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陳衚衕

豆腐陳衚衕

豆腐池衚衕位於東城區西北部,東起寶鈔衚衕,西至舊鼓樓大街。明時稱豆腐陳衚衕,疑是陳姓做豆腐著居此。

歷史沿革


豆腐陳衚衕
豆腐陳衚衕
清乾隆十五(1750)京城全圖,陳訛傳為池。1965年整頓地名,將西段娘娘廟衚衕併入。“文革”中一度改為朝紅衚衕。後撤銷。豆腐池衚衕西有宏恩觀,明間,清光緒年間重修,為清太監的退養之地。現尚有部分遺存。東段十五號為楊昌濟(毛澤東嶽父)故宅,民國七年毛澤東來京曾居住於此。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豆腐池衚衕,西起舊鼓樓大街,東至寶鈔衚衕,全程步行約5分鐘,現有住戶512家。明朝時稱“豆腐陳衚衕。

衚衕文化


相關傳說

鐘樓的北邊,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衚衕,叫豆腐池衚衕。據說早年間,有一個姓陳的豆腐商人,豆腐做得好,生意興隆。於是,大夥兒口口相傳,就把他做豆腐的衚衕叫做豆腐陳衚衕。叫著叫著就叫白了,“豆腐陳”就成了“豆腐池”。到清朝乾隆年間,豆腐池衚衕已經上了官方的地圖。
早年間,有一個姓陳的豆腐商人,豆腐做得好,生意興隆。於是,大夥兒口口相傳,就把他做豆腐的衚衕叫做豆腐陳衚衕。叫著叫著,“豆腐陳”就成了“豆腐池”。1918年8月19日,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就住在豆腐池衚衕9號(現15號)楊昌濟老師的家裡,和老師的女兒楊開慧產生了熾熱的愛情。
北京有個美麗的什剎海。在什剎海的東北邊,有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鐘鼓樓。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在元、明、清時代,是都城的報時中心,“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晨鼓暮鍾,歲月悠悠。

歷史故事

豆腐池衚衕的歷史一直很平淡。但是,到了20世紀初葉,豆腐池衚衕9號(現15號)迎來了一位大學問家——楊昌濟。豆腐池衚衕的歷史寫上了動人的一筆。
1918年6月,正是北京的夏季,豆腐池衚衕被濃密的槐樹遮掩著,顯得斑駁涼爽。只見一個學者模樣的中年人,帶著太太和一雙兒女,在豆腐池衚衕9號院門前停下來。這位中年學者,就是楊昌濟。
在當年,楊昌濟可是學界名人。他是湖南長沙縣人,因為楊家世居板倉,人稱“板倉楊”。板倉楊家,可謂書香門第、詩書世家。
秉承家風,楊昌濟7歲進書館學習。1889年,他參加長沙縣試,一舉中了“秀才”,邁出了求取功名的第一步。戊戌變法失敗后,他看破了科舉功名的虛偽和無用,從此無心功名。1903年,他告別故土,赴日本求學。為了表示自己身在東瀛、心懷中華,行前改名“懷中”。後來,楊昌濟又進入蘇格蘭的勒伯丁大學哲學系,學習哲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勒伯丁大學期間,他結識一位名叫章士釗的中國留學生。而章士釗就是楊昌濟來京任教的牽線人。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楊昌濟既有東洋求學的經歷,又有西洋深造的背景,學成回國后,各方面的邀請紛至沓來。可是,他覺得中國教育落後、人才匱乏,就選擇了教師職業,先後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第一師範任教。
1917年章士釗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后,想到了好友楊昌濟,便向校長蔡元培推薦了楊昌濟。主張兼容並蓄辦學方針的蔡元培,聽了章士釗的介紹,就以校長名義,給楊昌濟寄去北京大學哲學(倫理學)教授的聘書。
就這樣,嶽麓山下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和妻子向振熙、兒子楊開智、女兒楊開慧,走進了文化底蘊深厚的北京衚衕。
豆腐池衚衕9號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兩進院子,院子全長30餘米,寬12米。里院北房住家屬;外院北房的東邊,楊先生自己住,西邊是女兒楊開慧的住房;南倒座兩明一暗,西側2間為會客室,東側的一間用來招待客人。大門開在東南角,楊昌濟在院門上掛起了“板倉楊寓”的銅牌。
楊昌濟到北京大學后,覺得蔡元培、吳玉章等人組織的留法勤工儉學活動很好。他想起了遠在湖南的得意弟子毛澤東、蔡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