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正街
北關正街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門立交橋至北稍門聯志路之間南北走向的幹道,全長850米。因其位於西安明城牆北門之外,舊時城外四方築有四關,稱外廓(城),同樣也有城牆城門,門稱廓(便)門,牆稱廓(寨)牆。所以稱之北關。西京四關,以東關為大,南關西關和北關次之。
目錄
北關憶舊,安穩久遠北關人
安穩久遠,西安城老北門叫安遠門,民國年間,出城門過弔橋北去便是北關正街,街道不算長,南北約有二里地。街路上,當年車馬稀。從街道往北去,出北郭(梢)門便是荒郊野外,坡溝土壕隨處可見。街東與街西,也全是農田。往東北是土路可通草灘鎮。過(渭)河就是涇陽、三原、高陵。北關正街在民國年間,遠比不上東、南二關,生意鋪面少,住家農戶多。有貨棧商鋪十來家。街東糧店有趙家的天泰昌、李家集盛成,有面庄和米坊,常年供貨不脫銷。趙相賣肉,把豬肉掛在肉架上,用刀從上往下割著賣。中藥鋪,薛家是“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同義堂也在附近。張家的雜貨鋪就在自強路西口的東北角,張家的食品雜貨樣樣全。還有河南人老牛家賣麩子,斗進升出。車馬大店、車鋪多,歇客運貨和出售車具配件。尤以朱家車店招接的回頭客販多。南頭弔橋坡下姜家老店名氣大、場院大且不說,貨販歇住姜家店貪圖的是次日進城趕頭一撥,貨賣早,喜氣洋洋往回趕,渭河不夜渡。街西,集盛永是雜糧店。老西安人“食經”是一饃、二面、三拌湯。拌湯是苞谷面糝子糊糊湯。小米米湯中要放豆,雲豆、小豆、扁豆樣樣都有。棉花店有肖家和杜家是老店,涇陽、三原引種的美國“洋花”陸地棉、斯字棉,成捆成捆的棉包白生生、花絨長。貨到省城銷得好、賣得快,還走了外地。薛家花店、翟家花店,不搞單打一。薛家店,兼營茶葉,有青茶和湖茶;翟家店,開有茶鋪,客販歇腳喝茶時,牙家撮合,也就把生意上的事定了。大小炭場好幾家,豫興煤廠是大字型大小。從北同官(銅川)販運來的燒鍋炭,船載過河,車拉進關入炭場,掌柜的往外躉批著賣。還有王家的鐵匠鋪,紅爐上的活兒不斷,生產小農具兼帶車具丁丁當當的大鎚小錘掄打得歡。老北關街道上,車馬店、車行、車鋪多,往來的車戶多,光有歇處還不算周到周全,賣吃喝的飯鋪和攤子要配跟上。要談論起來賈世忠的羊血泡饃,準保能跟南院門牛市巷口上的“王記粉湯羊血”老店有一拼。老賈家不僅調料放得好,饃碗端上,味香湯鮮麻辣味兒隨熱氣散,而且,羊血切絲兒,刀下功夫深,一律切成一扌乍長的“洋火”(火柴)棍棍,粗細均勻得很。王煥章的館子賣煮饃,炒肉煮饃。有紅(瘦)肉、有白(肥)肉、有三鮮(肉、湯、味鮮)煮饃隨客點要。不吃大(豬)肉有羊肉,張三家的牛羊肉泡饃在北關是頭一份。張家門首有趙正娃支案立爐灶打饃配合著賣。半生不(發)起的硬面鍋盔入鍋經受得起煮,不散不糊入口有嚼勁兒。王冬良家的蕎面飠合飠各,冬賣熱來夏賣涼。王家的飠合飠各排名雖在西安城西教場門孟家與三原縣北街鐘樓橋上李家、臨潼縣斜口鎮岳家之後,但在北關地面上也是飲食行中一絕。
從社會調查得知: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隴海鐵路鋪軌並建筑西京市火車站徵佔農田和村莊,市府當局便把北關外(東)菜園子、石家巷、史家巷、劉家巷、火神廟門等村巷拆除,把村民集中搬遷到北梢門外龍首原南坡下的原長安縣農業試場舊址一帶,遂定名為聯志村。李老人憶敘,當時佔地,佔一補一,地畝數照賠。拆除民房還補償給現洋(銀元)。老人說,民國年間的北關正街,根本扯談不上繁華,也更非熱鬧去處,只能算做是渭北的糧棉油炭運到省城待售的集貿大市場罷了。那時,除去正街道外,全是耕地和零散的村宅農舍,尤其是抗戰以來,火車道以北廣大地區幾乎全成了逃難來西安的河南人的聚居地。北關老者扯談起當年的村巷和街路來,有“一、二、三、四道溝,一道馬路(今自強東路)、二道馬路(又稱復興路。今生產路)、三道馬路(今二馬路)、二府庄、天、地、元、丁、特字鐵路工房,有大廟門、王家巷、孔家園、史家巷、石家巷,郭家圪台、油庫街、紙坊村、紗廠街、豆芽坑、胡基院……舉凡一村、一街、一路、一巷,都有典故來源,人文蘊含深厚。往昔由已被拆除的老村攤款修建的大廟(舊址在今市92中學)一年四季香火旺。春旱、大旱“發馬角(神漢祈雨)”,人們到廟求佛拜神。一旦逢巧天雨下,眾民到廟拜謝,放鞭炮、敲鑼鼓,非常的熱鬧猶如過大年。一時間,城北有“莊稼漢要得樂,取水發馬角”盛傳。油庫街在北梢門外,因舊年國民黨部隊在此處存放汽油建有庫房(窯洞)得名。還有,自強(東)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自郭家圪台村向西至黃金廟村開通大道與北關正街相接命名一馬路,又稱火車道北頭道馬路。全民抗戰那年(1937年)改名自強路。解放后,北關正街向西新辟大路一條與自強路連接,故又有自強東、西路之命名。說到巷,多以姓氏冠名,從中可以窺測到早年間民居望族大戶的遺影。
