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作為學校德育的一種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階段予以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他們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變為自己努力的目標。要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善於區別真偽﹑善惡和美醜﹐鼓勵他們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丑。要培養受教育者自我認識﹑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善於肯定並堅持自己正確的思想言行﹐勇於否定並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要指導受教育者學會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教育的方法(見批評與自我批評)。

基本信息


廣義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主觀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過程﹐又稱自我修養。即人們以自己已經形成的思想品德為基礎﹐而提出一定的奮鬥目標﹐監督自己去實現這些目標﹐並評價自己實踐結果的過程。也就是人們說的自我批評。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種方法。

沿革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家歷來重視封建主義的自我修養。如孔丘強調立 志,要求人們"志於道","擇善而固執之"。他還提倡“內自省”,“內自訟”,要求人們自覺地改過遷善。《大學》說的“君子必慎其獨”,也是一種自我修養的功夫。孟軻強調德性涵養要依靠“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馬克思主義者的德育論認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統一的過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教育的結果,又是進一步教育的條件或內部動力。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毛澤東提倡在人民內部讓人民"用民主的方法, 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提倡“人民內部的自我教育工作”,並且指出:“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這對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改造人們的思想言行,促進人民內部的安定團結,起了良好的作用。
任務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種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 心發展階段予以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他們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變為自己努力的目標。要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善於區別真偽、善惡和美醜,鼓勵他們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丑。要培養受教育者自我認識、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善於肯定並堅持自己正確的思想言行,勇於否定並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要指導受教育者學會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教育的方法(見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我教育不是個人孤立地閉門修養,而是強調要結合實踐和學生的集體活動來進行。學校中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少年先鋒隊和學生會都是受教育者進行集體自我教育的組織,教育者要充分發揮這些組織的作用,讓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自我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意義


出發點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教育的最高點是自我教育。教師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而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認識自己通常都依據他人的反 饋而實現的,就像人們通過照“鏡子”來觀察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需要教師和父母的反饋作用。相反,最讓孩子傷心、失落的師長是這樣的——凡事都喜歡做“交通警察”,總是用一種懲罰和評判的目光來“審視”自己。
學生應該牢固樹立正確的自我生命觀
1、“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樹立正確生活觀念,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屬於學校德育的範疇。其實質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要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目標過程。
2、“三生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古已有之。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充分強調了人的主體地位。
教育就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以人為本是現代大學教育的偉大使命,也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教育學中的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特別是作為教育對象的具體的個人的和諧發展為根本”。如果說,人的本質力量是人的自覺自為,教育則凸現出對這個自覺自為生命體的不斷生成與和諧完整發展的動力特性,這一特性要求我們今天的教育必須從傳統的知識性教育向發展性教育轉變。
3、學生進行“三生教育”的緊迫性
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在接受高層次的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現在,在許多高校,我們不時聽到的消息是:某所大學又有學生跳樓,某所高校又發生一起兇殺案,不可以否認,隨著知識層次的提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生命因各種原因從大學校園裡消失,而這些逝去的生命十有八九是正處於青春年華的學生。
這些生命的離去,對學生有沒有什麼觸動?應該說基本沒有,當代學生對同齡人的離去大多是漠不關心的,最多也是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很少去思考這個群體的安全,更沒有想過想方設法去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然而,僅僅責怪學生是不夠的,最主要的應從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上找出缺陷和不足。所幸的是,近年來高校中屢屢出現的學生自殺現象,已引起了各級教學行政部門、各高校、家庭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教育界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已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問題,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重要性。
4、其他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是影響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因素對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過去一直被人們忽視。自我教育是指人通過認識自己,要求自己,調控自己和評價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當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遺傳基礎上,在環境和他人教育的條件下生成和發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積極地反過來發揮作用,極大地影響著個人的成長,而且隨著人的成長,它的作用在四個因素 中越來越佔據重要地位。最終,它在人的成才各種因素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回顧人類歷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無不是具有高度發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自我教育因素與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化才能真正實現,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謂“內化”,實際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一個學生只有當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變成了自我要求,並把它付諸實現的時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實現。相反,沒有自我教育的所謂教育,就會變成一種野蠻的灌輸,甚至是一種精神的摧殘,實際是一種反教育。
當然,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只不過這種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種引導,而且目的是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
教育名言:“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越來越得到大家承認。教育實際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組成,而真正的教育是通過自我教育而實現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發生相應的變化,自我教育將逐漸成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學生都得到主動發展,全面發展,而如果沒有學生的自我教育,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達到的。

