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魏國公的結果 展開

魏國公

國號

魏國公,“魏”,指國號,即為封地範圍。但自唐以降,外姓封爵沒有實際封地。國公,中國古代封爵名,位次郡王,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

歷朝封魏國公者,凡78人,其中不知名者3人。其中出名者有李密、房玄齡、李光弼、楊國忠、趙普、韓琦、范仲淹、史彌遠、趙孟頫、徐達等。

北周


李弼

李弼(494年-557年),字景和,隴西成紀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將領,八柱國之一。李弼少時遠大抱負,體力過人。永安元年(528年),為爾朱天光的別將,隨爾朱天光西征,因功升任征虜將軍,又與賀拔岳討敗万俟丑奴。作戰時,李弼總是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爾朱天光前去洛陽,李弼隸屬侯莫陳悅,任大都督。
永熙三年(534年),投靠宇文泰,任秦州刺史。后隨宇文泰擊敗竇泰、收復弘農,征戰沙苑,又與賀拔勝攻克河東,平定汾州、絳州。大統十四年(548年),平定北稽胡的反叛,官升太保,加柱國大將軍銜。北周明帝元年(557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武,追封為魏國公,附祭於太祖廟庭。

李暉

李暉,李弼次子,初賜爵義城郡公,嘗卧疾期年,文帝憂之,賜錢一千萬,供其藥石之費。魏恭帝二年,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為岐州刺史。從文帝西巡,率公卿子弟別為一軍。后襲趙國公,改襲魏國公。天和六年,進位柱國。

隋朝


王韶

王韶,字子相。後周時累以軍功官至車騎大將軍、議同三司。楊廣鎮守并州時,以王韶為行台右僕射。晉陞為上柱國。秦王楊俊為并州總管后,王韶仍然當長史。一年多后,因勞累過度而去世,時年六十八歲,隋文帝詔命為他修建府邸。隋煬帝即位后,追贈他為司徒、尚書令、靈州豳州等十州刺史、魏國公。

王士隆

王士隆,王韶之子,襲封魏國公。略知書計,尤便弓馬,慷慨有父風。大業之世,頗見親重,官至備身將軍,改封耿國公。數令討擊山賊,往往有捷。越王楊侗稱帝,士隆率數千兵自江、淮而至。會王世充僣號,甚禮重之,署尚書右僕射。士隆憂憤,疽發背卒。

李密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北周魏國公李弼曾孫,父李寬,祖李曜。襲爵蒲山郡公。
大業九年(613年),跟隨楊玄感謀反,失敗后四處逃竄。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東郡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翟讓,自成一營,擊敗隋朝名將張須陀,名聲大振。致使翟讓把首領的位置讓給李密,李密自封魏公。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計殺翟讓,真正地當上了瓦崗軍首領。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等人擁立楊侗為帝,招降李密,封其為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
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后,投靠李唐,不久又叛變,被盛彥師所殺。

唐朝


裴寂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人,唐朝宰相。
裴寂出身河東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晉陽宮副監,與唐高祖交好,后參與策劃太原起兵,將晉陽宮物資充作軍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擔任尚書右僕射,封魏國公,曾征討宋金剛,雖大敗而回,但仍深受寵信。此後升任左僕射、司空等要職。
629年(貞觀三年),裴寂受僧人法雅牽連,被免官削邑,放歸原籍,后流放靜州,並率家僮討平山羌叛亂。不久,裴寂病逝,追贈相州刺史、工部尚書、河東郡公。

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房彥謙之子,唐初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划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進爵邢國公。貞觀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謚文昭。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李楷洛之子,唐朝名將,契丹族。
公元749年(天寶八年)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封薊郡公。
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魏國公。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鄭國公。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追贈司空、太保,謚曰武穆。

賈耽

賈耽(730年—805年),字敦詩。唐代著名地理學家、宰相,歷仕玄、肅、代、德、順、憲六朝。
天寶十載(751年),賈耽登明經第。乾元元年(758年),任臨清尉,累擢汾州刺史,任內有異績,后遷河東節度副使。大曆十四年(779年),征拜鴻臚卿,旋即遷山南西道節度使。建中三年(782年),徙山南東道節度使。興元元年(784年),召為工部尚書。貞元元年(785年),出任東都留守。次年,改義成軍節度使。
貞元九年(793年),以右僕射職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內雖無關於安危大計的建言,但他恭行溫厚,被時人稱為淳德君子。貞元十七年(801年),封魏國公。唐順宗即位后,進左僕射。
永貞元年(805年),賈耽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傅,謚號“元靖”。

