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泰山岩群的結果 展開
- 新太古代的深變質岩系
- 雜岩
泰山岩群
新太古代的深變質岩系
泰山岩群(Taishan Gr.)的時代屬新太古代。為廣泛出露于山東泰山及沂蒙山區中的深變質岩系。自下而上分為孟家屯(岩)組雁翎關組、山草峪組和柳杭組。本岩群厚度巨大,主要由黑雲斜長片麻岩組成,含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石榴石英岩等,某些層位有一定厚度的沉積變質鐵礦。原岩主要為粉砂級的較細碎屑岩類,一部分具硬砂岩性質,局部含有一定的鈣質。
泰山岩群
泰山岩群
1872年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稱泰山一帶的片麻岩稱為泰
1936年,馮景蘭、王植第一次提出泰山岩漿旋迴的劃分,並指出變沉積岩的存在。
1941年和1943年富田達先後對歷城桃科銅鎳礦和泰山地質進行路線觀察,他在《泰山變成史》一文中提出泰山地區前震旦紀可分為泰山期和桃科期兩個岩漿旋迴。1961年山東地質廳和北京地質學院區測一大隊將全區變質岩系命名為泰山群;按岩性和地層的疊置層序,由下而上劃分為萬山莊組、太平頂組、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等4個岩組,時代定為太古宙。此次命名的泰山群包括了大量的變質沉積岩,與最早命名的泰山系有明顯區別。
1962年程裕淇等將雁翎關地區的太平頂組改稱為任家莊組,在山草峪組之上建立了傅家莊-單家峪角閃岩帶。
1962—1965年山東地質局805隊將泰山地區的變質岩系仍稱為泰山雜岩,並由下而上劃分出望府山組、掃帚嶼組、唐家莊組、孟家莊組和馮家峪組等6個岩組。
1982—1986年鄭良峙、王世進等認為原太平頂組、萬山莊組和任家莊組的主體均屬英雲閃長岩和奧長花崗岩等的變質深成片麻岩,從原地層層序中剔除,將泰山群自下而上分為雁翎關組、山草峪組和柳杭組。1988年江博明等通過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認為該地變質岩以變質深成岩為主,其中部分錶殼岩呈捕虜體包於這些變質深成岩中,分佈零亂,難以建立系統的地層層序。
1984—1989年王致本等將泰山群的原太平頂組和萬山莊組中的錶殼岩置於雁翎關組之下,新建一個化馬灣組。
1989年董一傑等認為雁嶺翎關組和柳杭組同屬一個向斜的兩翼,層位可以對比。
泰山岩群
山東地礦局前寒武紀地層清理小組①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因而以4分方案劃分泰山岩群。
2014年3月山東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山東省地層侵入岩構造單元劃分方案的通知”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萬渝生等和山東省地質調查院王世進等用鋯石SHRIMPUPb法測年,雁翎關組角閃變粒岩年齡為(2747±7)Ma,侵入該組的英雲閃長質片麻岩(片麻狀英雲閃長岩)為(2740±6)Ma,山草峪組碎屑鋯石SHRIMPUPb年齡(2544±6)Ma,柳杭組(2524±7)Ma。對於魯西地區廣泛分佈的斜長角閃岩組合與黑雲變粒岩組合,雖然其鋯石年齡相差近2億年,從兩套岩石組合總是相伴產出分佈來看,還是統一劃為泰山岩群為宜,其形成時代應可能是新太古代早期。在鋯石源區和形成時代方面,與1960年和1980年泰山群專題研究和1∶20萬泰安、新泰幅區調項目在雁翎關組、山草峪組和柳杭組中野外觀察到的“斜層理、粒序層、侵入關係、地質年齡”等地質關係相矛盾,對此還要開展系統研究與探討。”
泰山岩群
1.孟家屯(岩)組創名及原始定義:山東省地質礦產局第九地質隊區調分隊(張連峰等)1992年10月於新泰市岳庄鄉孟家屯建孟家屯(岩)組。原始定義:分佈於新泰市孟家屯-澤國庄一帶,主要岩石類型為灰白色石榴石英岩、長石石英岩,其次為石榴角閃石英岩、十字石石榴黑雲石英岩。變質程度為角閃岩相。圍岩主要為糜棱岩化片麻狀英雲閃長岩、片麻狀奧長花崗岩,其次為斜長角閃岩(脈)。孟家屯(岩)組歸前泰山(岩)群。
1993年8月,張連峰等又將其歸為泰山(岩)群。本書對其原始定義作了修改;現在定義:指魯西地層分區新泰孟家屯帶,里透鏡狀、不規則狀等殘留狀態斷續分佈於TTG系列岩體中,由石榴石英岩、含石榴長石石英岩、十字石黑雲石榴石英岩及石榴 角閃石英岩等組成的岩石地層單位。與下伏沂水岩群及上覆雁翎關組未見直接接觸,變質程度達低角閃岩相。屬晚太古代。
