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廟文化

高廟文化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佈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通過大面積發掘,在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在高廟上層遺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領級的夫妻並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跡。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高廟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填補了湘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與年代序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發現,既揭示了它與本區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淵源關係,又反映了它與洞庭湖區以及嶺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同期文化間的交互擴張和影響。

歷史


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公布:中國最具學術權威的考古發現年度評選揭曉,七大考古成果被評選為2005年度考古界的重要收穫。湖南省洪江市高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排在第二位。高廟遺址再現了史前宗教祭祀場景,是研究古代先民的食物結構、畜牧業起源以及當時生態環境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也是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名耀文明之光


2005年3月上旬,銅灣水電站破土動工。發現文物。
高廟文化
高廟文化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賀剛教授。迅速組織起專業團隊,從長沙趕赴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工作。發掘的結果,令這位高廟文化課題研究的領銜人喜出望外。出土文物中,貴族和宗教領袖權力象徵的祭祀用品玉鋮,貴族婦女裝飾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個個晶瑩剔透,件件美輪美奐。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物,伴隨著從六、七號探方3米左右深處出土的夫妻墓同見天日,其主人被賀剛教授斷定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夫婦。
“雖經5700多年風雨侵蝕,玉器卻依舊光彩奪目,難能可貴啊!”賀教授感嘆道:“這對夫妻墓中挖掘出的玉器,其等級之高,以及精湛的鑽孔技術,在我省尚屬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便有新石器時代的特徵,藏物中還不乏石斧、石刀、骨針等生產工具,其做工之精細,遠遠超出人們對這一時代的認知。
賀剛教授介紹,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這些玉器加工水平相當高,說明在當時,沅水上游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不亞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至少是旗鼓相當。”沅水流域向為史家心目中的“蠻夷之地”,出土文物表明,這實際上是史學上的一大誤解。“這裡曾經創造過光輝燦爛的古文明,已為不爭的事實。”在賀剛看來,上述實物對於研究母系氏族後期,氏族貴族權力形成階段的社會進程與社會結構提供了有力依據。
靠著高廟的重大發掘,幾乎一夜之間,五溪之地一洗“蠻夷”惡名,跨入了中華文明的遠古正史。

顯深厚底氣


洪江市岔頭鄉岩里村靠近沅水河邊,是高廟文化認祖歸宗之處。1985年,在全省文物普查中,高廟遺址從歷史塵埃中脫穎而出。1991年10月至12月,作為科研項目,遺址首次發掘工作經國家文化部和文物局批准得以展開。“當時挖的是背街遺址,面積有300多平方米,主要出土了一些陶片,證明高廟文化之命名決非空穴來風。”懷化市博物館副館長向開旺副教授回憶說———在歷次的考古發掘活動中,向開旺一直是親歷者,是文物考古隊的副領隊。據了解,由“高廟遺址”到“高廟文化”,始作俑者乃賀剛教授。
2004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懷化市文物管理處的協助下,又對高廟遺址進行了一系列主動發掘。出土了大量質地好、做工精湛的宗教藝術神器,包括紋上了禽獸動物紋形的各種陶器和象牙、石頭等各種雕刻,更進一步證實了7000多年前的人類,具有相當豐富的精神生活。
這些文物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全國同時期的文化遺址中獨樹一幟,它不僅對研究沅水流域或新石器文化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文明進程,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發掘活動出於多種考慮,只在遺址中的110多平方米區域範圍內進行。
2005年3月至8月底是第三次發掘,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一次,前後圈挖了逾1100多平方米面積。“至此,高廟遺址總共挖了1600多平方米,收穫不言而喻。”向開旺道。高廟文化遺址是沅水一級台地上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分佈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處距地表5米多。高廟之所以敢稱“文化”,除了發掘出土文物豐富外,其諸多“第一”更為其增添了深厚底氣。
女性骨架保存完好,側身屈肢,長度1.53米
女性骨架保存完好,側身屈肢,長度1.53米
2004年4月,遺址中出土了7400年前的女性人體骨架,其下還有一個竹蔑墊子。蔑片之薄,與現在的同類物品沒有視覺上的差別,說明製作工藝十分考究精湛。經測定,蔑墊比之浙江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竹席、竹簍、竹籃等,要“年長”2000多歲。由是,高廟篾成為迄今為止全國已知最早的竹工藝品。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具有圖騰意蘊。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認,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雙鳥朝陽”象牙雕刻,是我國最早的“鳳凰圖騰”。而高廟遺址出土的白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一隻朝向正面,一隻側面回首,雖經年代浸淫,依舊栩栩如生。專家鑒定,沅水鳳凰早於河姆渡鳳凰400年。
鳳鳥圖案
鳳鳥圖案
太陽崇拜”是遠古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又一種精神情結。2005年4月,高廟遺址挖掘出“太陽”彩陶,已歷7400餘歲,為新石器早期陶工藝品。令專家心儀的是,此陶不僅有逼真的“紅日”形象,還是我國出土最早的陶工藝品。
提及紋飾,高廟陶等器物可謂洋洋大觀。豬、牛、羊、雞、麂子……薈萃於獸面紋全家福“相冊”,活生生一幅遠古浮世繪。附著於高廟陶上的獸面紋,據考證較之遼寧同門家族,早了足足上千年,歷史之悠久,全國獨一無二。紋飾猶如事先經過電腦排版,細密而規範,巧奪天工。