北關的教育與工業
老西安北關同其他城關一樣,宗教活動場所多。不過,都已廢棄了。在早佛道有極樂庵、關帝廟、無量(佛)廟,有娘娘婆廟(舊址在自強東路商場),還有民眾口稱大廟的九天聖母廟。黃金廟,修自強路時拆除。火神廟(舊址在今聯志村東)主祭祝融,此廟是由陝西省商會出資建立,旨在“護佑”商戶免除火災之害的“公益”之舉。北關正街路東南頭的基督教堂已不存。清真大寺尚在。
民國年間,北關的中小學教育很不發達,中學僅有私立育德中學(今市38中學),它是由河北省保定市育德中學的在陝校友和冀籍工商業頭面人物牽手集資創辦的,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開學。育德中學以抗戰建國、培育優秀學子為辦學宗旨,校長李滌先老先生是教育界名人,辦學有方。育德的校風好、紀律嚴,一向為外界所知,期末考試,考生在開考前起立高唱:“不敷衍、不做弊、大家齊努力。努力向前行,前途就光明。”時至而今想起這種情景、情緒,很讓人感動感慨。育德當年還有這麼兩項規定:一是由育中董事長馬法五供職的國民黨40軍的官兵子女可以免繳學費;二是凡冀籍學生學期(年)考試成績進入全班前三名者可享受獎學金,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貧困生家庭解憂,受到社會各界稱讚。北關的小學教育也落後於城內和其他城關,所知也僅有以丁超老先生任校長的西京市第八區第一中心國民學校(今聯志村小學)、童祥麟老先生任校長的知行小學(舊址在張家巷)、田保樹老先生任校長的光豫小學(舊址在自強路)、石兆麟老先生任校長的惠工小學(舊址在北郭上村)這麼幾所。
北關的工業,首先是棉紡織業,那可是充當陝西乃至西北龍頭老大的角色。建立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的大華紡織廠(今陝棉11廠)是由當時的石家莊大興紡織廠、武昌裕華紡織公司和主要股東們三方投資建立的,取名“大興”和“裕華”各一個字為大華廠。大華廠,技術精、機器新,生產的“雁塔”牌細布行銷全國,佔領西北布業市場。大華廠由湖北工業巨子石鳳翔任廠長。石廠長跟蔣介石是兒女親家,蔣緯國是他女婿,抗戰興起,大華廠為支援前方多生產,多多紡織軍用布,因而引致了日機輪番轟炸,損失慘重。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1日、民國三十年(1941年)5月6日、12月2日,日機狂轟濫炸,紗廠幾乎全部焚毀,死傷人員四十餘人,損失以法幣計一千餘萬元。現居北關紗廠街的張官老人回憶舊事說,日機轟炸大華廠及城北時,警報響起,當班工人來不及關機像潮水一般擁擠呼叫著從北大門湧出逃生,往野地里跑散卧倒。當年,她家住青門村,村外的土壕內,也是村民們挖洞躲避空襲的庇護所。北關除去大華廠外,還有長安紡織廠,還有范蘿卿開設的同義廠、孟景華開設的茂豐廠、王子安開設的子安廠,都是小手工業紡織小作坊。其次是機制麵粉加工業。西安有四大著名麵粉廠,華峰廠和福豫廠在北關。成豐廠在玉祥門外,和合廠在市內玄風橋金家巷。華峰廠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投產,日產麵粉3600袋(每袋44斤)上市;福豫廠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投產,日產麵粉2000袋(同上)上市,兩廠對當時的西京軍民用糧起到保障作用。又其次是火柴製造業,有孫良俊開辦的西華廠、寇世芳開辦的長安廠、郭維麒開辦的雍昌廠、李干傑開辦的中興廠、趙某人開辦的中原廠、釋某人開辦的建業廠,分別生產“三友”“白宮”“飛鷹”“明星”“喜鵲”“佛光”牌黃硬桿火柴。除去西華與長安兩廠產量稍大(30箱外),其他廠都小。“佛光”牌火柴,是和尚辦廠生產的。
北關豫人半邊天
我在聯志村採訪老戶時,發現本村人講話,一口純正的老西安方言。其他與之毗鄰的幸福村、真理村、二馬路的居民住戶,大多又操持的是地道的或變了味的河南話,單聽這中原聲韻口音,真以為是徜徉漫步在河南省的縣城和街鎮上。由此推斷,可以說當年火車道以北的北關地區是河南人的多半個天下不為過分,這又因為河南話是道北一帶通行的流行話語。
早年,在道北“男跑車,女紡織”。河南人是西安城鐵路、紡織兩大行業中的主力骨幹,他們立身於繁重、高危、臟累的超強度勞動崗位,身影遍及城關與四鄉,頑強不屈地艱辛勞作。對開發與建設道北、新城區與西安市做出了貢獻,功不可沒。
北關的河南人,大多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逃難來陝的。長年的黃河水患與旱蟲二災,加之戰亂與日軍侵略,害苦了河南人。他們為求生活大逃難,全系自發無序的非官方組織的大規模遷徙,極為悲壯哀涼,世所罕見。我在生產村、二馬路、向榮巷採訪豫籍老人唐玉枝、康明山、田玉華時,三人憶敘當年逃難事,苦水漣漣剎不住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