作用


自我教育最終要塑造孩子自信、自強、自立、自尊的品質。
自我教育的過程,是通過四個環節來運行的,如果能堅持長期進行自我教育,反覆運行這四個環節,那麼這個過程就有可能穩定下來,在個體身上轉化為一些可貴的品質,最終形成具有自信、自強、自立、自尊品質的獨立人格。
通過自我認識培養自信的品質
自信,是指自己對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實力和潛力。
自信,需要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自己。所謂正確認識自己是指如實的認識自己,全面地認識自己,發展地認識自己。
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自己,一靠自己的實踐活動,通過親身的實踐,取得體驗;二靠別人的準確的評價,在別人正確的幫助下認識自己。
所以,自信是指建立在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對自己產生的信心。
自信並不是人主觀地認為自己沒有缺點,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點,自己有克服缺點的能力;
自信也不是教條地認為人應該沒有缺點,而是相信自己即使有某些缺點,也不影響自己從整體上仍是優秀的,值得驕傲的。
自信並不是盲目地認為自己超過別人,而是不會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貶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進的勇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潛力,自信的人認為每一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於別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
因此,自信又是建立在對整個世界的科學的正確的認識而產生的對自身的一種信念。
通過自我要求培養自強的品質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自強就是有進取心,善於自己對自己提出要求,激勵自己,有一種奮 發圖強,戰鬥不息的精神。
自強是出自內心自願的要求,而不是教師、家長一廂情願從外部強加的;
自強,是在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基礎上,有目的,有打算,自己積極提出來的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一時衝動的感情用事,更不是出於嫉妒的盲目攀比。
自強有不同的層次。一方面受到年齡條件的制約,一方面受到認識水平,尤其是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從動機到內容,可以將自強分出若干等級,如為滿足生存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的需要,為滿足情感的需要,為滿足虛榮心的需要,為滿足實現遠大理想的需要等不同層次的自強。
通過自我踐行培養自立的品質
自立就是勇於實踐,敢於負責,頑強地克服困難,扎紮實實地實現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自立體現了務實的作風和做事的能力,而不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自立,需要自覺地做實實在在的工作,需要具有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基礎。
自立又是指一種獨立工作的能力和敢於負責的態度,而不是那種處處依賴別人,毫無創見,喜歡隨大流的心態。
自立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品質。只有通過自我踐行才能產生自立的品質。自我踐行是四個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不去踐行,自我認識,自我要求都會成為紙上談兵。教師和家長要設法幫助學生完成由想到做這極其重要的一步,這一步看似簡單,卻是關係到動機的遠大或渺小的實質性的一步,涉及到事情的成功和失敗的關鍵一步。
通過自我評價培養自尊的品質
自尊,就是自我尊重。究竟自己應該尊重自己什麼?自尊要有個標準,自尊的核心問題是評價標準,所以蘇聯心理學家科恩說:“自尊心就是個人的價值判斷”,自尊也就是自己要捍衛自己的價值追求標準。
自尊應該是體現了社會價值的一種自我價值追求,是指向深遠的人生目標的追求,而不是為了虛榮心,為了面子的膚淺的價值追求,更不是出於狹隘目的,尋求私利的價值追求的自尊。
著名的詹姆士公式是:自尊=成就/追求。
這個公式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適用的,但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真正的具體內容又可能是完全不一樣,原因就在於,對成就、對追求,每一個人的標準可能不一樣。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自尊表現又很不同。例如,有的人把為人類發展做貢獻,作為自己的追求;而有的人則把生活享受作為唯一的追求;甚至有的人把“面子”作為重要的追求。因此他們的自尊表現必然不同。雖然表現不同,但對每個人來說,因為它是人的最根本的追求,所以在重要性這一點上,又是完全一樣的。
應該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標準建立自尊,用正確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所做所為,用正確的價值追求,形成自己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準備用自己創造性的勞動,對人類做出貢獻,用這種方法提高自己的價值。
要使孩子具有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又不容許別人歧視和侮辱自己,內心深處有一種超出物質利益的浩然氣節。

