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寰

曾澤寰

曾澤寰(1898一1937),又名曾慶敏,乳名冬生,字渡生,廣東東莞市清溪鎮細布村人。父親曾仰庭前清秀才,母親尹大夫人清溪鎮大埔村人。姐弟五人,牛湖姐、過路圍姐、曾志敏、曾德敏、曾慶敏。曾志敏帶弟弟曾慶敏到省城廣州考黃埔陸軍小學堂。

人物簡介


1908年冬9歲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后入武漢講武堂:
1914年15歲升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第二期。
1917年18歲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
1921年22歲畢業,同期同學有葉劍英、薛岳、李宗仁、白崇禧、李揚敬等。
1926年27歲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三師第三十八團團長兼黃埔軍校第四期上校教官。
1927年28歲任第十三師第五十四團團長。
1931年32歲任第二軍參謀處上校處長,后調任黃埔、韶關教導隊教育長。
1937年38歲任第六十六軍第一五九師第四五七旅副旅長。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曾澤寰請纓上陣,不久,他擔任副旅長的159師457旅開赴上海前線。他與親友話別時,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他囑咐妻子說:“余北去,為國而戰,驅逐日寇,保衛國土,義無後顧。望自珍重,並盼苦心撫育子女成人,余死亦瞑目矣!”。8月13日,日軍在上海金山登陸,他即率軍投入戰鬥。8月23日,日軍轉從寶山張華鎮、川沙口登陸,從側面包抄上海。曾澤寰率部隊參加羅店爭奪戰,他身先士卒,率部一度攻入羅店鎮。日軍佔領上海后,分兵數路撲向南京。159師457旅奉命擔任江陰、鎮江一帶的防守任務,配合海軍部隊封鎖長江航道,阻止日軍溯長江而上。11月下旬,無錫、江陰、武進等縣相繼失守,曾澤寰率部保衛江陰炮台要塞,不幸遭日軍包圍,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將士陣亡,曾澤寰寧死不屈,
曾將軍1937年11月28日於江蘇江陰金家橋壯烈殉國。
1937年12月,國民革命第十二集團軍在廣州舉行抗日陣亡將領曾澤寰追悼會,國民政府追升他為陸軍少將。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內紀念碑
曾 澤 寰 將 軍 紀 念 碑
曾澤寰,又名慶敏,乳名冬生,字渡生,一八九四年冬生,廣東省東莞縣清溪鎮細布村人。一九〇八年冬考入廣州陸軍小學堂第六期,一九一四年升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第二期,一九一七年二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輜重兵科一連,一九一九年二月畢業。歷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副官,粵軍第二師步兵團排長、連長,建國粵軍第四軍學兵團團附等職。一九二六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三師第三十八團團長,廣東第八路軍第五軍第十三師第五十四團團長。參加了北伐戰爭。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後任廣東第一集團軍第二軍司令部參謀處上校處長,廣東北區綏靖公署高級參謀,后調任黃埔、韶關教導隊教育長。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三戰區第十九集團軍第六十六軍第一五九師第四五七旅副旅長,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擔任江陰、鎮江一帶的防守任務。十一月下旬,在保衛江陰炮台要塞戰鬥中壯烈殉國。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贈為陸軍少將。
保定軍校 曾澤寰將軍銅像
保定軍校 曾澤寰將軍銅像
曾澤寰將軍廣東陸軍小學第六期同學:
吳奇偉、羅策群(十八歲)、韓漢英、林挺華、羅梓材、煉鳳韶、李漢魂、簡作楨、陳公俠、朱暉日(以上各人為十七歲).鄧龍光、陳芝馨、戴振魂、駱應釗、李振球、李江、阮寶洪、羅為雄、黃琪群、張發奎、薛仰岳、葉挺(以上各人為十六歲)、繆培南、李故頤、侯文俊、曾澤寰(十五歲)、丘兆琛(以上各人為十五歲)。
曾澤寰將軍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輜重兵科同學:
信文燦、唐宗堯、程堪、楊正坤、李宗程、李如楓黃志勛、趙恩熙、胡祖舜、彭德雲、成傑、萬耀中、侯尊召、江孝純、竇桂芳、梁殿樞、金鋒、侯谷、范樹珍、饒漢傑、侯光龍、郭之縉、周慶桐、盧景鑒、溫力正、陳國梁、任為凱、粟福疇、梁宗標、張聯輝、劉王行、高岳嵩、尹邦光、徐鴻晉、魏朝綱、彭濟偉、葉嗣雄、蔡堂、沈文誥、劉福德、岑榮宗、金履新、曾澤寰、溫定國、李務滋、陳榮宗、楊義、譚時、張偉、梁毓藻、王世康、李扶疏、李揚敬、林振鏞、林廷華、黃盛昆、簡作楨、馬克侖、徐金龍、劉茂恩、李經田、孫毓生、張家錕、馬負龍、蔡春田、段桂明、王清瀚、李銓、賀學禮、董汝梅、范錫庚、董汝桂、楊澤沛、陳寶增、王得來、董玉玢、賈成勛共81人。
淞滬會戰前的粵陸軍第66軍159師整編:
陸軍第一五九師: 師長譚遂,參謀長許讓玄,轄步兵二旅四團及炮、工、輜、特各一營,騎、通各一連,電信一隊,軍醫院一所。轄二旅457、476旅:第457旅旅長羅策群、第457旅副旅長曾澤寰、第949團團長黃紀福、第950團團長林偉儔;第476旅旅長陳驥、第476旅副旅長唐撥,第952團團長何全標、第954團團長洪揚世。民國二十五年八月由粵軍第四路軍(余漢謀)第九師(繆培南)改編而成。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民國六年入學,八年畢業的第六期畢業者余漢謀(害同)、許志銳(曲江)、歐陽駒(中山」、陳芝馨(羅定)、韓漢英(瓊山)、羅梓材(興寧)、陳鳳韶(目陽山)、黃鎮球(梅縣)、鄧龍光(茂名)、繆培南(五華)、羅為雄(大埔)、陳師(興寧)、吳奇偉(大埔)、梁世驥(梅縣)、黃琪翔(梅縣)、李振球(興寧)、羅策群(興寧)、鄧演達(惠陽)、葉挺(惠陽)、李揚敬(東莞)、李務滋(從化)、林挺華(文昌)等人。李漢魂自言畢業於保定六期,但同學錄中無其名,薛岳亦未見列名。