楊復恭

楊復恭(公元?—894年),字子烙,太監。為唐天下兵馬都監楊復光從兄。他通文墨,常監諸鎮兵。唐僖宗時,因參予鎮壓龐勛起義有功,由河南監軍升為宣徽使,旋為樞密使。后因黃巢起義軍克攻長安,僖宗逃居興元,楊氏代田令孜為左神策中尉。僖宗回長安,任觀軍容使,封魏國公。后定策立唐昭宗,專典禁兵,操縱朝政。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被迫致仕,後為李茂貞擒殺。

崔胤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說字垂休。右僕射崔從之孫,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進士及第,多次升遷后官拜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官拜宰相。與朱溫相結,想要靠朱溫掉除宦官。屢次被罷官,均因為朱溫的支持再起,先後四次官拜宰相,當時人們稱他為“崔四人”。光化三年(900年)扶危匡國致理功臣、特進、行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胤可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魏國公,加食邑一千戶,余如故。
天復元年(901),崔胤遺書朱溫,令他出兵迎駕,宦官韓全誨先劫昭宗到鳳翔投靠李茂貞。天復三年,昭宗回到長安后,他勸朱溫盡殺宦官,自任判六軍十二衛事,籌謀另建禁軍。第二年,被朱溫殺死。

王仁祐

王仁祐,唐高宗廢皇后王氏之父。王氏冊封皇后時,王仁祐封特進、魏國公,不久便死去,贈司空。

薛平

薛平,字坦塗,唐代藩鎮。薛仁貴曾孫,薛楚玉之孫,昭義節度使薛嵩之子。唐穆宗時,平定成德兵馬使王庭湊兵變有功,加封為右僕射,進封魏國公。

崔鉉

崔鉉(?~869)唐代宰相,字台碩。戶部侍郎崔元略之子。擢進士第,遷中書舍人、學士承旨。唐會昌三年(84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與李德裕不和,罷為陝虢觀察使。宣宗初,擢河東節度使。大中三年(849),以御史大夫召,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博陵郡公。大中九年(855),出為淮南節度使。咸通初,徙山南東道、荊南二鎮,封魏國公。卒於江陵。他是柳公權書《神策軍碑》的撰寫者。唐德宗時,蘇冕編纂《會要》40卷,創立了典志類史書的會要體,記載從高祖到德宗九朝的典章制度,爾後崔鉉據此寫成《續會要》四十卷,續編德宗到宣宗的史事。

李文暕

李文暕,唐宗室,鄭孝王李亮孫,襄邑恭王李神符子,官幽州都督、魏國公。垂拱中,坐累貶藤州別駕,誅。

竇懷貞

竇懷貞(?-713年),字從一,唐朝宰相,左相竇德玄之子。
竇懷貞早年曆任清河縣令、越州都督、揚府長史,后升任御史大夫,依附於皇后韋氏,娶皇后乳母為妻,被時人譏諷為國赩。唐隆政變后,他殺妻請罪,被貶為濠州司馬,再次依附太平公主,得以被召回朝,任殿中監,不久拜相,任左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封中山縣公。同年九月,改任侍中。
竇懷貞與太平公主結為朋黨,官至尚書右僕射、平章軍國重事。玄宗繼位后,遷左僕射,晉封魏國公。他與太平公主圖謀不軌,意欲作亂,結果事情泄露。唐玄宗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黨羽,竇懷貞畏罪自殺,死後被改為毒姓。

楊元琰

楊元琰,參與張柬之領導的神龍政變,功成加封雲麾將軍,封弘農郡公,食實封五百戶,仍賜鐵券,恕十死。睿宗即位,三遷刑部尚書,改封魏國公。開元初,拜太子賓客致仕。

路岩

路岩,字魯瞻,路群之子,唐代大中間進士,曾任屯田員外郎、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左僕射等職。
36歲居相位,國家權力落入他與韋保衡手中,“二人勢動天下”。后因權位之爭與韋保衡交惡,被貶出京城,出任劍南節度使,之後再入京,升遷為中書令,封魏國公,重掌大權。
后被視為有“異圖”坐罪。先移任荊南節度使,赴任途中被貶為新州刺史,后又被免官、流放、抄家。至新州,皇帝下詔賜死,並割取喉管驗證。

