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佐·皮亞諾

倫佐·皮亞諾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1937年9月14日-)是義大利當代著名建築師。1998年第二十屆普利茲克獎得主。因對熱那亞古城保護的貢獻,他亦獲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他出生於熱那亞,目前仍生活並工作於這一古城。他受教並於其後執教於米蘭理工大學徠(Politecnico di Milano)。1965年-1970年,他為路易斯·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與理查德·羅傑斯共事,期間最著名的作品為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1977)。2013年被義大利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任命為終身參議員。

概述


個人簡介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於1937年9月14日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a)一個建築商世家。1964年,皮亞諾從米蘭理工大學獲得建築學學位,開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築師職業生涯。他先是受雇於費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倫敦的馬考斯基工作室,其後在熱那亞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969年,皮亞諾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設計項目:位於日本大阪的工業亭。1971年,一個工程商建議皮亞諾與羅傑斯合作參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國際競賽,他們最終贏得了這個競賽並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在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法國大膽的商業、公共建設項目及博物館設計為他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1977年,皮亞諾開始與結構工程師彼得·雷斯合作,並成立了皮亞諾&雷斯設計事務所。1980年以後,他的事務所改稱為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並在巴黎和熱那亞設立常駐辦公機構。
倫佐·皮亞諾
倫佐·皮亞諾

建築思想

倫佐·皮亞諾設計的作品
倫佐·皮亞諾設計的作品
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大膽創新勇於突破。皮亞諾的作品範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以及空港和大橋。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著各種技術、各種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所要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這是20世紀乃至前幾個世紀的大師們的共同理想。他重視材料的運用,對材料有著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視技術對材料性能的進一步發掘,經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發揮到了材料性能的極至。這種敏感,可以說來自於工匠世家深厚的家學和傳統,來自於天性和勤奮。他沒有繼承父輩們所從事的家族事業,而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他所熱愛的建築設計工作。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的事業卻實現了他家族長久以來無法實現的夢想。皮亞諾十分重視各種技能的發揮,不僅僅是徒手製圖技能,還有計算機操作技能,並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視實際動手的模型製作能力。而他工作室中的模型車間更是集中體現其重視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實際作法。從業三十餘載的皮亞諾,就是這樣孜孜不倦,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建築設計事業中,並在不斷繼承、不斷打破傳統的過程中逐步成熟。在他的建築實踐中,發明、創新、突破始終是他向空間“維度”探索的法寶,在梅尼爾博物館的設計中,他以單純的形式唯美的比例,將建築的美回復到功能主義的設計理想中,併發明了可以讓陽光永駐的太陽能採光裝置,將非物質的成分例如陽光引進建築之中,並成為建築的組成部分。在蓬皮杜中心的建造過程中,他設計了一種全新的鋼索結構部件,在這種部件被全法國的鋼鐵公司宣布為無法實現后,仍然堅定地相信自己的設計,最終找到了德國的KRUPP公司,這才成功地展示了他的設計思想。“敢於打破常規,並堅定地使之付諸實現,你就會發現,你的設計已不受任何限制,並達到自由自我的境界”這是皮亞諾的經驗之談,也是他走向輝煌的階梯。“人文城市”模式,是他多年醞釀的一個設計理想,這一點在他里昂國際城、柏林波茨坦廣場和熱那亞舊港改建等規劃項目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新建築與老建築,新景觀與老的城市景觀,建築、環境與人,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係和依存關係。
在他熱愛他的家鄉熱那亞,那裡有他的童年和夢想,是他理想的起點和源泉。他的工作室在旁蒂·內烏的台地上,乘坐熱那亞特有的升降機上來,在大海與山岩之間的那座有著蝴蝶翅膀般屋頂的半岩半船形建築,就是他心靈寧靜的港灣。而他在巴黎馬萊區的工作室則讓他體會到活躍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前進的脈搏。這就是皮亞諾的設計生活,一場在熱鬧與清靜之中,在嚴謹與寫意之間,在理性與情感相交處的,有耐心的遊戲。

