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大灣鄉的結果 展開

大灣鄉

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鄉

大灣鄉位於廣西中部的來賓市興賓區,南臨正龍鄉、高安鄉,西接鳳凰鎮,東靠象州石龍鎮,北部和柳州穿山鎮,接壤。是來賓市著名的客家之鄉、奇石之鄉、米粉之鄉。

內容概況


大灣鄉[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鄉]
大灣鄉[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鄉]
大灣鄉位於來賓市興賓區東北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09°25′23 ″,北緯23°51′17。東鄰象州縣,西連鳳凰鎮,南界正龍鄉,北接柳江縣,水陸交通方便,昔有“柳、來、象邊區”之稱。民國時,大灣圩較繁華,有“小香港”之稱。區域總面積182平方公里。盛產水稻、玉米、黃豆等糧食作物和甘蔗、花生等經濟作物。礦產資源有磷、錳、冰洲石石灰石等。大灣街出產的“大灣米粉”,以其柔軟、細膩爽口而小有名氣。2013年末,全鎮總人口達46000多人,耕地面積125673畝。
主體民族是漢族和壯族,全鎮通用客家話。是來賓市著名的客家之鄉、奇石之鄉、米粉之鄉。

建置沿革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大灣屬南五里大灣團。光緒年間(1875—1908年),大灣屬五里長清團。民國初年,稱大灣為團局統。民國23年(1934年),來賓縣設13個鄉,稱大灣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月,設立江灣區人民政府,區址大灣街,轄大灣、正龍2個鄉。1951年4月,江灣區改稱二區,轄大灣等9個鄉。1955年12月,二區改稱大灣區。1958年1月,大灣區分設為大灣、龍北2個鄉,5月,龍北鄉改稱大安鄉。大灣鄉轄大灣、凌侖、那谷、東番、密屋5個小鄉,大安鄉轄大安、正龍、黎村、歪傍、平安5個小鄉。同年8月,縣委宣布鄉鎮實現人民公社,大灣公社轄大灣、群星、那谷、東番、興安、密屋6個生產大隊;大安公社轄新村、東洋、果塘、大安、陳村、屯口、歪傍、正龍8個生產大隊。1962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區的建制,大安、大灣2個公社並為大灣區,轄大灣、凌侖、那谷、東番、歪傍、興安、正龍、黎村等10個公社。1969年1月,大灣區改為大灣人民公社,轄大灣、群星、興安、前進、那谷、東方、紅星、朝陽、大安、新興、正龍11個生產大隊。1980年11月,大灣公社改稱大灣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機構改革,正龍從大灣公社分出,大灣人民公社改稱大灣鄉至今不變,下轄大灣、凌侖、石山、興安、密屋、那谷、東番、歪傍8個村公所,1996年6月村公所改為村民委員會。

自然環境


大灣鄉地屬丘陵。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中部較平坦。境內主要山脈有3座。歪傍村民委的北面山,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公里,寬約0.5公里,海拔251米。夏至西洋山,南北走向,長約1公里,寬約0.4公里,海拔224米。石山村委的獅子山,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公里,寬約0.4公里,海拔168米。紅水河鳳凰河流經鄉境。紅水河自南向北經大灣街向東17公里到三江口流入黔江。紅水河至大灣處形成一個深水大回漩,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天然泊船港灣和水運良港。鳳凰河下游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南部。大灣鄉日照充足,光照強,年平均氣溫20.7℃,年降雨量為1370.9毫米。由於地處紅水河邊,極易發生水災和出現內澇現象。1994年6月曾發生過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災。屬岩溶地貌,主要是淺灰色灰岩、夾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粘土和亞粘土等。礦產資源有磷、錳、冰洲石和石灰石等。野生植物有竹節草、金茅草、蜈蚣草等。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主要有自來水廠、磚廠和沙場等。2006年底,鄉鎮企業總收入達5100萬元。同時,全鄉還有各種各樣的專業戶,主要從事養殖、運輸、摩托、汽車修理、加工打米、粉店、甘蔗種植等。

農業

大灣鄉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種植甘蔗為主,同時兼種有黃豆、花生、紅瓜子等。1980年,全公社有耕地面積105521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7894畝,糧食總產量1223.95萬公斤,經濟作物22139畝,其中甘蔗2974畝,總產量3050噸。農業總產值363.6萬元。1990年,全鄉有耕地面積65134畝。糧食總產量1166.6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698.72萬元。1998年農業總產值7925萬元,糧食總產量1.5萬噸,進廠料蔗8萬噸。2006年全鄉有耕地面積68763畝,其中水田31785畝,旱地36918畝,人均耕地2.15畝,年內糧食總產量達2萬噸,有蔗面積7萬畝,進廠料蔗32萬噸。