逸事:


八一三事變爆發后,鄧澂濤隨香翰屏將軍(時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期間, 第九集團軍總部撤離上海后,以第四路軍秘書身份儘力協助曾澤寰將軍舊部重返十二集團軍戰鬥序列。
鄧澂濤《寸草春暉》「注四十」:
張長官向華,與薛長官伯陵,於抗日淞滬作戰時,隸陳辭公(誠)指揮(前敵總指揮)之下為左右翼總司令。其時粵省抽調精兵八團,赴滬補充,香副總司令翰屏偕余赴前線慰勞。抵南京,奉蔣委員長命令,以香為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為張向公之佐,因此隨同赴任。在青、浦縣城外之北干山下指揮所中,相處多時。該指揮所,亦陳辭公駐節之地。及後轉進崑山、蘇州、無錫等處;九集團總部,由江陰轉進,原由曾處長澤寰率領,以情況惡劣,曾處長於金家橋自戕身死。因張香兩公隨指揮所先行,以致羣龍無首,情勢甚亂。余以第四路軍秘書身份,極力安慰眾人,謂:「九集團總部,雖奉令解散,但國家正當用人之際,不愁無效力之地,當完整返回南京,聽候政府調遣,如中央一時未能收容,當可回粵服務,余相信余香兩公,愛護部屬,素抱熱誡,個人願為諸公盡其微力,當必有成。」眾聞言心情乃定,安葬曾處長遺骸后,即趕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