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橋
文德橋
文德橋位於江蘇省如皋市如城街道內城河泮池上。“明萬曆三十年,教諭黃夢麒修孔廟,借內城河鑿泮池,構石拱橋於池上,名東雲路橋。清乾隆年間重修時正名為文德橋。”
明時建造,初為石拱高橋,1929年改為石垛木板橋。1976年改為石垛砼梁橋,2001年進行整修並改名文定橋。 2015年重修,複名文德橋。
文德橋
清道光年間,文德橋又圮,溺死數十人,改為木橋,后毀於火。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十一年(公元1872年),文德橋接連維修兩次,同時修築了羊馬牆。
清光緒三十年(1904)端午節,市民在橋上爭觀龍舟競渡,正當興高采烈之際,橋欄斷裂,橋身傾塌,造成了數百人落水的慘劇。
廣角鏡下的文德橋(左側)
從不同角度拍攝的文德橋
文德橋簡介
傳說農曆十一月十五,月當頂。子夜12時,滿月正好在文德橋正頂上。如果站在文德橋上可以看到橋兩側的河水中各有半個月亮。
南京人在十一月十五這一天,吃過晚飯後,男男女女、扶老攜幼,都到文德橋來看半邊月。橋上擠滿了人,本來搖搖欲墜的橋,經受不了這麼多人的壓力。突然聽到“嘩!”的一聲,橋東欄桿塌翻,幾十位觀看月景的人掉入河中。當大家在恐懼驚嚇中還未回過意時,又聽到“轟”的一聲,西面的橋欄桿又飛出去了,賞月的百姓們又一次翻入河中。據說:當天在秦淮河中未救上的男女老少有幾十人。基於此案,人們不相信了文德橋。“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這個歇後語常常掛在南京人的嘴邊,體現了南京話的語言魅力。
熙熙攘攘的文德橋
這個故事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很多文人墨客和學士名流也因文德橋畔的半邊月慕名而來,曾為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著名詩人聞一多的長篇敘事詩《李白之死》,對李白投水捉月和明月的迷人景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詩中寫道:
月兒初還在池下絲絲柳影后窺看,
像沐罷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發一般;
於今卻已姍姍移步出來,來到池西,
池波一皺,又惹動了嫻靜的微笑。
我國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致力於造橋,他與文德橋倒塌還有一段趣事。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端午節,南京舉行盛大的賽龍船活動。11歲的茅以升早就和小朋友們約好,一同去看賽龍船,可是端午那天茅以升生病沒去成。結果文德橋被擠坍,幾百人掉進秦淮河裡,淹死了不少人,其中有幾個還是茅以升的同學。自此,茅以升產生了長大了要造橋的念頭,決心造出不塌的橋來。他刻苦攻讀,認真鑽研,終於成了舉世聞名的橋樑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