解千古之謎


高廟文化遺址遠古部落首領夫妻墓中的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其精湛的鑽孔技術讓人嘆為觀止。這些玉器上面的鑽孔又細又光滑,僅容繡花針穿過。
考古專家們介紹,2004年3月發掘的那座7400年前的女墓中,一具保存完好的人體骨架旁,陪葬有象牙玉器等飾物,而查遍懷化古籍,卻均無“有象有玉”記載。五溪之地,我們的老祖宗難道近萬年前,就深悟商貿文化三昧?他們的交易對象究竟何許人?這一物流鏈條中,起媒介作用的“通貨”又是什麼東西?
有一種比較有趣的推斷:多少多少年以前,沅水流域森林茂密,氣候溫熱,適合龐然大物休養生息。於是,飼養大象如同今人養寵物,需要時便取其獠牙以顯尊貴。
除了象牙,女墓中尚存深至1米余的豐富窖藏。大批量螺螄殼一層壓一層,將仙逝主人壓在下面。專家據此推測先人樂於養殖螺螄,目前還缺乏更多佐證,但因居於水岸,以當時狩獵生活之艱辛計,就地取材,捕撈貝類水產以充饑並補身,應該是“水文化”一族投機取巧,激發生存靈感之必然。常識告訴我們,貝殼類富含鈣質,對於延緩肉身腐爛過程、鈣化並保存人體骨架是天然材料。如此這般,沅水先祖不僅勤勞而且聰慧,並已懂得不少科學知識,還會活學活用。因為,南方土壤酸性偏大,沒有一定的技巧,人類回歸冥態后,想要永垂不朽,玉器經過數千年的侵蝕仍然保持昔日的光彩,是不可能的事。
2005年5月底,高廟遺址風頭再勁,一古腦兒出土了7具人體骨架和一個大型祭祀場遺跡。其中4具骨架處在一個探方中,考古專家從骨架、牙齒磨損程度判斷,其中兩人生前身高在1米以下,應為“童子軍”;另兩具一男一女,系成人,是被合葬的。骨架保存都很完好,“秘方”直指貝殼類鈣化作用。此外,還發現了四個周長約40厘米的大型柱洞,洞前方還有兩個祭祀坑,一個以牲畜為供品,另一個是陪葬著一具人體骨架,其頭部被敲出一個圓形空洞,系非正常死亡,可能是以人為供品來祭祀的。骨架和祭祀場的出土,以及墓葬中只存在象、鹿、牛、羊、豬等動物骨頭,無穀物類遺物,以此推斷當時此地人類食物結構是以動物水產為主。這些對於研究7000年前人類祭俗、宗教信仰、食物結構、畜牧業起源乃至人種都有重要意義。
不僅年代久遠,祭祀場近400平方米的大場面,也被指“全國其它地方尚未發現”。據向開旺介紹,高廟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目前,賀剛教授正在對出土文物進行整理、研究,並已寫出了多篇高廟文化遺址研究的學術論文。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不斷深入,高廟文化遺址的一些難解之謎定會大白於天下。

最新動態


2017年2月26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距今7000多年的“高廟文化”的重要遺址地瀘溪下灣遺址入圍終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