楊國忠

楊國忠,本名楊釗,唐中期權臣。楊貴妃同曾祖兄,張易之之甥。楊玉環得寵於唐玄宗之後,升任宰相,因搞倒李林甫有功,封魏國公,改封衛國公。死於安史之亂。

李絳

太常卿李絳進封魏國公。

五代


桑維翰

桑維翰(898年—947年),字國僑,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大臣,石敬瑭賣國的幫凶。唐朝河南府洛陽人。後唐同光年間進士及第,后投奔河陽節度使石敬瑭為幕僚。石敬瑭勾結契丹篡國,他極力贊成,並由他辦理具體事宜,以賄賂、割讓幽雲十六州、稱“兒皇帝”為條件獲得契丹幫助,為石敬瑭滅後唐立下汗馬功勞。936年石敬瑭建立後晉以後,桑維翰兩度出任宰相,廣受賄賂,權傾朝野。後晉少帝石重貴在位時,封魏國公。契丹滅晉時,被後晉降將張彥澤縊殺。

符彥卿

符彥卿(898年 ─ 975年),字冠侯。中國五代及北宋初期將領,曾多次與遼朝軍隊作戰。一生共侍後唐、後晉、遼、後漢、後周、北宋六朝,後漢高祖時封魏國公,後周太祖時封封淮陽王,後進封衛王。後周世宗時,改封魏王。

宋朝


趙普

趙普,政治家。後梁龍德二年生於幽州薊州(今北京城西南)。後周時任趙匡胤推官,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為北宋開國功臣之一。歷任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樞密副使,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等職。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宋太宗時又兩度拜相。淳化三年春,拜太師,封魏國公。是年七月薨。追封韓王,配饗太祖廟,謚忠獻。

韓琦

韓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名將,天聖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為魏國公。熙寧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謚忠獻,贈尚書令,配享英宗廟庭。后遺作編為《安陽集》。
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蔣之奇

蔣之奇(1031-1104),字穎叔,一作潁叔。北宋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嘉祐二年(1057)考“春秋三傳科”中了進士。蔣之奇為官40餘年,當官為民,長於理財,治漕運,以幹練稱。學識深厚,著作等身。他能詩善書,尤工篆書,傳世墨跡有《辱書帖》《北客帖》等。
紹聖中,召為中書舍人,改知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兼侍讀。又因好友龍鄒浩因言事獲罪受株牽連被貶。到宋徽宗建中年間,之奇恢復為翰林學士,拜同知樞密院。第二年,又由樞密院副職調任為正職。
崇寧元年(1102)升為觀文殿學士、杭州知府。后又因棄河、湟事被革職。告老回鄉後去世,終年74歲。去世不久,皇帝又全部恢復了他的官職,並封他為魏國公,謚號“文穆”。《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洪邁 《容齋隨筆》卷第九、李心傳 《舊聞證誤》 卷一、孫覿 《鴻慶居士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史能之 《(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五等都有記載。

張浚

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抗金大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調山南府士曹參軍。高宗建炎、紹興間,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知樞密院事,川陝宣撫處置使,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隆興元年(1163),封為魏國公。隆興二年八月﹐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后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謚忠獻。著有《紫岩易傳》等。子:張栻、張杓;孫:張焯、張忠純、張忠恕。

洪皓

洪皓,字光弼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生於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卒於國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紹興年代,在國家民族艱難之際,以天下為己任,懷康國濟民之志,秉忠孝節義之風,積極入仕,譜寫了人生和家族的光環篇章。是北宋著名的愛國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歲中進士,殿試中“北宋六賊”王黼左丞相、朱勔寧遠軍節度使,見洪皓器宇軒昂、儀錶堂堂、文才超群、答辯如流、絕非常人。欲招為女婿。洪皓偵知王、朱兩人都是奸臣蔡京的黨羽,就堅決回絕了。在南宋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堅貞不屈,艱苦備嘗,全節而歸,被譽為第二個蘇武。歸贈太師魏國公,卒謚“忠宣”,原配無錫沈氏,朝散大夫沈復之女、太常博士沈松年之妹,封魏國夫人,紹興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歿,享壽五十。又妣陳氏,宋高宗曾援筆撰《贊忠宣像》。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邁聞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稱,與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齊名。洪皓長子洪适,榜眼官至丞相,太師、魏國公,有四十卷古文字學專著《釋隸》聞世。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靖康元年二月,追封范仲淹魏國公。