2.雁翎關組它分為下部和上部二個亞組:下亞組下部主要為角閃黑雲變粒岩、陽起透閃片岩(科馬提岩)和斜長角閃岩組合,底部未全出露並被奧長花崗質岩石侵入。在部分斜長角閃岩中見有較穩定的已受構造擠壓拉長的似枕狀構造殘餘,本亞組全厚近600m—700m。原岩主要由科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火山沉積岩組成。下亞組上部主要為角閃黑雲變粒岩和斜長角閃岩組合。原岩主要為基性火山凝灰質沉積岩,其頂部有變質泥質岩。上亞組主要由斜長角閃岩和角閃黑雲變粒岩,以及透閃(陽起)綠泥片岩組成,其頂部有厚達80—90m的變質礫狀岩石,在斜長角閃岩中見有規則而均一的杏仁構造殘餘,原岩為拉斑玄武岩間夾科馬提岩和中-基性火山凝灰質沉積岩。本組的總厚度隨地區而異,在新泰的桃花峪和石河庄以及雁翎關一帶厚度1200—1400m,往北而逐漸變薄,在單家峪一帶厚僅900m。按岩相學分析,本岩組劃分為兩個火山-沉積旋迴:第一旋迴以拉斑玄武岩和科馬提岩噴發為主,其上部出現分選差的復成分凝灰質岩;第二旋迴原岩岩性與第一旋迴相似,但底部只有較厚礫狀凝灰質岩,而且科馬提岩含量較少,每個大旋迴的早期曾經處於較深的淺水環境,晚期則為淺水環境。
3.山草峪組整合於雁翎關組之上,以新泰羊流北5km 處的山草峪一帶最為發育,是該組的命名地。岩性主要有黑雲變粒岩、二雲石英片岩、二雲變粒岩、角閃(黑雲)變粒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和斜長角閃岩等,而以黑雲變粒岩為主。在最下部的黑雲變粒岩層中常以含有石英豆狀結集體和細粒石榴石為特徵。向上含有多層石英斜長角閃岩和角閃變粒岩;中部至上部,以黑雲變粒岩為主間夾二雲變粒岩和淺粒岩,具有粒級層和多旋迴的韻律層。本組最大厚度為2000—4000m②。本岩組的原岩建造主要為含有火山碎屑的泥砂質建造,相當濁流沉積,下部夾有基性火山岩建造。
4.柳杭組位於山草峪組之上③,與上覆的寒武系呈斷層接觸。根據岩性,本組可分為三個亞組:下亞組包括1—2大層,主要為斜長角閃岩和滑石透閃陽起片岩組合,下部見有變質礫岩層,厚230餘米;中亞組包括3—6層,為黑雲變粒岩、二雲片岩、變礫岩組合,厚700m左右;上亞組包括7—10層,為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組合,間夾綠泥陽起片岩,總厚度達1230餘米。原岩層序從基性熔岩-凝灰岩開始,繼之有較厚的科馬提岩噴溢和拉斑玄武岩呈互層,往上以拉斑玄武岩為主,常見火山噴發韻律和變余杏仁構造。中亞組具典型的中酸性火山沉積和沉積岩並以沉積岩為主。上部從拉斑玄武岩間夾較薄層科馬提岩到中基性凝灰沉積岩,總的看來,也存在二個火山沉積旋迴,與雁翎關組有一定相似之處,但在岩石組合、變質礫岩成分及層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異,不可能屬同一層位。
上述4個岩組基本上形成於深海—淺海頻繁交替的動蕩環境中,根據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判斷,很可能形成於島弧或大陸邊緣環境。本岩群主要經歷了中—中高溫區域變質作用,變質相為高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局部伴有弱至強的區域混合岩化作用。稍後局部又遭受接觸變質作用的疊加。變形作用達中等強度,柳杭組中部分變形強烈。在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部分岩段和地區產有大、中、小型條帶狀貧鐵礦(BIF)和金礦化帶。多期次(新太古—古元古代)侵入於雁翎關組中的偉晶岩脈十分發育,有的脈中富含長石和石英,已被當地小規模開採利用。有的脈中含有鈮鐵礦、綠柱石、鋰電氣石、鋰輝石、硅鈹石和鐵鋰雲母等稀有金屬礦物。本岩群已測得雁翎關組斜長角閃岩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692 ± 178Ma(張宗清,1986),泰山地區斜長角閃岩和角閃石岩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740±74Ma(江博明等,1986)。侵入於雁翎關組中的閃長岩中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699+30-28Ma (劉敦一等)。柳杭組中殘斑斜長黑雲變粒岩中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788+62-56Ma(山東區調隊,1993)。本岩群最大年齡值為2740—2788Ma,均不超過2800Ma,故其時代相當於新太古代。
孟家屯組的歸屬尚待研究。 1.山東省地質礦產局,1994,山東省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報告。 2.由於對構造的認識不同,故厚度的估算出現較大的差別。 3.在西南峪剖面中,山草峪組之上柳杭組底部見有礫岩層,山草峪頂部又為倒轉地層,故有人認為可能存在不整合。
編撰者:沈其韓
作者1:江博明
年份1:1988
系名:太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