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泰拉的岩洞民居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這是一處在地中海地區史前穴居人居住過的地方,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範例,並且與當地的環境和生態系統極其協調。第一處居住區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而後所建的住宅區則證明了人類史上一系列的光輝歷程。

基本介紹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
馬泰拉自舊石器時代開始有人居住,位於義大利南部馬斯利卡塔(Basilicata)地區的馬泰拉市,地貌豐富多樣。有一條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帶,有高原區,山谷地帶和兩處天然地陷還有初稱做""sassi""的窯洞。歷史上馬泰拉地區人們主要從事農牧業,現為馬泰拉省的省會城市。歷史:在完全新生代,由於氣候條件的進化,出現了永久性的村莊。
在馬泰拉地區,毀林使人們隨季節把牲畜在山地和山谷的草地之間遷移。有裂罅的地帶給人們提供了居所,受到喜愛。青銅時代,新的工具更易於開鑿石灰岩層,窯洞開始在各處建立。鄉村的祭所在水庫周圍建立。4-5世紀,希臘的殖民統治散布了知識與政治觀點,自發的政治和軍事組織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組織的網路系統。社區逐步發展成為城鎮。公元前3世紀馬泰拉經歷了羅馬征服和其後的一系列征服,先後被拜占庭人倫巴底人諾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貢人所征服,馬泰拉地區保持並發展了自己的傳統。建立在對水利建設上的城鎮系統,直到18世紀還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開始對居住在窯洞居民進行遷移,確認有1600戶穴居人口。近幾年,人們又開始重新開鑿窯洞,很多人喜歡居住在裡面。

城市結構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
數層的小樓構成了馬泰拉建築的主體。樓房筆直,設計往往考慮到採光、風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動。蓄水池在城鎮的中央。區劃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階。城市處於自然的組織狀態。簡單的洞室是最原始的開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頂是洞室最基礎的建築。利用石間的水和土,懸垂的花園與菜園交融在礦物地形里。人們的聚居體,因著自己獨特而又持續的法則,聚衍生息,始終如一。馬泰拉的岩居已發展的十分完善,並且已一直延續了200萬年,是一例值得研究的窯洞居住的例子。向人們展示了人類歷史上重要發展階段的建築及地理環境綜合風貌。一個富於傳統的村落也映證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相關閱讀


馬泰拉位於義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大區,其老城區薩西區被推測為義大利最早的人類居所,舊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所謂薩西,義大利語中的SASSI,原意為石頭,在這一地區特指在鈣質岩石上掘出的供人居住的洞穴。漫長的歷史中八方風雲在這片荒涼的山地間來來去去,從古羅馬到倫巴第,甚至它還在拜占庭和德國皇帝的角力中左右為難,又曾經被來自來自北方的諾爾曼人統治。不管權利如何在各方梟雄手中更迭轉移,馬泰拉的洞穴民居一直在峽谷兩邊的山崖上靜默地存在著、蔓延著,成了幾千年來那些山崖的一部分。
1993年,擁有大約三千座可居住洞穴和一百五十座石頭教堂的馬泰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成為義大利的驕傲的一部分,但時光倒流六十年,這裡卻是義大利最為貧困落後的地區。義大利作家、畫家Carlo Levi 三十年代因為猶太血統和反法西斯的立場被流放到巴西利卡塔大區,他在其代表作《基督止步埃波利》(Cristo si è fermato ad Eboli)中描述了當時那些靠著數千年前的祖先挖掘的洞穴躲避風雨、每天都在飢餓與死亡邊沿掙扎的人們的赤貧生活,但同時,他也稱馬泰拉為一個“的的確確美到極點,宛如圖畫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 È davvero una città bellissima, pittoresca e impressionante. )
這本在1945年出版的書喚起了義大利社會對馬泰拉地區的注意。從1952年起,政府花了六年時間在老城區邊上建了新城區,讓那些在老城區洞穴里住了幾千年的家庭逐漸搬入新區。老城漸漸被遺棄了,一直到1980年代,薩西區依然被視為馬泰拉的貧民區,能離開的都離開了,很多洞穴都空著。但這種獨特的古老居住方式卻引起了許多外地遊客的好奇。在當地政府、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好萊塢大片的聯手推動下,馬泰拉的洞穴越來越多地被改建成了旅館、飯店、酒吧,成為從世界各地來到馬泰拉的遊客們首選體驗的下榻處。
馬泰拉在義大利,在地中海邊,但它那古老蒼涼的外形讓很多人聯想到了東方古老的基督誕生地。好萊塢導演梅爾吉布森覺得馬泰拉就象他想象中的古代耶路撒冷,2004年,他在這裡拍攝了《基督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 2006年美國導演凱瑟琳。哈德威克在這裡拍攝了《基督誕生記》(THE NATIVITY STORY). 事實上,在馬泰拉取景的著名電影多達十幾部,可以說,大屏幕在馬泰拉重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
馬泰拉的岩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