馮拯

馮拯(958~1023),字道濟。宋朝宰相。乾興元年,進封魏國公。

趙宗懿

趙宗懿,宋太宗趙炅的曾孫、商恭靖王趙元份之孫,濮安懿王趙允讓的長子。初封濮國公,英宗時為宿州團練使,封和國公。宋神宗時,鎮寧軍節度使、魏國公宗懿追封舒王。

趙宗惠

趙宗惠,趙允升之子,趙元佐之孫,宗室,因祖父趙元佐死後追封魏王,趙宗惠降級襲封魏國公。

趙宗立

趙宗立,趙允言之子,趙元佐之孫,宗室。本來是趙宗惠襲封,但是由於中書上書說趙宗惠是旁支不應襲封,於是改令趙宗3襲封魏國公。

趙士俔

《宋史》載:宗室士俔追封魏國公。

趙楷

趙楷,宋徽宗第三子,初名趙煥,始封魏國公,進高密郡王、嘉王,歷奉寧、鎮安、鎮東、武寧、保平、荊南、寧江、劍南西川、鎮南、河東、寧海十一節度使。政和八年,廷策進士,唱名第一。母王妃方有寵,遂超拜太傅,改王鄆,仍提舉皇城司。出入禁省,不復限朝暮,於外第作飛橋復道以通往來。北伐之役,且將以為元帥,會白溝失利而止。欽宗立,改鎮鳳翔、彰德軍。靖康初,與諸王皆北遷。

趙材

趙材,宋徽宗之子,早死。魏國公。

趙旉

趙旉(1127年-1130年),宋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於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苗劉兵變后,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授,從即位到退位共計26天。后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三歲。宋高宗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秦檜

秦檜(1090年-1155年),字會之,漢族,生於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隨徽、欽二帝被俘至金,為撻懶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逃回臨安,力主宋金議和。紹興元年(1131年),擢參知政事,隨後拜相,次年被劾落職,紹興八年再相,前後執政十九年,歷封秦、魏二國公,深得高宗寵信。紹興二十五年(1155),秦檜病逝,贈申王,謚忠獻。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

史浩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號真隱。明州鄞縣人,南宋政治家、詞人。高宗紹興十五年(1144年)進士,由溫州教授除太學正,升為國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議立太子,以此受知於朝廷,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參知政事。隆興元年,拜尚書右僕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國公。宋光宗御極,進太師。紹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會稽郡王。宋寧宗登極,賜謚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彌遠貴,追封越王,改謚忠定,配享孝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史彌遠

史彌遠(1164年—1233年),字同叔。南宋中期權相、右僕射史浩之子。宋寧宗、宋理宗兩朝宰相。寶慶元年封魏國公。追封衛王,謚忠獻。

留正

留正,生於宋高宗建炎三年,卒於寧宗開禧二年,年七十八歲。歷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是名符其實的“三朝元老”。主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累官簽書樞密院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師、觀文殿學士等職,先後受封申國公、衛國公、魏國公,卒贈太師,謚忠宣。

鄭清之

鄭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別號安晚。嘉泰二年進士及第。歷官光祿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先後封申國公、越國公、衛國公、魏國公、齊國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舉侵宋,鄭清之進十龜元吉箴勸帝勵精圖治,未能實施,而後退仕隱居,死後追封魏郡王,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武行德

武行德(908年—979年),并州榆次人。家貧,樵採自給。體偉力大,石敬瑭召入帳內。後晉天福初,授奉國都頭,改控鶴指揮使,寧國軍都虞候。劉知遠起兵太原,即稱河陽都部署,奉表勸進。廣順初,加兼侍中,遷河南尹、西京留守。周世宗即位,兼中書令,進封宋國公。入宋,加中書令,進封韓國公,再授忠武軍節度使,改封魏國公。以本官致仕。