林業

大灣鄉歷來重視林業生產。1980年,全公社有林面積15873畝,其中用材林11306畝,經濟林4694畝,覆蓋率4.32%,木材總蓄積量8850立方米。90年代后,有林面積2.8萬畝,其中主要經濟林面積3500畝,優質水果種植面積1500畝,森林覆蓋面積率達12.9%。2006年全鄉有林面積2萬畝,其中主要經濟林面積500畝,優質水果種植面積119畝。1994年,林業工作通過自治區造林滅荒達標驗收;1997年通過自治區綠化達標驗收;1998年通過自治區平原綠化達標驗收。

畜牧水產

大灣鄉的畜牧業歷來是以養牛、豬、雞為主。水產業主要是以養淡水魚為主。1980年,全公社有生豬存欄9574頭,出欄5035頭;牛存欄7731頭。90年代開始由飼養役用牛為主向商品牛轉變,大力發展畜牧業。1998年牛存欄數為13924頭,出欄數為32252頭;羊存欄數為1036頭,出欄數為694頭;家禽存欄數為13960羽,出欄數為130319羽。2006年全鄉牛存欄數為12258頭,出欄數為6691頭;豬存欄數為25874頭,出欄數64240頭;家禽存欄數為113695羽,出欄數為35150羽;肉類總產量5849噸,水產品產量828噸

土特產品

大灣街出產的“大灣米粉”,經過嚴格的打磨、蒸、曬、切等許多複雜的傳統特殊工藝精製而成,如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歷史悠久的特產和老幼皆宜的名優食品,久負盛名。2001年,大灣米粉參加北京全國農產品博覽會展銷,其以晶瑩潔白的色澤,經烹耐煮,柔軟帶韌的特性,細膩滑嫩和美味可口的味道而飲譽江南,馳名中外。
交通 大灣鄉水陸交通方便。大灣街原是紅水河經大灣下游的一個古老商阜,在城區東北37公里處,紅水河從大灣東流17公里至三江口匯入黔江。四十年代曾有鳳凰鐵路支線直達大灣。因此,從二十年代起,是有名的商品集散地。大灣渡口上可通來賓、合山、忻城,下可通梧州、廣州、香港。公路四通八達。班車可直達柳州、象州、武宣貴港等地。
郵政、電信、移動通信
大灣鄉有郵政支局一個,電信所一個,移動營業廳一個。年幾年來,郵政、電信事業發展較快,基本上更換以前舊的機構設備,實現電腦控制化和電話數字程式控制化。全鄉所有的村(屯)早已通郵,並實現村村(行政村)通電話。信件隨寄全國各地及港、澳。電話和移動通信村村通。1998年全鄉有程式控制電話178部;2006年全鄉有程式控制電話達1600部,使用手機2000部。

商業貿易

從二十年代起,大灣圩便是有名的商品集散地。民國時大灣圩較繁華,有“小香港”之稱。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冷落。1993年,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對舊市場進行加寬擴建。目前已形成規模較大的農貿市場。該市場設有豬肉行、成衣行、布匹行、豬仔行、鞋行、米行、飲食行等。三天一圩,每逢圩日,有象州縣、柳江縣、毗鄰的鳳凰鎮、正龍鄉、高安鄉等地商販和群眾雲集大灣街經商和趕街,使大灣圩日熱鬧非凡。1998年從事商貿人員203人,商品零售額為450萬元。2006年從事商貿人員506人,商品零售額為1208萬元。

教育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丘春光和王謀遠等人創辦橋?中學。1956年辦大灣中學,1970年改稱大灣公社高中,各大隊(即現在的村民委)也辦起初中部。1981年大灣高中部撤銷,高中生遷到鳳凰中學就讀,大灣僅留初中部。1998年全鄉的教育工作實現“兩基“達標。2006年,大灣鄉共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595人,教師73人,中心校1所,7所完小,教學點12個,學生達3424人,教師148人。鄉中學全部實現教學樓房化(包括教師、學生住宿)等,同時,中學還設有電腦室、化學、物理實驗室、閱覽室、圖書室、體育室、儀器、廣播電台室、教師辦公室、娛樂室等。全鄉8所完小的教學點基本實現教學樓房化。

衛生

大灣鄉五、六十年代就建立的衛生院,由於當時醫院只是幾間低矮的平房,醫術技術水平低,沒有什麼醫療設備,近幾年來,鄉醫院有很大的改善,建了1棟醫技樓,一棟住院樓,二層門診部,各種先進設備齊全,醫務人員46名。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顯著成績,曾獲“愛嬰衛生院”、“一甲”醫院、“十佳”醫院等榮譽。現大灣街道每天有專人清掃,鄉府大院都進行了美化、綠化、每天保持清潔,全鄉鄉容鄉貌在有改觀。2006年全鄉8個村民委都建立農村合作醫療所,實現100%的行政村創建農村合作醫療所。

