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結果 展開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 2010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2015樂視網自製劇
- 書籍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2016年1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銘。
高銘唯一正版授權,新增10個章節。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這本書,是一群誤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療的瘋子的故事。
這本書,是作者高銘耗時4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機構,和數百名“非常態人類”直接接觸后,以訪談形式記錄了生活在社會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的所思所想。
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精神病患談訪錄。在與精神病患對話的內容里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表現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對生命提出的深刻觀點,聞所未聞卻又論證嚴謹。
他們說: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封面
絕對四維生物眼裡,我們只是蠕動的蟲子
膚淺的男人,必然被基因先進的女人毀滅
孩子,你是我創建的角色,生死皆由我定
你追求的那點可憐的光明,根本不值一提
颶風不是虛幻,你還未信,我已死於狂風
睡夢中我猙獰的表情,嚇破世人膽卻仍無解
我們的生命,只是未知長河中的一個小碎片
我有三隻小豬,我殺死了其中兩隻,而已
這本書,能夠讓人們真正了解到瘋子抑或天才的內心世界。
大部分人都樂於成為社會群居動物的一員,所以會對從不同維度看待世界的人心存疑慮,甚至是不假思索的否定。
可是,定義一個人是天才還是瘋子又有什麼真正的標準呢?
相信這本書會給你一個近乎完美的答案。
前言 | ||
舊版前言 | ||
1.角色問題 | 2.夢的真實性 | 3.四維蟲子 |
4.三隻小豬——前篇:不存在的哥哥 | 5.三隻小豬——後篇:多重人格 | 6.進化慣性 |
7.飛禽走獸 | 8.生命的盡頭 | 9.轉世 |
10.蘋果的味道 | 11.顱骨穿孔——前篇:異能追尋者 | 12.顱骨穿孔——後篇:如影隨形 |
13.生化奴隸 | 14.永遠,永遠 | 15.真正的世界 |
16.孤獨的守望者 | 17.雨默默的 | 18.生命之章 |
19.最後的撒旦 | 20.女人的星球 | 篇外篇:有關精神病的午後對談 |
21.時間的盡頭——前篇:橘子空間 | 22.時間的盡頭——後篇:瞬間就是永恆 | 23.在牆的另一邊 |
24.死亡周刊 | 25.靈魂的尾巴 | 26.永生 |
27.鏡中 | 28.表面現象 | 29.超級進化論 |
30.迷失的旅行者——前篇:精神傳輸 | 31.迷失的旅行者——中篇:壓縮問題 | 32.迷失的旅行者——後篇:回傳 |
33.永不停息的心臟 | 34.禁果 | 35.朝生暮死 |
36.預見未來 | 37.雙子 | 38.行屍走肉 |
39.角度問題 | 40.人間五十年 | 第二個篇外篇:精神病科醫生 |
41.偽裝的文明 | 42.控制問題 | 43.大風 |
44.雙面人 | 45.滿足的條件 | 46.薩滿 |
47.偷取時間 | 48.還原一個世界——前篇:遺失的文明 | 49.還原一個世界——中篇:暗示 |
50.還原一個世界——後篇:未知的文明 | 51.盜屍者 | 52.棋子 |
53.誰是誰 | 54.靈魂深處 | 55.伴隨著月亮 |
56.剎那 | 57.果凍世界——前篇:物質的盡頭 | 58.果凍世界——後篇:幕布 |
新版後記:人生若只如初見 | ||
第一版後記:人生若只如初見 |
高銘好奇心重,喜歡刨根問底,他曾花了4年多的時間接觸病人,發表了被譽為“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火了,因為它打開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很多人看得背脊發涼,因為他們在瘋子的世界里找到了認同。
——《環球人物》雜誌
每個人看待世界是不一樣的。既然一個世界可以演繹成這麼多樣,那麼嘗試一下很多個世界來讓一個人看,這樣似乎很有趣。
——《中國新聞周刊》
有人說這本書有意思,我覺得這本書不好玩,我在寫一個大悲劇。他們知道很多東西很了不起,但是他們沒有釋放出來,你不能了解到他們的目的。我跟他們接觸很多,並沒有看不起他們,我很尊重他們的存在,但並不代表我認同。
——《廣州日報》
當高銘把他見到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公佈於眾時,他曾震動過的,病人們的邏輯、感情、精神;經歷過的驚懼、悲憫、收穫……在讀者身上一一重現。
——《中國青年報》
基本上,這就是正常人被幾十個高智商神經病調戲和羞辱的故事。裡面有男女老幼各種版本的謝耳朵。這些瘋子,一個比一個學識淵博、邏輯嚴密、氣場強大、德藝雙馨、可歌可泣。
——《南方都市報》
高銘,現居北京。暢銷書作家。
著有《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完整版)》、《催眠師手記》,曾獲2010年度國家圖書館文津獎提名。
高銘被媒體稱為“社會觀察者”,所著作品皆以觀察態度表述。近些年他通過接觸各種心理分析及催眠案例,發現在當下社會,人們往往忽略對自己內心的關注,長此以往,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