形成過程


自我教育是一個由四個環節組成的動態結構。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標引導下,不斷地通過實踐過程中的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力爭達到一定預期效果;然後用自己認可的價值觀對自己進行評價,通過這一評價,形成對自己的新的認識。在這一新的基礎上,又開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環上升過程。

自我認識

正確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一個人能否正確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怎樣認識自己,就會怎樣要求自己,就會按自己認定的角色去生活。
不過,人正確認識自己並不容易。比如,人對自己的長相的認識,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人從生下來到死去,都不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臉,最多只能隱約看到自己的鼻子尖,人對自己長相的認識是從水面、鏡子、照片和錄像間接認識的。但是照片上的形象是不是真和自己的長相一樣,還需要旁人的確證和自己的推斷,經過長期的實踐過程和思考分析,才能逐漸形成比較正確的穩定的認識。
一歲多的孩子,第一次照鏡子時,往往還不知道鏡子當中的形象就是自己,有的覺得好玩,伸手去摸,有的以為是另一個小孩在對他微笑,也有的甚至因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別人告訴他“鏡子當中那個孩子就是你”時,他還不十分相信,慢慢地通過他觀察鏡子中的媽媽和真實的媽媽是一樣的,才會逐漸通過推論,確認鏡中的形象就是自己。
小學生對自己的優缺點的認識就更不容易,開始也只是把成人的認識代替自己的認識,“媽媽說我吃飯吃得快”,“老師說我寫字寫得好”。把他人的認識變成自己的認識,同樣也要有一個反覆統合的漫長過程。一方面,小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逐漸增加了對自己的認識。比如,在賽跑中如果他經常跑在別人前面,就會認識到自己在奔跑上有優勢;在搬運重物時,他能搬別人搬不動的東西時,他才會知道自己的力氣大……另一方面,小學生這時會得到來自各方面的他人評價(比如上一年級后,就會在家長評價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老師的評價)。這些評價,有時相同、相似,而有時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這些來自親身實踐和多種的他人評價,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評價,將激發孩子思考,促使他不斷地比較、分析、推理和判斷,這是一個曲折、複雜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他將得到比較客觀的自我認識,但仍不能保證都是正確的。一般說自我認識是否正確,這要看自己的心理品質和周圍環境條件如何。當前,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自己笨,有的就是盲目地相信教師或家長對他錯誤評價的結果。可見認識自己並不容易。

內容

構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認識的內容。
對最基礎的物質層面的認識:有對自己的機體的物理認識,如身高,體重,頭髮長短,皮膚黑白;
對生理層面的認識:如胃口好壞,出汗多少,心跳快慢,體態胖瘦,身板強弱;
對機體活動力的認識: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遠近……
對心理層面的認識:如情緒的穩定和易變,記憶的長久和暫短,內向或外向,能力高低,氣質類型等等。
直到對社會文化層面的認識:如愛集體,關心他人的道德品質,理想,人生觀,價值觀,知識積累,愛好特長,行為習慣等等。
這些組成了人的自我認識,這一內容和西方心理學說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據研究,4、5歲,10歲,青春期是自我概念發展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應該更加細緻、謹慎,這點尤其應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制約

自我認識的內容雖然很廣泛,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認識的深度能達到哪一個層面,總要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是作為客體的我,暴露和展示的程度如何。如沒有經過多種測試,不易發現自己的記憶能力如何;和別人交往極少的人,難以判斷自己的性格類型;另一方面,是作為主體的我,自身中樞神經系統發展成熟的程度如何。如幼兒自己尚不能了解自己的思維類型、氣質特點,這樣一些帶有抽象性質的品質,小學生也不可能去認識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們既不會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即使別人提出了,他們也無法去在這一層面上認識自己。

