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村

乜村

乜村東西兩條街,下分4個小街,主要街道東西長1000米南北300米,全村432戶分別由張、王、周、劉、袁、徐、朱、李等姓氏組成。

目錄

正文


民國時屬濮陽縣,1958年公社年代時期屬王助公社,1982年屬市區王助鄉,2001年屬高新區。全村人(至今)1920人總面積2294畝。是遠近聞名的花卉、蔬菜種植專業村。今年來,該村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立足科學規劃,狠抓工作落實,不斷加大現代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建成了鮮切花種植基地和高檔蔬菜種植基地,逐漸使全村群眾走上了富裕之路。先後被授予省“五好”基層黨支部、市“五好”村黨支部、全市“十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在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為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乜村在工作實踐中,實現了村黨組織功能的拓展,把工作重點放在服務群眾發展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上來,確立了發展鮮切花特色種植為主導產業,建成了河南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帶動了新農村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突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鮮切花生產基地始建於2002年,依託世錦公司訂單農業起步,基地規模迅速發展壯大。訂單合同到期后,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班子積極組織花農外出參觀考察,引進新品種,拓寬銷售渠道,進軍外地市場,完成了由訂單向市場的成功轉型。目前,乜村鮮切花已從最初6棚發展到了現在的668棚,種植面積達1600餘畝,帶動周邊10餘個村發展鮮切花種植,品種由單一的非洲菊發展百合、康乃馨、玫瑰等10多個品種,年產各類鮮切花超億支,暢銷於鄭州、北京等省內外市場,尤其是非洲菊的產量占鄭州花卉市場非洲菊的70%以上,年產值近1500萬元,全村因此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成為全省主要鮮切花生產基地。隨著鮮切花種植效益的逐步提高和鮮切花種植專業戶的逐年增多,相繼成了花卉協會、聯農花卉專業合作社、利豐花卉專業合作社等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推動了鮮切花產業的蓬勃發展,花卉生產已成為該村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大力實施村莊規劃建設。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新村建設步伐,目前,乜村完成了高標準的整體規劃設計,整體實施方案已經確定,街道測量、坐標確定、房屋設計等階段性工作已經完成。同時,投資60萬元打通了科技大道-濮水路的村內主街道2.5公里,完成了學校操場硬化,籌建了圖書室。並按照“村邊森林化、街道林蔭化、庭院林果化”的規劃要求,實施了“村莊綠化”工程,對沿街建築物、牆體進行了刷白,籌資15萬元栽植大葉女貞、百日紅木棉、石榴、欒樹、松樹等樹木2300餘棵,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