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淵之戰時,從真宗至澶州,因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疾,馳還權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頗受真宗信賴。但受王欽若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
王旦晚年屢請遜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同年九月卒,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故後世稱其為“王文正”。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 。是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詩》錄其詩3首,《全宋文》收錄有其文。

賈昌朝

賈昌朝(997—1065)字子明。宋朝宰相、文學家、書法家,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真宗(朝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謚文元,卒年六十八。著作有《群經音辨》、《通紀時令》、《奏議文集》百二十二卷。

遼國


韓匡美

《遼史》載:南京統軍使魏國公韓匡美封鄴王。

趙思溫

趙思溫(?-公元939年),字文美,盧龍人。性格果銳,膂力驚人。最初奉燕帥劉仁恭為主公,后投降後唐李存勖。神冊二年(公元917年),遼太祖派大將攻奪燕地,趙思溫前去降附。官檢校太師。死後被追封為太師、魏國公。

蕭惠

蕭惠(983-1056) ,遼朝中期重臣。字伯仁,又作貫寧、管寧,小字脫古思,契丹族,淳欽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孫。初從伯父蕭排押征高麗,力戰破高麗奴古防守之軍,以功授契丹行宮都部署。開泰時,歷南京統軍使,東京留守事、西北路招討使,封魏國公。后遷南京統軍使,歷順義軍節度使、東京留守、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同知元帥府事,北樞密使,進封韓王。重熙中,帝征西夏,惠從河南進兵,因未設備,夏師突至,軍敗,惠幾不免,軍士死傷尤重。還師,因子慈氏奴戰死,詔釋其罪。后改封魏王卒。

元朝


張文謙

張文謙(1216—1283),邢州沙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農學家。縣誌稱其為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聰敏,曾與劉秉忠、張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習天文、曆法、算學等,是元初紫金山學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張文謙身居高位,剛明簡重,凡所陳於上前,莫非堯、舜仁義之道,在元朝初期穩定國家、建立綱紀、恢復經濟、制定曆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歷任中書左丞、大司農卿、御史中丞、昭文館大學土領太史院事、樞密副使等職。累贈推誠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謚忠宣。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張文謙升任中書左丞,協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撫司事,積極主張輕搖薄賦,與百姓休養生息,得到百姓的稱讚。在治理大名時,張文謙重用郭守敬,考察該地區水利,治理河道,發展生產。1262年張文謙將聰明過人、精通天文曆法的郭守敬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賦才華的郭守敬有了一個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機。
1264年,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今寧夏、甘肅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整頓吏治,興學重教,積極傳播漢地先進文化,使西夏落後、鄙野的羌俗為之一變。在西夏時,張文謙還支持郭守敬對唐徠、漢延等大小數十條渠道進行疏浚修復,萬餘頃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現“塞北江南”的景象。
1270年,元朝中央設司農司(后改稱大司農司),張文謙以參加攻事兼任司農卿,下設四道巡行勸農司,掌管勸課農桑、水利、鄉學、義倉等事。這些農官巡行各地,勸保農桑,指導生產,不幾年,功效昭著,野無曠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進了元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276年,元朝滅南宋,統一天下后,張文謙以昭文館大學土身份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制定曆法的工作。王恂、郭守敬等人在張文謙的支持、領導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四海測驗,掌握了大量準確的天文數據,於1280年編訂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授時歷》,將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峰。

張晏

張晏,張文謙之子。仕至御史中丞,死後贈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國公,謚文靖。

昔里愛魯

昔里愛魯,昔里鈐部之子。初襲職大名路達魯花赤。至元五年(1268),從雲南王征金齒諸部,立有戰功。后數年間,累遷廣西、雲南,歷任宣撫使、招討使、副都元帥、參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書右丞,從鎮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戰,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癘而卒,贈平章政事。
因其子昔里教化有功,加贈愛魯太師,追封魏國公,改謚忠節。