前提

正確自我認識是正確的自我教育的前提。因為有什麼樣的自我認識,就會推動自己怎樣行動;什麼樣的自我認識就會對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
人的動力,來源於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矛盾。現實自我,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如果對自己認識不正確,自卑或自傲,都不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一個真實的客觀基礎。只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才能正確地提出對自己的要求,從而使自我教育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有一個一年級小學生,在參加智力測試時,面對著一堆能組成馬的形象的紙片,她試都不試,用手一推,就說“我不會”,原因就是她處在一個教師和家長都經常貶低她的環境中,變得十分自卑。由於自卑,過低地估計自己,就放棄了一次鍛煉自己、了解自己的機會。而同時,另一個同齡的小學生,面對這一測試,立刻就說:“我能行”。接著就緊張地拼裝起來,其實,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她也沒有完成拼裝,但是她還是不願離去,邊裝邊說“我能行”。后一個學生雖然是超時完成任務,但他不僅得到了一次寶貴的鍛煉機會,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強了自信心。

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但是,從筆者1996年在北京城區對中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進行的調查來看,在四個環節中,目前最薄弱的一環是自我要求,也就是說中小學生最能口頭說應該怎樣做(自我評價),也能知道自己做的如何(自我認識),但行動差(自我踐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不想去做(自我要求)。
如果沒有自我要求,自我教育的這四個環節只能中斷。也不能出現螺旋式的上升。所以,目前要推動自我教育的進行,首先要關注的是自我要求這一環。

動機形成

恩格斯說過:“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要進行自我教育活動,自己提出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關鍵的一環。一個覺得自己已經十分完美的學生,和一個自認為無可救藥的學生,同樣都不會真正進行自我教育,因為他們雖然對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內在的本質是相同的,即都是來自錯誤的自我認識,所以兩種看似相反的看法,導致的卻是相同的結果,那就是都沒有自我教育的願望和動機。

目標提出

人類和動物不同,在行動前,在頭腦中就會出現超前的表象,在這裡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標、藍圖、遠景的建立。要建立一個理想的比較符合實際的目標、藍圖、遠景,需要對自己的現狀,對自己的能力和對自己的需要進行綜合的把握。
比如,一個中學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這時他必須首先對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麼,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他其實需要的是“別人對他的尊重”,是一種自尊的需要;其次,他還需要對被冷落的現狀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為自己的多疑,或是旁人的驕傲自大,還是自己本身的缺點造成的;然後再對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對自己設置一個恰當的目標:是在班上搗亂引起別人的重視;還是用金錢去收買人心;還是用自己的優良行為去贏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許有的同學僅僅需要的是解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變局面,從而滿足了自己自尊的需要。

計劃安排

安排計劃是自我教育實踐過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動的方案、步驟、過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內容。這是為了達到目標對實踐過程的一種預設。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這些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又是非有不可的。如果沒有這一步紮實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為自我教育是一種需要自己親自把握的實踐活動。而中小學生自身就存在著不善於全面規劃,不善於細緻籌備的弱點,而他們面對的客觀情況往往又是千變萬化的過程。這種矛盾如何解決?實踐經驗證明,如果既有長規劃,又有短安排,長遠的目標能從根本上引導著學生,近期的具體目標,則能保證著計劃逐步實現,就有可能使學生的自我教育不斷取得階段效果,增強繼續前進的信心。

自我踐行

自我踐行是自我教育四個環節中最關鍵的一環,沒有這一環,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樓閣。我國歷代知識分子雖然崇尚自我修養,但是很多人不僅脫離實際,更是脫離群眾,因此往往把自我修養變成了一種遠離現實生活的“閉門思過”,而且還進一步養成了在面對客觀世界時,“述而不做”,“坐而論道”的陋習,這些也間接影響了孩子。這點在當前尤其要加以注意,不邁出實踐這一步,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句空話。