文化體育

2006年大灣鄉有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電影院(現改為大灣鄉文娛活動中心)、私人自辦的錄像室一家、桌球室4個,有獅子隊4個。大灣鄉每年的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群眾均自編自演慶節日,同時,群眾還自發組織文藝活動跟遷江、良塘等鄉業餘文藝隊開展民間文藝活動,廣泛交流文藝界經驗。每天晚上,群眾男女老少均彙集到街上的北帝廟(原是北帝廟社,現改為群眾娛樂的地方),開展各種娛樂活動。有跳舞、拉二胡、彈琴、唱山歌等,群眾的夜生活豐富多彩。大灣鄉主要體育項目有足球、籃球、乒乓球、象棋、滑冰等,全鄉8個完小及部分村建有籃球場,鄉還建有燈光球場。鄉黨委、政府曾兩次組織鄉球隊參加來賓縣舉辦的“綠色杯”和“黨建杯”的大型體育比賽,獲得前四名和組織獎。每逢過節,鄉政府及個別村群眾均舉行籃球、拔河、象棋、山歌等文體活動。

人物說明


丘春光(1904—1951.12)又名求心、求薪,大灣鄉成田村人。曾在大灣橋?中學校長、桂系第四集團軍部部上校參議、第五戰區少將“鐵肩”大隊長、廣西航業輪渡聯合運輸組經理、珠江航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支前司令部船舶股長等職。1948年秋,參加黨的革命工作。獲“解放中南”、“解放海南”兩枚榮譽紀念章。解放后,在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
甘化民(1914—1979),又名甘若頻。大灣街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桂平參加黨的地下革命活動,任交通員。1942年8月回大灣一帶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任柳來象邊區來賓縣解放委員會主席,中共柳來象邊區特支副書記。解放后歷任來賓縣人民政府秘書、稅務局長、副縣長,宜山專區油脂公司經理、糧食局副局長、專署計委平衡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勞動改造3年。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1866年,在“四清”運動中又被重新戴上右派帽子。“文化大革命”期間復遭迫害,1969年8月5日在宜山含冤去世。1984年宜山縣委為他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彭世禎(1912、12—1972、10),曾用名世真、史真、史徵、赫生、秋南。大灣街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12月參加中共地下革命活動。曾任過科員、編輯、教師、翻譯、民盟馬來西亞支部委員會等職。曾寫不少反映軍民團結抗日的通訊報道,因而出名。出版《為什麼要締結五大國公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右翼社會黨》、《與人合作》等專著。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3年摘掉右派“帽子”。9月,分配廣西大學外語系工作,為工廠翻譯進口的機器說明書,並為學校培訓俄語轉行英語的教師。1972年10月14日,病世於南寧。
張華(1991?—1990.3),原名劉鴻禎,乳名亞福,大灣街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冬,他經中共組織安排到廣東粵北地區從事建黨和開展武裝鬥爭工作。先後擔任中共廣東始興縣委書記、廣東西江地區特委副書記、廣東北江地方黨主要負責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五嶺總隊政委和北江第二支隊隊司令兼政委、五嶺地委書記等職務。解放后,曾任廣西梧州市軍管會代主任、梧州市委書記兼市長、北海市委書記兼市長、廣西省交通廳副廳長兼省築路委員會副主任、區農業廳副廳長、區林業廳(局)長、區計委副主任、自治區政協副主席。1987年,當選全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廣西詩詞學會副會長。