昔里教化

平章政事教化太子太保、太尉、平章軍國重事、魏國公。

布魯海牙

布魯海牙(1197年—1265年),又譯勃魯海牙,大蒙古國大臣。畏兀兒人。元朝名臣廉希憲之父。先世是高昌畏兀兒貴族,年輕時即歸附成吉思汗,隨蒙古軍西征。后成為忽必烈之母唆魯禾帖尼的家臣,專管燕京、中山的軍民匠戶。不久,升任為真定路達魯花赤,后改官為燕南諸路廉訪使,執法平允,慎於用刑。后升順德等路宣慰使。布魯海牙不僅為官清廉,且漢化很深,以其官職“廉訪使”為子孫取漢姓“廉”。元成宗大德年間贈儀同三司、大司徒,封魏國公,賜謚號“孝懿”。

廉希憲

廉希憲(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號野雲。畏兀兒族。大蒙古國至元初著名政治家,其祖上均為高昌世臣。父布魯海牙,曾任燕南諸路廉訪使,遂以官為姓,子孫皆姓廉。廉希憲幼魁偉,舉止異凡兒。稍長,篤好經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於藩邸,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忽必烈目為“廉孟子”,由是知名。
元憲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撫使,首請用許衡提舉學校,教育人材。憲宗九年(1259年),從攻南宋鄂州,請盡釋軍中所俘士人。憲宗死,勸忽必烈北歸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撫使,平定劉太平等陰謀叛亂。旋以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將渾都海進攻。進中書平章政事,綜核名實,裁抑僥倖。論事帝前,無所顧忌,曾言阿合馬奸,史天澤被讒時,廉希憲力為之辨。
至元七年(1270年),罷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軍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憲行省荊南。他至鎮后,禁剽掠,錄用故宋官吏,發倉粟賑饑,興學校,選教官。至元十四年(1277年),因病召還。至元十六年(1279年),復受命領中書事,然病情日重。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憲病故,年五十。大德八年(1304年),贈清忠粹德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公,謚號“文正”。后加贈推忠佐理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恆陽王。伯顏曾贊其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泰不華

泰不華(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達普化,元文宗賜名泰不華,先世居白野山,隨父定居臨海。十七歲,江浙鄉試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賜進士及第,授集賢殿修撰,累遷至禮部尚書。封魏國公。

粘合重山

粘合重山,金朝的貴族,知道金朝快滅亡,投降元朝,授中書平章政事,死後,封魏國公,謚宣昭。

粘合南合

粘合南合,魏國公粘合重山子。封魏國公,謚宣昭。

許衡

許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號魯齋,世稱“魯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元憲宗四年(1254年),許衡應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學,授國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與徐世隆定朝儀、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又領太史院事,與郭守敬修成《授時歷》。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歸懷慶休養。
至元十八年(1281年),許衡去世,年七十三,贈榮祿大夫、司徒,謚號文正,后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魏國公。皇慶二年(1313年),從祭孔廟。著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等。

竇默

竇默(1196—1280),古代醫家名。初名傑,字漢卿,后改名,字子聲,元初理學家,金針灸醫家。他的“流注八穴”、“補瀉在於手指”、“莫如用針”、“氣至沉緊”等針灸學說,對後世針灸醫家頗有影響,對針灸學的發展具有一定貢獻。
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等職,累贈太師、魏國公,謚號文正。

趙與芮

趙與芮,宋理宗趙昀的弟弟,在宋是封榮王。投降元朝後封醇賢大學士,封魏國公。

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宋朝宗室,趙與芮之子,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將趙孟頫引見於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實錄》。鑒於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名滿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李孟

李孟(1255—1321),字道復,號秋谷,元代中葉政治家。封秦國公、韓國公。死後,贈舊學同德翊戴輔治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謚文忠。

蓋苗

蓋苗(1290—1347),字耘夫,元朝大名路元城人。他為官清正,愛憐百姓,是著名的良吏。死後,贈攄誠贊治功臣、中書左丞、上護軍,追封魏國公,謚文獻。

董摶霄

董摶霄(?-1359) 元朝將領。字孟起,磁州(今河北磁縣)人。曾參與鎮壓元末農民起義,戰功卓著。后被義軍首領毛貴擊殺,贈宣忠守正保節功臣、榮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謚忠定。

靳德進

靳德進,元朝天文學家。死後,贈推誠贊治功臣、榮祿大夫、大司徒、柱國、魏國公,謚文穆。

張留孫的三代祖先

張留孫(1248~1321)又名張宗師,是北京東嶽廟的開山始祖,名留孫,字漢師。張留孫是張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領袖。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亡,張宗演應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留孫從行。次年,宗演還龍虎山,留孫留大都,忽必烈授以江南諸路道教都提點之職。後來,他經歷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備受寵遇,歷次加封為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開府儀同三司。
大德年間,元成宗追封他的三代祖先都為魏國公。