自我監督

強烈的自我教育的動機,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標和周密的自我教育的計劃,都要在實實在在的實踐中接受考驗,取得發展。“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只不過顯得更加複雜。因為這一過程不但有來自外部的影響,(如隔壁電視機傳來生動節目的聲音,做完作業的同學來邀請一起踢足球等等因素)也有來自內部的干擾(如自己的懶散習慣,遇到了總也解不開的難題就心裡發怵等等),都會幹擾計劃的實行。所以,要不斷地對自我踐行過程進行監督,對出現的情況加以判斷,看看哪些和原來預想的設計有了出入,出了偏差,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哪些,準備如何解決……
低齡孩子自我監督更是困難,他們的注意和思維多是向外,他們往往只是看到別人在違犯紀律,而發現不了自己也同樣在違犯紀律。為了幫助他們,有的教師或家長不但要採取必要的暗示等方法進行提醒,有時還要教會他們在腦海中形成對自己的表象,以此來監督自己(如建議他們設想自己飛到了天上,往下看看自己在怎樣做作業的景象)。

自我控制

通過自我監督發現了問題,有些是屬於外界並沒有什麼干擾,是自己主觀上就沒有付出努力,自己放鬆了要求,對於這種自身的壞習慣,只能是用自己的意志力來解決了。當然,毅力只能來自正確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學生的理想、追求緊密相聯的。
另一種情況是外界干擾引起了自己的心理衝突,不能把要做的事堅持下去(如隔壁電視聲的引誘),這就要善於重新喚起心中的美好目標,再次強化對自己的要求,如有的同學就在自己的書桌上擺放能激勵自己的格言、警句。這些做法,只要是同學出於自願,往往效果比較好。
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次一次的自我監督的過程中意志得到鍛煉,初步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就會提高自信心,使自強的願望不斷得到升華。

自我調節

自我教育的過程和任何事情一樣,遇到的現實情況往往與預期的不同,這就需要善於及時進行自我調節。
在調節的問題上,學生常常出現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固執地絲毫不考慮調節,誤以為這是自己意志堅定的最佳表現。過去是世世代代都有“不發明永動機,誓不罷休”的可憐人,當代也有成千上萬個“不當上文學家,死不瞑目”的糊塗人,當他們的“作品”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往造紙廠時,也從不思考自己當文學家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仍然是咬緊牙關,一篇篇地寫下去。而另一種人,則是過於輕率地頻繁地進行著調節。他在自我踐行過程中,客觀稍有障礙,主觀稍有困難,就重打鼓另開張,用自我調節的借口來原諒自己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點。
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強調“再堅持一下”,因為事物在發生質變前,往往是最困難的時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許多勝利是產生在“再堅持一下之中”。對於培養心理品質來說,不戰而退,就不如拚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經驗和教訓。當然,當情況已經十分明顯,繼續幹下去肯定毫無效果時,就要勇於及時自我調整,這從另一角度說,激流勇退,撞南牆肯回頭,也是一種對意志的鍛煉。

自我評價

如果把自我教育過程比作一個螺旋上升的鏈條,那麼自我評價就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環。這一環將決定自我教育過程在進入下一周期時,駛入哪一個軌道。
雷鋒的戰友喬安山,熱心助人,將一位被別人撞倒的老人送進醫院后,竟被老人及其家屬誣陷,把肇事者的帽子強加給喬安山。這時喬安山必然會對自己的行為有個自我評價,如果認為“救人反被誣”,“好心不得好報”,從事情的全部過程看,看來是由於自己不了解當前社會現實,做了一件傻事,這樣的評價結果,肯定會下決心今後再也不做這樣的傻事了;而喬安山卻是堅定地用高尚的共產主義思想來評價這件事,寧肯自己受委屈,今後還要堅持這樣做,他認為這樣做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需要。可見,自我評價必將影響著自我教育的方向。

