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羅河鎮的結果 展開

羅河鎮

安徽省廬江縣轄鎮

羅河鎮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距縣城南37公里,毗鄰樅陽、桐城二縣市。

總面積118.6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2767畝,轄11個村2個居委會,人口55314人(2017年)。

合銅公路、合銅黃高速橫穿全鎮,與羅廬公路呈“丁”字型相接,構築了羅河與外界相聯的公路網。羅昌河經白盪湖入長江,自古就是水路運輸的主航道。

歷史沿革


始建於宋代,為廬江治下老六鎮之一。據宋《元豐九域志》載: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羅、陽兩姓首辟魚場,得名羅陽,又名羅場。熙寧三年(1070年),羅場被列為廬江縣6鎮之一,至今約有1000多年歷史。后歷經變更,至1992年正式設立建制鎮。
元代羅河改道穿街下樅陽白盪湖入江,河街互舉,名為羅昌河,簡稱為羅河。鎮因河而名。鄉因鎮而名,古鎮羅河歷來是羅河鎮政府所在地,是廬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末該鎮有141戶、365人;民國年間有261戶、576人;1985年為1274人,其中非農業戶口1212人。
古鎮羅河,原有復興街、小峒口街、大峒口街3條主街道。街道寬約3至5米,都是青石條鋪成,青石條上被獨輪車或板車碾出了深淺不等的槽溝,印證了古鎮的年代久遠。街道兩邊都是店鋪民居,青磚小瓦風火牆,呈現出江南徽派建築風格。街道傍河而建,每逢端午節,河道內舉行龍舟競賽,熱鬧非凡。一橋貫通東西街。康熙二十八年,九華山僧人法塵募修勝因寺,並建有長25米、寬5米之羅陽石橋。橋下有3孔,全是條石拱成,橋面上是一丈多長的麻石條鋪就,兩旁是石欄桿。平日橋面兩旁擺著零星散賣水果、甘蔗、油條、麻花等攤點。每逢春天發水季節,上游湍急的河水都要從橋面上漫過,橋東、橋西的行人只有赤腳趟著水過橋。新中國成立后對大橋進行了多次改造,1985年,羅昌河闢為羅河鎮內河,根治了水患。1986年,新建的羅河大橋長40米、寬8米,廬樅公路穿街跨橋通達縣內外,水陸交通方便。古鎮上過去還建了3座雄偉壯觀的宗祠,許家祠堂建在小峒口街,張家祠堂建在復興街,朱家祠堂建在大峒口街。解放后,張家祠堂成了人民公社、鄉政府的辦公場所,祠堂成了開會的大禮堂。許家祠堂和朱家祠堂改成了糧站和倉庫。當時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一許二張三朱四汪,上到大峒口,下到塘櫪崗。”表達了羅河鎮許、張、朱、汪4大姓氏人口眾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羅河集鎮改造步伐較快。街道進行了拓寬,40米寬的水泥路取代了原來的青石板路,高樓商廈鱗次櫛比,取代了過去的商店和民居,許多古建築已被拆除,所剩無幾。
古鎮羅河,歷來街市興盛,經濟活躍,明初江南徽州等地移民經商,多從貴池過江經羅河中轉。清初,涇縣旌德、太平3縣商賈來此開店設鋪,店鋪大多經營紙張、瓷器。清光緒年間,商家辟農曆每旬一、四、七日為集市日,民國年間興起秉燭夜市和露水早市,成為廬南魚糧和土紡織交易市場。方圓百里都來此趕集,每逢集日,趕集的人山人海,成千上萬。貨物車載船裝,肩挑手拎,街頭巷尾,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新中國成立后,機織布取代土布,土布市場蕭條,新興的工商業崛起。1985年有糧食油料加工廠、織布廠、織帶廠、供銷社、合作商店12家,個體手工業、商業66家,農貿市場上有竹、木、禽畜、糧油、水產等貨物。羅河歷來人口多、土地少、勞力資源豐富。成千上萬能工巧匠到江南和外地做手藝、做生意,加之徽商的進入,徽商精神的傳播,從而培育了羅河一大批新徽商。現在羅河有幾萬人推銷“海神”的隊伍,活躍於全國各地。還有許多在北京開店和為江、浙、滬推銷工商業產品的推銷員。市場營銷學運用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

