(1930)河道改為暗河,闢建成路。稱溝沿大街。民國三十五年(1946)以後,為紀念抗日愛國將領佟麟閣和趙登禹,將辟才衚衕以北的溝沿大街命名為趙登禹路,將二龍路南口以南的溝沿大街命名為佟麟閣路,中段分別稱鴨子廟、太平橋、西京畿道統一稱太平橋大街。明清年間太平橋位置,就在今辟才衚衕西口外。
太平橋大街上,多平房住宅,間有辦公樓和住宅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就坐落於此。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所在地,原為順承郡王府。順承郡王府坐北朝南,府門臨街,北牆在麻線衚衕,西牆在錦什坊街。規模很大,佔地面積約十五公頃。順承郡王名勒克德渾,系禮親王代善第三子薩哈林之第二子。其史阿達禮於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去世后,欲擁立睿親王多爾袞為帝,以“擾政亂國”被處死籍沒,因而也殃及年僅十五歲的勒克德渾被革除宗籍。順治元年(1644)恢復宗室,封為貝勒。順治二年(1645)以平定南明、招降李自成余部的功績晉封為順承郡王。成為清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以戰功被封世襲的八王中,禮親王一門占其三,一時傳為佳話。清代最後一個襲王爵的是訥勒赫,於光緒七年(1881),襲封,死於民國六年(1917)。其子文葵仍被遜帝溥儀封為順承郡王,也只是徒有虛名而已。由於沒有收入,家境敗落,當軍閥張作霖入據北京時,將王府佔用,作為大元帥府,后僅用七萬銀元代價強迫買去,成為張氏的私產。新中國成立后,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設機構的辦公地點。現原建築拆除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