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強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薛強,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污染泥土科學與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

人物簡介


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兼任污染泥土科學與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湖北省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與生態高值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擔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環境岩土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分會環境土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期刊《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和《岩土力學》等雜誌編委。(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官方網站)

人物履歷


1999年7月獲得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土木建築學院交通土建專業學士學位。
2003年12月獲得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力學專業博士學位(碩博連讀),同時進入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06年3月博士后出站並留武漢岩土所工作。
2016年11月,任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2020年4月,任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所長(試用期一年)。
兼任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污染泥土科學與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

從事行業


長期以來主要從事環境土力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圍繞垃圾填埋場、污泥淤泥處置場和污染渣土堆存場等固廢處置領域內污染泥土廢棄物(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河湖淤泥/污染渣土)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的應用基礎理論、生態設計方法和關鍵處置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針對國家對固體廢棄物減排控制與資源循環利用過程中亟待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和技術瓶頸問題,開展了相關的前瞻性科學與技術研究,提出了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環境土界面力學—泥土固穩方法—資源高值化技術的系統學術思路。其中包括環境土多相介質界面作用理論、生態設計理論與方法(控源減排、過程阻斷、減負修復和資源利用)、經濟高效和安全環保的一體化處置技術,其中包括垃圾填埋場(污染物溫納-偶極滲漏檢測和多參數一體化監測系統、生態污泥蒸騰覆蓋EST技術和滲漏污染控制的生態屏障防滲技術)、污染渣土堆存場(垃圾焚燒飛灰膠凝固結穩定化技術、重金屬污染土離子化洗土技術)、污泥/淤泥處置場(河湖淤泥控源分離改性固化路用土處置技術、堆存場污泥原位板塊地基處置技術、黑臭泥水磁-生分離技術及黑臭120應急處理系統等)等已被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環境工程和冶金化工等領域100多項方案設計和工程實施所應用。

個人成就


近年來,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設備專項基金及面上項目、國家水專項課題、中國科學院重大設備專項、創新團隊和人才基金、湖北省/武漢市重大科技專項、湖北省創新團隊和傑出青年人才基金、武漢市黃鶴人才計劃及現場工程項目35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87篇,其中被SCI收錄51篇,EI收錄106篇;主編《生活垃圾土土工試驗技術規程》等國家標準與規範8項,參編《生活垃圾填埋技術規範》等6項;作為第一負責人申請《氣壓溫控式填埋場污染物傳輸特性測試試驗系統》等國家專利83項(其中發明專利72項),已授權《易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土異位修復方法及專用裝置》等專利51項,企業轉化13項;省級施工工法6項;《污泥原位固化處置控制系統》軟體著作登記5項;《填埋氣體運移的多場耦合理論與應用》等著作5部。先後作為主持人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等科技獎勵8項。2008年獲得首屆武漢市青年科技獎,2009年獲第九屆獲湖北省青年科技獎,2010年獲武漢市政府專項津貼,2011年獲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2012年獲得湖北省自主創新“雙百計劃”崗位特聘人選和創新團隊負責人,201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負責人,2014年獲得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金獎)和武漢市“黃鶴英才計劃”崗位特聘人選,2015年獲得茅以升土力學及岩土工程青年科技獎和湖北省優秀博士后,2016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

研究領域


主要圍繞垃圾填埋場、污泥淤泥處置場和污染渣土堆存場中的污染泥土安全處置與生態高值化的應用基礎理論、生態設計方法和關鍵處置技術開展研究。

研究工作


長期以來主要從事污染泥土渣生態改性與工程修復研究,主要圍繞工礦遺留污染場地、垃圾填埋場、污泥淤泥處置場和污染廢渣堆存場等安全處置與生態修復的應用基礎理論、生態設計方法和關鍵應用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近年來,針對國家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與無廢城市建設戰略中亟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和技術瓶頸問題,開展了相關的前瞻性科學與技術研究,提出了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與污染場地生態修復的環境土界面力學—污染物防滲生態屏障—泥土改性固穩方法—固廢資源高值化技術的系統學術思路。其中包括污染泥土渣多相介質界面作用理論(低滲透地層非水相有機污染物固-液-氣多相界面作用理論、污染物釋放傳輸的多場多相耦合理論與多介質多尺度模型)、生態設計理論與方法(控源減排、過程阻斷、減負修復和資源利用)、經濟高效和安全環保的一體化處置技術,其中包括污染場地(岩土體介質中污染物傳輸的多場多相耦合設備系統、有機污染土體熱蒸驅替修復技術和重金屬污染場地防滲阻隔-土水協同固化穩定化技術)、垃圾填埋場(污染物溫納-偶極滲漏檢測和多參數一體化監測系統、生態污泥蒸騰覆蓋EST技術和滲漏污染控制的生態屏障防滲技術)、污染廢渣堆存場(垃圾焚燒飛灰膠凝固結穩定化技術、工業與建築廢渣建材化技術)、污泥/淤泥處置場(河湖淤泥控源分離改性固化路用土處置技術、堆存場污泥原位板塊地基處置技術等)等已被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環境工程和冶金化工等領域100多項方案設計和工程實施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