平生經歷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於1937年9月14日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a)一個建築商世家,皮亞諾的祖父、父親、四位叔伯和一個兄弟都是建築商人,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就愛在工地上攀來爬去,對沙石神奇地變成房屋與橋樑驚詫不已。由於整日泡在建築工人中間,他對建築藝術與材料的崇敬與日俱增。1964年,皮亞諾從米蘭理工大學獲得建築學學位,開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築師職業生涯。他先是受雇於費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倫敦的馬考斯基工作室,其後在熱那亞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裡,他開始了一系列試驗性的設計:煉油廠、展覽館的陳列廳、多功能醫院等等。儘管皮亞諾深受多位建築大師作品的影響,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獨行,決不墨守成規、拾人牙慧,並且始終偏愛開放式設計與自然光的效果。
芝貝歐文化中心
芝貝歐文化中心
1969年,皮亞諾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設計項目:位於日本大阪的工業亭。這個設計吸引了許多讚賞的目光,包括一位出生於法國、說著英語的年輕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他們發現彼此有許多的共同點。1971年,一個工程商建議皮亞諾與羅傑斯合作參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國際競賽,他們最終贏得了這個競賽。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項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1977年,皮亞諾開始與結構工程師彼得·雷斯合作,並成立了皮亞諾&雷斯設計事務所。1980年以後,他的事務所改稱為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並在巴黎和熱那亞設立常駐辦公機構。因為休斯頓menil博物館和瑞士巴塞爾附近的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人們對皮亞諾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他用關西機場美妙絕倫的候機樓裝點日本大阪灣的一座人工島。他還在新喀里多尼亞努美阿建造了一所高聳入雲的木棚狀文化中心。在那裡,通過煞費苦心地了解當地的習俗、信仰與審美情趣,他贏得了對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長老們的支持。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大膽創新勇於突破。皮亞諾用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先輩大師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同樣深遠的理想—人、建築和環境完美的和諧,並以熱誠的態度關注著建築的可居住性與可持續發展性。皮亞諾的作品範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及空港和大橋。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著各種技術、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
正如為皮亞諾撰寫了卷帙浩繁的生平傳記的作家皮特·布坎南所言,皮亞諾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建築作品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與其他建築師一望即知的建築模式不同,皮亞諾作品的識別標誌是它們沒有識別標誌。皮亞諾本人對於那些排斥教條和主義的年輕建築師們來講是一個榜樣和激勵,他的作品沒有浮誇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溫暖的人文精神,執著地關心著天空、大地和人的內心,在現在這種一味張揚個性、標榜自我的大潮流下顯得冷靜而清醒。
在白宮舉行的普利策獎頒獎晚會上,皮亞諾說道:“你可以不去讀糟糕的書,也可以不去聽糟糕的音樂,但你不能不天天去面對你家門前醜陋不堪的高樓大廈。1945年戰後重建的奇迹開始時,我正好7歲。當時的社會打著發展和現代化的旗號,說了並做了許多極其愚蠢的事。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發展’一詞確實意味著某些東西。我們在一年年的時光流逝中漸漸遠離了戰爭的恐懼,我屬於終其一生不斷嘗試新方法的那一代人,什麼清規戒律、條條框框都不放在眼裡,我們喜歡推倒一切重來,不斷地冒險,也不斷地犯錯誤。但同時,我們也熱愛我們的過去。所以,一方面我們對過去充滿了感激,另一方面又對未來的嘗試與探險充滿了熱情。因此我們乘風破浪,永無止息地超越過去。”
從業三十餘年的皮亞諾,巴黎馬萊區的工作室讓他體會到活躍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前進的脈搏,而在他的家鄉熱那亞,有他的童年和夢想,那裡是他理想的起點和源泉。那個坐落在大海與山岩之間有著蝴蝶翅膀般屋頂的半岩半船形工作室,是他心靈寧靜的港灣。他的設計生活,在熱鬧與安靜之間、嚴謹與寫意之間、理性與情感之間交替游弋。

建築名作


蓬皮杜中心

法國蓬皮杜中心(CentrePompidou)
法國蓬皮杜中心(CentrePompidou)
法國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1977年,皮亞諾與他的英國搭檔理查德·羅格斯以喬治·蓬皮杜中心震驚了整個建築界,這座高科技戲仿品矗立於巴黎18世紀時的市中心。自那以後,皮亞諾處處顯得與眾不同。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座上下五層、佔地近百萬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專門收藏現代藝術的博物館、臨時展廳、電影院、音樂廳、多媒體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壯觀的觀景屋頂。每天2.5萬遊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這座城市裡最受歡迎的建築物。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徹底翻新。
在皮亞諾的監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廳代之以新的咖啡廳和新聞中心,圖書館入口的候書長廊被縮短,頂樓簡陋的飯館被裝修成別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務餐廳。中心於千年盛典之際重新開放。
法國前總統喬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選了當時均30剛出頭的皮亞諾與羅格斯,是因為他想作一大膽的建築表達。皮亞諾和羅格斯的設計滿足了他的心愿,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法國鋼鐵製造商以原設計的雙重鋼樑可能倒塌為由拒絕合作,而皮亞諾和羅格斯的做法也頗令法國人吃驚:他們採用了德國製造商的鋼樑,並且是趁著夜幕偷偷將鋼樑運進去的。
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的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項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於2008年採用環保理念重新對美國加州科學院進行翻新,加州科學院內部建築無需空調,棚頂可種植花草,棚頂的天窗會根據室內溫度的大小自動調節開度以保障室內的正常通風。美國加州科學院全部採用可回收材料進行建造,內部的建築風格非常接近大自然。