重要事件


宣統二年(1910)五月,南五里長清團(今大灣、密屋、王貳一帶)諸村發生鼠疫,大灣圩尤劇,死近百人,全圩人走避一空。
民國31年(1942)10月,因桂林發生“七。九”事件,中共廣西省工委機關轉移,省委組織部長黃彰(後任省工委副書記)到來賓縣大灣建立中共大灣小組。黃彰任組長,組員有甘化民、楊林等。
民國32年(1943年)春,中共廣西省工委在大灣建立交通站。
同年,由於叛徒特務的破壞,廣西黨組織上下失掉聯繫,為恢復各地黨的組織關係,省工委副書記黃彰指示在大灣街開辦“天馬運輸行”作為省交通站,由甘化民和楊林負責。主要任務是:(1)聯繫要求和黃彰約見的人員;(2)接待過往的工作人員;(3)安置從城市撤退到農村的黨員;(4)收發黨的信件;(5)籌集黨的活動經費。
民國33年(1944)8月,根據中共中央南方局關於在敵後開展抗日武裝鬥爭的指示,中共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副書記黃彰在來賓縣大灣研究和部署廣西淪陷后開展抗日武裝鬥爭等工作。不久,黃彰到桂東南領導抗日武裝起義,從此中共大灣小組結束。
民國34年(1945年)9月,由於中共廣西省工委副書記黃彰在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中犧牲,省工委書記錢興到大灣和中共來賓特支接上組織關係,了解來賓黨組織情況,並決定特支在大灣擔負工委交通站工作。
民國38年(1945年)春,肖雷受中共桂柳區工委的派遣到柳來象邊區開闢新游擊區,通過甘化民(中共黨員)的關係到民興錳礦公司當“監工”,意圖組織礦警隊武裝起義。不久,錳礦公司停辦,肖雷便回大灣活動,成立“民主青年互助會”,會員十人。互助組織學習馬列主義,宣傳進步思想,為當地建立黨組織打好思想基礎。
同年6月中旬,在大灣成立“柳來象邊區人民解放工作委員會”,委員10人,甘化民為主席,肖漢祖、陳可揚為副主席。
同年7月,中共柳來象邊區特支在大灣鄉東番村成立。8月初,柳來象邊區人民解放武工隊在大灣鄉甘苗村獅子岩組成。9月上旬,柳來象邊區人民解放獨立大隊成立,肖漢祖任大隊長,肖雷任政委,陳可揚任副隊長。大隊部設政工組、軍需組、大灣工作組。
1949年11月下旬,國民黨來賓縣縣長劉宇光帶領縣常備中隊和廣西省保安團獨立第八營第三連共三百多人,到大灣“清鄉”,被柳來象邊區特支副書記甘化民發動民兵和群眾武裝配合柳來象邊區人民解放獨立大隊第三、第四中隊共1000多人包圍在大灣街,劉宇光多次突圍未遂,便假意投降。當時恰巧遇柳州潰敗的國民黨正規軍一個團從象縣石龍鎮逃經此地,因游擊隊對該部作戰,劉宇光趁機逃竄。同日大隊長肖漢祖率主力解放大灣。次日政委肖雷和副大隊長陳可揚率第二中隊到達,全大隊100多人在大灣勝利會師。
1950年6月某日,剿匪部隊三營於大灣區包圍“華中軍政長官第二旅獨立團”,激戰一晝夜,斃匪60名,俘匪副團長韋章鼎等97名。
1976年8月22日上午,興安大隊中塘紅水河渡口發生1起重大沉船事故,船上47人(定員23人)全部落水,其中14人被淹死。
1993年國慶節,由在外面陳禮坤、陳明德等人倡議,所有來賓縣大灣鄉在外面工作或謀生的人員,以及曾在大灣工作過的同志,邀請回鄉召開春秋聯誼會。當時共有288人回來參加,當時即把聯誼會改稱大灣經濟開發聯誼會。會上大家就如何開發大灣鄉的經濟進行探討,把農業、工商業等方面作為開發項目,對如何開發大灣港口進行評估論證。
文物勝跡
大灣革命紀念陵園 大灣鄉是來賓縣開展革命活動較早,較活躍的地區。1994年12月31日被柳州地區行署批准劃定為老革命根據地。鄉黨委、政府決定在原中共大灣鄉、中共來賓特支、中共柳來象邊區特支及地下游擊隊活動的中心——大灣街,建造一座革命紀念陵園。首批主體工程先建造一座雄偉的革命紀念亭,然後陸續建造“革命碑林”、“甘化民墓地”等配套工程。1999年4月20日上午舉行革命紀念亭奠基典禮。同年11月25日,舉行大灣革命陵園竣工典禮。
天馬運輸行 天馬運輸行舊址在大灣街北端。戶主是甘化民。1941年,廣西省工委根據黨中央在國民黨統治區實行“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把黨員從城市轉入農村,省工委副書記黃彰轉移到大灣。為開展秘密活動,1943年初,由甘化民在大灣開辦“天馬運輸行”,作為省工委的交通站,為地下黨籌集活動經費。具體工作由甘化民和楊林負責。任務是:一是把“七。九”事件后失散的黨員組織起來;二是傳遞信件;三是對轉移到大灣的黨員,在就業、安全以及經濟等方面,都給予資助和處置。1944年8月,中共廣西省委書記錢興和黃彰在“天馬運輸行”召開一次會議,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研究布置廣西淪陷后對敵鬥爭工作。舊址現於大灣街60號門牌住戶。
大灣烈士紀念碑 該碑位於大灣街東300米處的紅水河北岸上,碑高11.7米,周圍起圍牆和一拱門,共佔地面積323平方米。建於1958年,是為紀念在大灣地區剿匪為國捐軀的十餘位解放軍烈士。1950年,廣西土匪活動猖獗,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除匪患,進行鬥爭,不少同志為國捐軀,他們多是東北籍人。題碑“革命烈士永垂不巧”,是當時大灣區委書記韋編聯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