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時稱“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前身最早是中央地質調查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主要從事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礎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同時承擔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專業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養。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在職職工249人,其中管理人員30人、專業技術人員215人、工勤人員4人;內設5個職能處室、9個專業研究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

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4月,隨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機構調整9易其名。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從重工業部中分設出地質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組成部門,管理全國地質礦產工作的專門機構。
1956年4月,“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隸屬於地質部。
1957年6月,研究所更名為地質部地質研究所。
1960年10月,研究所更名為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所。
1964年5月,研究所更名為地質部地質研究所。
1970年6月,地質部撤銷建制,改“國家計委地質局”。
1971年5月,研究所更名為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75年,國務院設立“地質總局”;1978年10月,研究所更名國家地質總局地質研究所,隸屬於國家地質總局。
1979年9月,國家地質總局重設為地質部;1979年10月,研究所更名為地質部地質研究所,隸屬於地質部。
1982年5月,地質部改名為地質礦產部;1982年12月,研究所更名為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
1998年3月10日,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根據這個決定,由地質礦產部、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測繪局共同組建國土資源部。
2000年8月,研究所更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科研條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底,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內設有9個所級專業研究室(中心),另外還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3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所級專業研究室(中心):區域地質與編圖研究室、構造地質研究室、地層與古生物研究室、變質岩及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室、火成岩研究室、同位素地質研究實驗室、岩石圈研究中心、能源資源中心、三維地質調查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北京離子探針中心
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地層與古生物重點實驗室、深部探測與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人員編製

截至2014年底,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共有職工461人,其中在職職工249人、離休人員14人、退休人員198人。在職職工中,管理人員30人,專業技術人員215人,工勤人員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70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2人,中級職稱及以下88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4人,專職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國土資源部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選者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

傑出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其韓、肖序常、李廷棟、許志琴、任紀舜、楊文采、高銳、楊經綏、侯增謙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令森(2014年)、劉福來(2007年)、侯增謙(2004年)、朱祥坤(2003年)、季強(1998年)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許志琴(1991),肖序常(1993),任紀舜(1995),季強(2003),劉敦一(2007),楊經綏(2009),侯增謙(2015),劉福來(2017)
何梁何利獎:黃汲清,1995年科學與技術成就獎;肖序常,2003年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許志琴,2004年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金小赤, 2004年;劉福來, 2006年;侯增謙, 2006年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 -金錘獎:侯增謙,1993;王宗起,1995;高俊,1997;劉福來,1999;汪東波,2001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 -銀錘獎:萬渝生,1991;宋彪,1995;章雨旭,1995;張招崇,1997;董 昕,2013;翟慶國,2015;劉超輝,2017
國土資源部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選者
入選者項目名稱資助年份
侯增謙中國西南地區構造-岩漿作用研究1996年
劉福來蘇魯地體超高壓和非超高壓花崗質片麻岩的判別標誌及其年代學格架2002年
張建新北阿爾金HP/LT變質帶的演化歷史及北祁連山HP/LT變質帶的對比2004年
任留東南極拉斯曼丘陵高級區深熔作用的性質和發生過程2004年
楊天南蘇魯大陸深俯衝的上盤基底變形效應2005年
曾令森韌性剪切變形與剪切帶地球化學動力學的研究2005年
周喜文膠北低壓泥質麻粒岩鋯石、獨居石微區岩相學與年代學研究2007年

設施設備

• 科研設備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通過建設實驗室,擁有同位素地質、地球化學及年代學研究方面擁有多接收器等離子體質譜計Nu Plasma HR,固體質譜計MAT261、MAT262,稀有氣體質譜計MM1200等儀器設備,和超凈化學實驗室、激光進樣等配套設施。建有齊全的放射性同位素體系(Ar/Ar,K-Ar,Rb-Sr,Sm-Nd)和過渡性金屬同位素體系(Fe,Ti, Cu, Zn)及其分析技術方法。為地學研究與地質調查工作提供技術支撐,還搭建了中國國內外地質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平台。
• 學術資源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建有一個所級圖書室,創建於1956年。圖書室主要服務對象為:以基礎地質研究為核心的科研人員;藏書專業內容主要以地層古生物、大地構造、區域地質、岩石礦物、經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等為主,也有部分計算機及語言方面的書籍。
據2016年1月該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圖書室共藏書3萬餘冊,其中中外文專業書8300餘冊,工具書700冊,中外文期刊合訂本5200冊,中外文交換刊近2000冊,中外文散刊若干冊,中外文期刊共200餘種,報紙11種。2003年來訂外文原版刊物12種,中文刊物29種,交換和贈送刊物60種。

