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學究

老學究

老學究,讀音為lǎo xué jiū,漢語詞語,意思是閱歷很廣、年紀較大(65歲以上)、知識比較豐富的男人。‘’

概述


科舉中的科目名
唐代取士,明經一科有“學究一經”的科目;宋代稱為“學究”,為禮部貢舉十科之一。見《新唐書·選舉志上》、《宋史·選舉志一》最早,“學究”一詞是專門名稱,出於唐代的科舉制度。唐代科舉有進士、明經等科,其中明經這一科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和學究一經幾種。經,指經書。五經就是《易》、《詩》、《書》、《禮》、《春秋》。應科舉考試的人可以應五經考試的,叫做“學究”。從字義上說,學究一經,就表示學通一部經書。據《谷山筆塵》記載,宋神宗時改革科舉制度,應進士考試經義論策,取中得分為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賜進士及第”,次之應“賜進士出身”,再次“賜同進士出身”,最後一等“賜同學究出身”。在《水滸傳》中,梁山泊軍師智多星吳用字學究。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許孟容進士及第,學究登科,時號錦襖子上著莎衣。”《朱子語類》卷一二八:“學究科但試墨義……凡試一大經者兼一小經,每段舉一句,令寫上下文,以通不通為去取。”應此科試中式者。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范仲淹﹞與朱氏兄弟俱舉學究……眾客退,﹝姜遵﹞獨留仲淹,引入中堂,謂其夫人曰:‘朱學究年雖少,奇士也。’”

其他含義


讀書人的通稱
宋 陸遊 《自詠》:“衣冠醉學究,毛骨病維摩。”《古今小說·楊老八越國奇逢》:“高年學究,忽然及第連科。”張潔 《愛,是不能忘記的》:“好像我不是一個準備出嫁的姑娘,而是一個研究社會學的老學究。”
指迂腐而不通世故的書生
清·錢謙益 《特進光祿大夫大學士孫公行狀》:“公正色曰:御史所云,是老學究書本話頭,望皇上為堯舜心,實無他。”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老學究論詩,必有一副門面語。”
泛指塾師
鄒韜奮 《經歷》五:“我真料想不到,居然做了幾個月的‘老學究’!”
我們常把不諳世事、死啃書本的迂腐之人稱為“老學究”,但是在古代,“學究”並不是這個意思。最早,“學究”一詞原是專門名稱,出於唐代的科舉制度。後來“學究”作為書生的美稱在民間得到廣泛使用。隨著詞意的變遷,“學究”一詞也漸漸產生了貶意,人們開始把讀古書、食古不化的人稱為“老學究”。

解釋

閱歷很廣、年紀較大(65歲以上)、知識比較豐富的男人。
老學究的“老”字,指的是年紀相當大;“學究”,對文學或文化有一定造詣的人,一般、他經常研究文學或文化,精益求精。
著名的老學究,有:“王莽”、“上官安”、“尉遲敬德”等。

出處

《大學·問知》:“孔夫子一屆老學究,至死不忘五帝德(主要指的是:五帝的家族世系)。”
《炎帝神農》:“姜烈山——這個老神農,是專門研究醫藥學的老學究。”
《古今場》:“人逢中秋盼佳人,已逾古稀老學究。”
《愛,是買來的》:“這窮鄉僻壤的,還真有幾個老學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