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通
《通典》、《通志》等的合稱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清續文獻通考》這十部政書的總稱。
唐代杜佑撰《通典》一書,專就歷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地,系統、全面而又概括地編撰成我國最早的一部專史巨著,開創了史書的新體例。出版之後,一直為歷代學者視為不朽的名著。此後宋鄭樵撰為《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連同《通典》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續文獻通考》,總稱為“十通”。其中以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最有價值。
《十通》包括:
(1)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編,共200卷,所記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肅宗代宗)。《續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唐肅宗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三書並稱“三通典”。
(2)通志系列:《通志》(宋)鄭樵編,200卷,記載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續通志》(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唐初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志》,記載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三書並稱“三通志”。
(3)通考系列:《文獻通考》(元)馬端臨編,348卷,記載上古至南宋寧宗嘉定末年典制。《續文獻通考》(清)乾隆32年官修,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年間至明神宗萬曆初年典制。《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清初至乾隆50年的典制。《清朝續文獻通考》,劉錦藻編,記載乾隆51年至宣統三年的典制。合稱“四通考”
「十通」系統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發展。「十通」再加上彙編某一朝代各項經濟、政治、社會制度的會要,如《唐會要》、《宋會要》等,統稱為「典志」。
三通之續修,始於《續文獻通考》,其立意甚佳。但從形式上來看,《續三通》、《清三通》皆是乾隆時敕修的。
序號 | 書名 | 作者 | 卷數 |
1 | 通典 | 唐·杜佑 | 200 |
2 | 通志 | 宋·鄭樵 | 200 |
3 | 文獻通考 | 元·馬端臨 | 348 |
4 | 續通典 | 清·嵇璜、劉墉等 | 150 |
5 | 續通志 | 清·嵇璜、劉墉等 | 640 |
6 | 續文獻通考 | 清·張廷玉 | 250 |
7 | 清通典 | 清·嵇璜、劉墉等 | 100 |
8 | 清通志 | 清·嵇璜、劉墉等 | 126 |
9 | 清文獻通考 | 清·張廷玉 | 300 |
10 | 清續文獻通考 | 清·劉錦藻 | 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