合作交流

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與美、俄、法、英、德、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開展了33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有15位專家在國際學術機構擔任重要職位,有28位國外和地區的學者被聘為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院。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全年共承擔國家科技項目29項,其中973項目1項、863項目1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基礎性工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項、面上和青年項目58項(其中新開26項),經費22325萬元;承擔地質調查計劃項目11項、工作項目67項,經費11792萬元;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22篇,其中SCI、EI檢索刊物論文121篇,核心期刊論文99篇;公開出版專著1部。1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2年,該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73篇,其中SCI、EI檢索刊物論文109篇,核心期刊論文61篇;公開出版專著2部;獲發明專利1項。
2013年,地質所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30篇,其中SCI、EI檢索刊物論文145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70篇,國內SCI檢索論文68篇),核心期刊論文83篇,其他論文2篇;公開出版專著1部;獲專利5項。技獎1項。
2014年,該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73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94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21篇),核心期刊論文79篇,國內引用率列全國科研機構第14位;出版大型圖冊/圖件1套,專著5部;的專利7項。共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排名第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2項。
部分國家級獲獎成果
成果名稱獲獎年代獎稱獎次主要完成者
中國地質類及亞洲地質圖(1/500萬)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王曉青、黃汲清、郭文魁等
中國大地構造基本特徵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黃汲清、肖序常、任繼舜等
中國震旦亞界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邢裕盛等
LJL-82型東方羅盤儀1987年國家科學發明獎四等獎韓同林
中國古地理圖集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王鴻禎、楚旭春、
馬麗芳等
亞洲大地構造圖(1/800萬)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李春昱、王荃、
湯耀慶等
中國及鄰區特提斯演化
(專著)
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黃汲清,陳炳蔚
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張洪濤、潘桂堂、侯增謙等
(非該研究所第一單位)

學術期刊

• 《岩石礦物學雜誌》
期刊封皮
期刊封皮
《岩石礦物學雜誌》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2年。
《岩石礦物學雜誌》主要報道內容為:岩石學、礦物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與岩石學、礦物學有關的邊緣交叉學科的創造性和綜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礦物鑒定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以及與岩石學和礦物學有關的最新地質科技信息、研究動態、研究簡報、問題討論、書刊簡介、會議簡訊等。
《岩石礦物學雜誌》被《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自然科學技術版)、《中國地質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等、俄羅斯文摘雜誌以及美國《BibliographyandIndexofGeology》(BIG)、《Chemical Abstracts》(CA)、《GEOREF》、《劍橋科學文摘》等收錄,並一直是《中國地質文獻資料庫》、《中國地質文摘》以及《中國地質文摘》(英文版)的核心期刊,還分別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分析資料庫(CSTP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重慶維普)及台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收錄為統計源期刊,已連續六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版)選定為地學類中文核心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底,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一個博士后流動站。
博士后流動站:地質學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地質學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地質學
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
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

教學建設

1997年至2012年8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共培養了博士研究生41名,碩士研究生36名。
2008年至2013年底,該研究所先後有5位同學獲得“程裕淇優秀研究生”稱號、6名同學的畢業論文獲“程裕淇優秀學位論文”,2012年2名同學獲“北京市三好學生”稱號。
2015年,該研究所共有10名博士、8名碩士畢業並取得學位。其中,梁宏達、史興俊、何苗、田亞洲、張恆、葉卓、任鵬、孟元庫、付強、李琳琳、王能盛、張斌12名同學獲“中國地質科學院三好學生”榮譽稱號,田亞洲、丁慧霞、史興俊3名同學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何苗同學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楊德庭獲“程裕淇優秀研究生獎”,王煥同學獲“程裕淇優秀論文獎。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所徽的中心主體是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G”和一個“山”字形圖案,其中“G”為地質學英文單詞“geology”的大寫首字母,地質學正是該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領域;而外圈是由“地質研究所”的英文片語“Institute of Geology”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英文簡寫“CAGS”組成。

文化活動

研究生活動
研究生活動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研究生會定期舉辦各類活動,例如野外地質考察、研究生學術論壇等。
2015年11月12日-13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在該研究所三樓會議室舉辦了2015年研究生學術論壇,該次學術論壇分為四場,共33個學術報告,涵蓋了構造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等各個學科。近50名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活動。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
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
副所長:高錦曦、盧民傑

歷任所長

宋應:1956年4月—1963年4月
程裕淇:1964年3月—1969年8月
李增明:1969年8月—1978年9月
郭文魁:1978年9月—1981年12月
沈其韓:1981年12月—1986年4月
肖序常:1986年4月—1988年5月
郭雲麟:1988年5月—1993年10月
許志琴:1993年10月—2001年12月
汪東波:2002年1月—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