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巂郡

越巂郡

越巂郡(巂,讀音為suǐ,一說讀音為xī),又作越嶲郡、越雋郡,古代中國的郡級行政區劃之一,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開邛都國而置,治所在邛都縣(今四川西昌東南),轄境相當今天雲南麗江及綏江兩縣間金沙江以東,以西的祥雲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區。

徠西漢後期隸屬於益州刺史部。王莽時改越巂為集巂。梁置巂州。隋唐時兩度恢復越巂郡舊稱。唐末其地入南詔。

郡名起源


巂原為西南夷的一個部落。“(卭都)其外西自桐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編髮,隨畜移徙,亡常處,亡君長,地方可數千里”。漢書地理志越巂郡條下應劭注云:“故邛都國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以鞏都國地置,“言其越‘巂水’以置郡,故名”(《後漢書·西南夷傳·注》)。

讀音


巂字在此處的讀音,有“髓”與“西”兩說。漢書顏師古注云:“巂音先蕊反”、“巂音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訂的簡化字總表則將越嶲縣簡化為越西縣,認為越嶲縣之嶲字(嶲即巂的異體字)讀若“西”。但中國大陸1979年版辭海中的“越巂”一條仍採用“髓”(suǐ)的讀音。

沿革


漢代

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越巂郡領十五縣(道):邛都縣、遂久縣、靈關道、台登縣、定莋縣(都尉治所)、會無縣、莋秦縣、大莋縣、姑復縣、三絳縣、蘇示縣、闌縣、卑水縣、灊街縣、青蛉縣。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內有61208戶,408405人。其轄地大致相當於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樂山市和雅安市的西南部,攀枝花市,雲南省麗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東漢前期省灊街縣,漢末復置。一說東漢末年省並大莋縣、靈關道。

魏晉南北朝

蜀漢時割越巂郡南、益州郡西、永昌郡東部數縣析置雲南郡。晉、宋因之。梁末,西魏取梁之益州、寧州。北周置嚴州。

隋唐

隋開皇六年(586年)改嚴州為西寧州,十八年改為巂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巂州為越巂郡,領六縣,郡治在越巂縣。大業五年,有7448戶。
隋大徠業年間越巂郡領縣
縣名與之對應的北周郡縣
越巂縣越巂郡
邛都縣屬越巂郡
蘇袛縣亮善郡
可泉縣宣化郡
台登縣白沙郡
邛部縣邛部郡邛部縣、平樂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越巂郡為巂州,領越巂、邛部、可泉、蘇祁、台登。次年置昆明縣。貞觀二年,割雅州之陽山、漢源二縣來屬。貞觀八年,置和集縣。天寶元年,改巂州為越巂郡,乾元元年復為巂州。唐末其地入南詔,為會川都督府。
唐天寶末年越巂郡領縣
縣名與之對應的漢代舊縣
越巂縣邛都縣
邛部縣闌縣
台登縣台登縣
蘇祁縣蘇夷縣
西瀘縣邛都縣
昆明縣定莋縣
會川縣

唐以後

宋時其地屬大理,置建昌府。元其地屬建昌、麗江、德昌、會川、姚安等路,隸屬於雲南行省。明置四川行都司、永寧府、麗江府。清代其地分屬四川省寧遠府、雲南省永北直隸廳、麗江府。
明代於今越西縣置越巂衛,清代置越巂廳。民國置越巂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越巂縣為越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