碎片大廈

倫佐·皮亞諾
倫佐·皮亞諾
在慶祝歐洲最高樓——倫敦“碎片大廈”(the Shard)正式開放的典禮上,設計者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表示,“碎片大廈”只是一個經受風吹雨打得閃亮的尖塔,並不象徵著傲慢和權勢。開放典禮標誌著這座大廈的外部施工也已經完成,開發商Irvine Sellar及其卡達財團的支持者也參加了典禮。皮亞諾介紹說,大廈申請規劃許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僅僅是公眾問詢就長達兩年,涉及到幾乎所有的方面。自設計稿出台之後,皮亞諾遭遇了很多的質疑。他不想證明自己的設計有多麼出眾,只表示建築師負有很大的責任。他說:“你必須做得足夠好。建築師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職業——犯了錯誤可是會延續很長時間的。”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

奧徠斯卡電影博物館作為美國最大的專註於電影製作藝術、科學和藝術家的機構,坐落於美國洛杉磯。該座博物館佔地30萬平方英尺(約等於2.8萬平方米),由普利茲克獎得主、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
內設七層沉浸式永久展館與臨時展館、戴比·雷諾茲修復工作室(Debbie Reynolds Conservation Studio)、多個特別活動空間、一家咖啡廳和一家商店。
2021年3月17日,奧斯卡電影博物館通過視頻直播面向全球媒體舉辦了新聞發布會。奧斯卡電影博物館宣布將於9月30日向公眾開放。

重要作品


建築地點時間
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1971-1977
關西國際機場大阪1988-1994
提巴歐文化中心新喀里多尼亞1991-1998
Beyeler基金會博物館巴塞爾1992-1997
波茨坦廣場改造柏林1992-2000
Auditorium Parcodella Musica羅馬1994-2002
保羅·克利中心伯爾尼2005

人物點評


以倫佐·皮亞諾為核心的建築師們,共同對這個時代的波茨坦廣場精神進行了重新的詮釋。我們的視線可以跨越戰爭和戰後的悲慘時期,到達充滿歡樂氣氛的21世紀初。柏林是世界上最活躍和吸引人的城市之一,而波茨坦廣場及其周邊地區也一直佔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這裡的建築主要是由幾棟複雜的帶有迴廊的建築組成,如:柏林愛樂音樂廳和國家圖書館,後來在東西柏林戰火的摧殘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后經修復至今仍然留存。倫佐·皮亞諾在此設計中充分地展示了他對於城市設計的獨特理解力和深遠的把握,在給該地區帶來新鮮氣息的同時,也延續了那些古老而有價值的部分。

獲獎情況


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宣布,其榮譽會員倫佐·皮亞諾贏得了2008年AIA金獎。這是建築業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外,Kieran Timberlake Assoicates贏得了本年的“企業獎”,Stanley Tigerman則獲得了Topaz Medallion(黃玉獎章)。70歲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在1971年與當時一起開設事務所的理查德?羅傑斯合作設計了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為其贏得了國際知名度。皮亞諾的博物館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例如1987年完成的休斯敦Menil Collection和2005年完成的亞特蘭大High Museum擴建工程。這兩個項目都展示了皮亞諾在內部空間控制自然光線的能力,令人回想起他的導師和老闆LouisI.Kahn的才能。不過皮亞諾的作品還涉及到辦公樓、學校建築和機場。他設計的紐約時報公司的總部被英國《觀察者》(Observer)報譽為紐約市“40年來最好的新建摩天樓”。
在宣布金獎結果時,金獎委員會主席ThomasS.Howorth表示,皮亞諾的作品“表現了建築涉及的全部範圍,具有雕塑性、美感和技術上的傑出性。他把多樣化的學科結合在當代建築中,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人性化環境。”
世界著名的義大利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獲得了丹麥最高藝術獎項——2008年sonningpriseen獎。這個獎項是由哥本哈根大學頒發的,表彰能夠表現歐洲文化的特別作品。71歲的皮亞諾是巴黎蓬皮杜中心的聯合設計者,也曾在1970年代以突破傳統、引發爭議的Beaubourg而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