明朝


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元末漢族軍事家、明朝開國功臣,曾任中書省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好友,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明仁宗之外祖父。
徐達
徐達
吳(註:西吳)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吳(註:張士誠之東吳)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達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長得罪,進位第一。
至正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領袖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餘。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旋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衝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余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佔領山東全境。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 (今山西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佔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餘(這是他一生中幾乎唯一的失利),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洪武十七年(1384年)患背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之陰。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稱讚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徐輝祖

魏國公
魏國公
徐輝祖,徐達長子。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襲,領中軍都督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文帝卽位,削爵。永樂五年卒。徐輝祖,初名允恭,長八尺五寸,有才氣,以勛衛署左軍都督府事。達薨,嗣爵。以避皇太孫諱,賜今名。數出練兵陝西、北平、山東、河南。元將阿魯帖木兒隸燕府,有異志,捕誅之。還領中軍都督
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燕王子高煦,輝祖甥也。王將起兵,高煦方留京師,竊其善馬而逃。輝祖大驚,遣人追之,不及,乃以聞,遂見親信。久之,命帥師援山東,敗燕兵於齊眉山。燕人大懼。俄被詔還,諸將勢孤,遂相次敗績。及燕兵渡江,輝祖猶引兵力戰。成祖入京師,輝祖獨守父祠弗迎。於是下吏命供罪狀,惟書其父開國勛及券中免死語。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萬曆中錄建文忠臣,廟祀南都,以輝祖居首。后追贈太師,謚忠貞。

徐欽

徐欽,徐輝祖子。永樂五年七月辛巳襲。九年,欽與成國公朱勇、定國公徐景昌、永康侯徐忠等,俱以縱恣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欽歸就學。十九年來朝,遽辭歸。帝怒,罷為民。仁宗即位,二十二年十月乙巳復故爵,是年十一月庚子卒。

徐顯宗

徐顯宗,徐欽子。洪熙元年三月戊寅襲。正統十三年卒。

徐承宗

徐承宗,徐欽子,徐顯宗弟。正統十三年七月戊子襲,領前府。天順初,守備南京,兼領中軍府,公廉恤士有賢聲。天順七年十二月庚寅卒。

徐俌

徐俌(1450-1517),徐承宗子字公輔,鳳陽人,徐達五世孫。成化元年(1465)襲爵。成化十五年,奉孝陵歲祀,掌南京左軍都督府事。弘治九年(1496),掌中軍都督府事,守備南京。弘治十三年辭解任,獲准許,加太子太傅。正德六年(1511),仍奉命守備南京。徐俌先後歷官數十年,性最孝,持身廉慎。對權貴,氣剛嚴,不少抑,見者莫不畏憚。正德十二年七月十二日病卒於官。年六十八。贈太傅,謚庄靖。

徐鵬舉

徐鵬舉,徐奎璧之子,徐俌孫。正德十三年十一月,從祖父徐俌那裡繼承魏國公爵位。隆慶四年二月薨,享國五十七年。
正德十六年守備南京兼掌中軍都督府事。嘉靖四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統領中軍都督府。隆慶四年(1570年)二月初三薨。

徐邦瑞

徐邦瑞,徐鵬舉子。隆慶六年四月丙寅襲。萬曆二年,南京中府僉書。十七年卒。

徐維志

徐維志,徐邦瑞 子。一作徐繼志,萬曆十七年九月丙寅襲。十九年正月己酉協守南京兼領后府。二十一年八月癸未卒。

徐弘基

徐弘基,徐維志 子。萬曆二十三年七月己亥襲,僉書南京軍府。三十五年協守南京,領后府。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啟元年,以疾辭任,加太子太保。崇禎十四年復守南京,加太傅。卒謚庄武。

徐文爵

徐文爵,徐弘基之子。崇禎末襲。在南京向滿清投降,貶為庶民。也有說在南京投降的魏國公叫徐久爵。在《清世祖實錄》里則作徐州爵。這三個名字或者是同一個人,又或者是三兄弟,具體情況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