價值


自我評價要有標準。人每當做完一件事後,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價值”這把尺子量一量,即通常說的“值不值?”。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這把尺子並不是不變的,不但每一個人用的尺子可能不同,即使同一個人,自己用的尺子也會發生變化。
這個尺子就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在長期實踐生活中形成的,慾望、動機、興趣、愛好、情緒、情感是較低層次的價值意識,而信念、信仰和理想則是較高層次的價值意識,在系統化和理論化之後,就成為對人影響極大的價值觀了。
新動力獲得
自我踐行之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會看到實踐的對象物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極大地影響自己的認識,不但影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影響對主觀世界的認識。小男孩把大石頭搬開,他評價自己是大力士;小女孩出色地完成了一個手工,她評價自己為“巧姑娘”,這些都會增長信心,獲得新的動力。幼兒把自己的好吃的東西送給別的小朋友,得到了“好孩子”的評價,產生了一種幸福的體驗;小學生把字寫得特別工整,老師獎給他一朵小紅花,他感覺特別光榮……這些開始雖然都是他人的、間接的評價,但是都會進一步變成為他的自我評價,成為繼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相反,間接的批評性評價,也都會成為一種痛苦體驗,轉化為他自己的評價,從而削弱了他繼續前進的動力。例如,有的學生滿腔熱情地學雷鋒,做了好事,回到家裡,得到的卻是:“都什麼年代了,還學什麼雷鋒,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大傻冒”的諷刺挖苦。這種他人評價,使學生得到的是負面的體驗,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往往會轉化為他自己的錯誤評價,從而改變了他的前進的方向。
重新自我認識
自我教育過程中,一方面價值意識會影響自我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自我踐行也會影響人的價值意識,並進一步影響自我認識,使他重新認識自己。尤其對於不成熟的學生,這種影響是極其重要的。例如,有的中學生在班集體中,為了集體的榮譽,不拖集體的後腿,自己也努力使自己學習成績上去。在這種目的尚不遠大,認識也不深刻形成的動力驅使下,自己的學習的確上去了,而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他嘗到了學習的甜頭,體驗到掌握知識和本領的愉快,產生了學習更多知識的需要,形成了新的價值意識。用這種價值意識評價自己,就會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做法上的問題,對那種不求上進的心態感到羞愧,對自己不再是“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他將會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走上一個健康的自我教育的道路。
這個過程,對於那些所謂後進生的轉變與發展更加重要。

方法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作用,其方法與途徑很多,它貫穿于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知、情、意、行的全過程,歸結起來可以在發揮自我認識、自我實踐、自我評價三個系列教育作用上狠下功夫。

自我認識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我認識是自我教育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解,明白自我的特點,如長處、短處、優點、缺點、成績和不足等,才有可能進行自我教育。
1.自我思考。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應按照思想道德行為準則,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進行正確、全面的自我認識、了解,發揮自我教育作用。
2.自我介紹。教師結合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恰當引導學生針對其相關相聯的主題,介紹自己的認識、看法、體會、感受和思想行為,從而發揮自我教育作用。
3.自我檢討。教師在教學中要對照道德行為規範,鼓勵學生大膽自我檢討,以達到自我認識、教育之目的。

自我實踐

實踐活動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徑。學生的品德認識、品德觀念只有通過實踐的深化、檢驗,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任何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實踐活動,自我教育活動亦不例外。
1.自我體驗活動。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講解以及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使學生對其道德觀點、道德品質、道德行為有了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自我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評論,以期通過自我體驗活動,達到對這種觀點、品質、行為深化、鞏固之目的。
2.自我訓練活動。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結合教材,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義務勞動、生產、服務勞動等實踐活動,進行自我訓練,從而產生自我教育作用。
3.自我節律活動。教師結合教材、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等內容要求,指導學生自訂自我節律約束的規章制度,自我規範執行,以此進行自我教育。

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作用的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教師要恰當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一自我教育活動,發揮自我教育作用。
1.組織自我評述活動。教師結合教學,組織學生對某一觀點或某一品德行為進行自我評述,從中進行自我教育。
2.組織自我評判活動。在教學中,對照有關內容,組織並要求學生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對自己的品德行為進行自我評判。
3.組織自我鑒定活動。組織學生自我評述、自我評判,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鑒定,明白自己思想品德行為中存在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今後努力的方面。
總之,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如何發揮、發揮得如何,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只要我們對學生引導得法、得當,必將產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不僅如此,還將對學生的終身自我教育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