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9條詞條名為東山村的結果 展開

東山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行村鎮下轄村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2.9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蔬菜、蘋果、桑等。 2002年,全村796戶,1910人,有程、趙、王、李、張、辛、曲、許、於、隋、孫等11姓,均為漢族。其中程姓人口較多,佔總人口的93.9%。

概況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程姓先祖程彥忠、程彥平、程彥方、程彥高兄弟四人,自河南洛邑攜眷避亂遷居此地。因村西有條河叫玉清河,故命村名玉清庄。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庠生程光輝在程姓祠堂門上寫了一副對聯:祠臨溪水家聲遠,門對東山世澤長。由此改名東山村。
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建村於鵬化庄東的山坡上而得名。東山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5′、北緯36°42′。東與北馬家村相連,西隔青石公路與鵬化庄為鄰,北與趙疃交界,南與英武店村接壤。原屬趙疃鄉,2000年撤趙疃鄉后,劃歸行村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0年,辦起私立小學堂。1939年,成立東山小學。1965年,村籌資金6萬元,建起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12個班的七年制學校,有教職工16人,學生400餘人。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38人。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2002年,有4人獲得農藝師職稱,6人獲技術員職稱。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有6戶外出討飯。
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人均糧食368公斤,全村收入20萬元。1978年,人均糧食478公斤,全村收入53萬元,收益分配24.8萬元,人均115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車輛426輛,摩托車136輛,電話418部,電視機638台,電冰箱91台,洗衣機16台,安裝了有線電視。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
1968年,村投資建校舍4排24間。1975年建大隊會議室15間。1978年建糧庫12間。1983年投資10萬元,建招待所24間;投資280萬元建粉絲廠樓房,廠房佔地7公頃;建100噸冷庫1座。1985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集體福利1971年,建起了村合作醫療站,醫務人員3人,村民平常用藥報銷40%,為本村及鄰村群眾治病。
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購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3年,村投資1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7年,村投資32萬元建封閉式自來水設施,村民家家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一次性安裝上程式控制電話418部,成了電話普及村。1998年,村幼兒園被評為煙台市一類幼兒園。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3年初,程京國在本村由李桂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3月成立黨支部,程京國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
自1933年建立黨支部到2002年,曾任黨支部書記有程漢民、呂公忱、趙倫、程元聰、程元建、程光柏、程仙義、程忠義、程紹令、程紹芝、程元岱、程顯傑、程浦臻、程紹俊、程浦波、程謨金。
2000年7月起,程浦臻復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90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自1942年設立村公所后,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程元春、程仙義、程元勤、程紹明、程紹進、程紹群、程顯傑、程紹純、程顯帥、趙守德、程元訓、程元卿、程浦波、程紹悅、程謨亭、程浦臻。1999年5月,程浦臻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