自然資源


羅河鎮[安徽省廬江縣轄鎮]
羅河鎮[安徽省廬江縣轄鎮]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羅河鐵礦、大包莊鐵礦因儲藏量大、品位高被載入中學地理教科書,聞名遐邇。旅遊景觀獨具特色,其中弱母子陵坐落在新生村,佔地面積1.5平方公里,石碑萬餘塊,別具一格,遊人絡繹不絕。
羅河鐵礦位於安徽省廬江縣城南35公里處的羅河鎮東風村,根據地質勘探鑒定,該礦屬一類大型鐵礦、硫鐵礦硬石膏共生的礦床,礦床有8個礦體,屬井下開採。羅河鐵礦已被載入《中國地理》教科書,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達5億噸。該礦屬於磁鐵礦,並有銅、礬等多種伴生礦。
根據羅河鐵礦複雜的水文地質條件,馬鋼積極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可行性開採研究,最終制定了一整套礦體開採原則、開拓系統設立、採礦技術手段、選礦具體步驟等科學方案。經過權威論證和評估,羅河鐵礦一期工程礦山采、選規模可確定為年產原礦石300萬噸,一期工程服務年限34年,技術經濟指標為鐵精礦98.3萬噸/年,預計一期建設項目總造價11.39億元。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關方面就開始醞釀開發羅河鐵礦。21世紀以來,巢湖市市委、市政府及廬江縣非常重視羅河鐵礦的開發工作,將其列為全市重大招商項目進行推介,並做了大量項目前期工作,2005年又將羅河鐵礦開發項目列為我市“7+4”工程的重大項目之一。依據合同,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採取控股55%的方式與龍橋礦業公司合作開發羅河鐵礦。項目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計劃投資11.39億元,年產鐵礦石300萬噸。羅河鐵礦開發后,整個廬南礦區的開發將被推向高潮,對巢湖及廬江縣經濟的發展都會有巨大的牽動作用。
羅河鎮境內資源豐富,尤其是礦產資源,水資源和交通資源。
羅河鎮[安徽省廬江縣轄鎮]
羅河鎮[安徽省廬江縣轄鎮]
羅河鎮的礦產資源不僅種類多,而且部分礦藏儲量很大,已發現的有磁鐵、硫鐵、銅、高嶺土、明礬、葉蠟石、石膏等,最大的礦床有羅河鐵礦床和大包莊硫鐵礦床。羅河鐵礦床在羅河鎮店橋社區和東風村境內,主要是磁鐵礦,礦藏儲量位居全國前列;大包莊硫鐵礦床在羅河鎮龍西村境內。2005年,羅河鐵礦和大包莊硫鐵礦相繼由安徽省馬鋼公司和湖北省黃麥嶺集團投資分別投資13億元和3億元資金開採。
羅河鎮的水資源以張院水庫為代表。該水庫又名青山湖,是廬江縣唯一的一座以灌溉為主,防洪養魚為輔的中型水庫,總庫容1360萬方米,正常蓄水量900萬立方米,受益農田2萬畝。水庫坐落於羅河鎮姚山村境內,位於青山之間,山色空濛,水光瀲灧,景色宜人,是旅遊休閑和和垂釣的好去處。
羅河鎮境內的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省道合銅公路和合銅黃高速均貫穿全境,合銅高速公路在該鎮境內還設有出入口,由此通往著名風景區浮山的浮白路已經竣工。羅河鎮做好道口經濟大文章,利用交通優勢發展加工、修理、餐飲和旅遊等第三產業,促進了鎮域經濟的發展。

行政區劃


墩子村吉橋村鄭灣村羅咀村橋東村新生村大包莊村東風村羅河社區黃龍村鮑店村高橋村店橋社區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4141
22653
21488
家庭戶戶數10792
家庭戶總人口(總)43974
家庭戶男22538
家庭戶女21436
0-14歲(總)12069
0-14歲男6351
0-14歲女5718
15-64歲(總)29389
15-64歲男5201314
15-64歲女14346
65歲及以上(總)2683
65歲及以上男1259
65歲及以上女142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3676
55314人(2017年)。

經濟


羅河鎮[安徽省廬江縣轄鎮]
羅河鎮[安徽省廬江縣轄鎮]
2000年社會工業總產值3225萬元,農業總產值4508萬元,財政總收入4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隨著經濟的發展,該鎮步入協調發展的軌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漸趨合理,種植業依照“壓糧、擴經”的思路實現了快速發展。推廣種植的1萬畝紅籽打瓜、2萬畝優質油菜、5千畝高產地膜覆蓋花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龍頭企業和集體、個體經濟協調發展。廬江紙業有限公司、卉森公司等一大批集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為工業富鎮做了積極的貢獻。基礎設施日趨完美。全鎮鋪築了60餘公里的砂石公路,2公里街區水泥路面,形成縱橫交錯的道路網路。郵電、供電、供水、市場配套設施完備,擁有日產2000噸的自來水廠和羅河大市場。教育通過“兩基”達標驗收;有線電視、無線調頻廣播覆蓋全鎮;文明創建有聲有色;綜治、信訪工作得到加強,社會經濟環境穩定。

社會


古鎮羅河的文化底蘊深厚。千年來,一直受到桐城文風的影響,羅河讀書人比較多。現今每年中考、高考,都位列全縣前茅。鄭家驥、鄭家駒同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家驥在家鄉羅河鎮創建羅溪小學,任廬江縣教育會會長、縣督學、縣立第三高等小學(今泥河小學)校長。家駒曾任羅溪小學、集成女子小學校長及縣立初級中學學監、縣教育局長,協同創辦廬江縣立初級中學和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掩護、支持親友及進步人士從事革命活動。

文化


古鎮羅河,名勝古迹頗多。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民國十九年六月四日,爆發了羅家嘴武裝暴動,這次武裝暴動是在中共桐城縣委、七架橋區委領導下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的一次英勇嘗試,它在桐廬兩縣革命鬥爭史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羅家嘴暴動前夕,七架橋地區在民國十七年四月就建立了中共組織。民國十八年春,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深入該地區達3個多月,幫助發展中共黨團組織和建立農民協會,建立中共七架橋區委和七架橋區農會,有會員1千多人,為暴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中共廬江特區黨組織領導成員之一的鄭曰仁,在青年時代受進步思想的影響,於民國十二年任浮山中學教師時,會同黃鎮、周新民、朱錦銘等進步教職員工購買進步書刊,積極籌辦浮山圖書館,向師生傳播進步思想。在距羅河集鎮2公里的新生村鳳凰山腳下有一座母子陵,與樅陽縣錢橋鎮隔河相望,佔地100多畝,是民俗文化游的好去處。陵園內有大小亭台8座,各類碑石10萬塊之多。整日香火繚繞,香客不絕。羅河鎮境內,還有黃山寨、蓮屏庵、青山湖等諸多旅遊景點,令人留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