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橋
揚州大橋
揚州大橋,又稱揚州運河大橋。造橋工程於1959年2月開工,1960年6月建成,只佔用364個晴天,由於是在旱地施工(橋建成后挖通下部河道),所以速度較快,計耗資137萬元。
大橋寬12米,其中行車道寬7米,長194米,計7個孔,中間通航孔為凈跨50米的鋼筋混凝土系桿拱,餘6孔皆為長20米的“T”型梁,荷載等級達汽-15-80,時為揚州區域內規模最大、技術標準最高的公路橋,由於它們居揚州交通樞紐區中心地帶,所以它剛建成就成為揚州和省陸運交通大動脈,亦是華東地區國防交通線路上的重要建築物。
揚州大橋
“一五”計劃完成後,中央批准江蘇省對京杭運河蘇北段實施整治。關係到邗江縣和揚州市區的整治項目為:避開繞城多灣的古運河於城東郊開鑿通江新河道,北自邗江縣灣頭公社壁虎壩,南至六圩江邊都天廟,計長19公里。原經窪字街、二里橋、黃土溝東去仙女廟的揚仙公路被截斷後,即在缺口城門外河東(今躍進橋東堍)築新公路向東至田家莊折向北與老路銜接,于田家莊南邊興建公路大橋——這就是揚州大橋。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通過大橋的車輛逐年增多,至1979年,每日機動車流量已上升到4000多輛次,且經常有重型汽車通過,大橋已不堪負荷。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務院決定對京杭大運河進行第二次整治(亦稱續建工程),揚州大橋幸運地被列入拓寬改造計劃。經過充分準備與精心設計,於1982年2月正式施工,先在橋的南側建一座尺寸相同、中孔為鋼桁架的新橋,通車后拆除老橋橋面和中孔系桿拱(系桿拱拆下后運至寶應使用於寶應運河大橋),按新橋規格架設鋼桁架,僅這項改造,中孔梁自重就減輕400餘噸,從而提高了大橋的荷載能力。老橋改造后與新橋合併為一體,形成寬24米、上下行車道分開的高等級公路橋,任何車輛均可安全通過。這次拓寬改造工程於1985年底完成,耗資近900萬元。
在京杭大運河揚州段其他橋樑尚未建成之前,揚州大橋獨自擔負起328國道線路上的運輸重任,上個世紀90年代初,它的日負荷量已超過萬輛,而且仍在增長,據1996年測定數據年平均值已達11139車次/日,高峰時則達2.25萬輛/日。
揚州大橋公交站台位於揚州大橋橋體的西側400m位置,有公交4/12/19/32/25/26/66/71/101/102/208/209路停靠此站。在大橋東側150m是大橋東公交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