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穀米

稻穀水熱處理后碾壓生產的米製品

蒸穀米蒸穀米(parboiled rice)國際市場俗稱“半熟米”,是以稻穀為原料,經清理、浸泡、蒸煮、乾燥等水熱處理后,再按常規稻穀碾米加工方法生產的大米製品,具有營養價值高、出飯率高、出油率高、儲存期長、蒸煮時間短等特點。

蒸穀米產生這種顏色的原因主要有2個,一是蒸穀米經過高溫、高壓的水熱處理,使大米內部澱粉排列結構變化,引起外觀顏色改變;二是稻米糠層中營養素經過高溫、高壓的水熱處理滲入到大米,也引起顏色變深。

蒸穀米在中國還不廣為人知,但在歐美、中東等地區非常暢銷,在國外以健康米、綠色食品著稱,國際市場蒸穀米賣價通常比同規格的白米高出l0%~5%,效益顯著。

簡介


蒸穀米又稱半熟米,是以我國秈稻為原料,經清理、浸泡、蒸煮、乾燥等水熱處理,再按常規方法脫殼、碾米而成的純天然、營養型大米。一般採用無公害、綠色、有機稻穀,確保農殘、重金屬等不利成分不浸入其中。蒸穀米在中國還不廣為人知,但在歐美、中東等地區非常暢銷,在國外以健康米、綠色食品著稱,國際市場蒸穀米賣價通常比同規格的白米高出l0%~5%,效益顯著。由於加工成本高、米色較深、米飯粘性較差和口味習慣等原因,始終未被國內消費者普遍接受。
蒸穀米
蒸穀米
蒸穀米在中國還不廣為人知,但在歐美、中東等區非常暢銷,在國外以健康米、綠色米著稱。其消費量逐年增加。
關於中國蒸穀米的起源,目前引用最多的說法,是指起源於公元前400多年的春秋時期吳越時代,該說法在太湖地區流傳甚廣。據《杭州市市制》“民俗風情”篇記:吳越相爭時,吳國要越國進獻良種,越國大臣文種獻計,將種子蒸熟后再送給吳國。結果吳國人種了,都長不出苗,造成大荒年,民心大亂,越國乘機滅吳。越國臣民大喜,將餘下的蒸谷碾米造飯以表慶祝,於是沿襲下蒸穀米的食用習俗。據《中國農業科技史》記載,中國蒸穀米加工技術最早出現在宋代。公元1101年四川採用“先蒸而後炒”的稻米加工方法,是中國蒸穀米加工技術的萌芽。而歷史上江浙、福建、江西等地都曾有蒸穀米加工。

特點


蒸穀米米粒伸脹,韌密均勻,色黃如蜜,晶瑩潤澤,耐嚼適口,芳香甘甜,極富營養和滋味。
從營養、膳食和儲存角度比較,蒸穀米較普通大米具有更多優點:
1、營養價值高。稻穀經水熱處理后,皮層內的維生素、無機鹽類等水溶性營養物質擴散到胚乳內部,增加了蒸穀米的營養價值。
2、出飯率高。在米飯干爛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出飯率比同等質量的白米高出37-76%。
3、蒸煮時間短,易熟,可節約燃料。
4、耐儲存。稻穀蒸煮后,大部分微生物被殺死,減少了蟲害侵蝕;米酶失活,喪失了發芽能力,延長了儲藏期。蒸穀米這一特性極其適於特殊環境和條件下的糧食運輸、儲存。

顏色


蒸穀米由於經過浸泡、蒸煮、烘乾等水熱處理,外觀與普通米大不一樣,呈現淺黃色,顏色類似於蜂蜜、琥珀的顏色。
蒸穀米產生這種顏色的原因主要有2個,一是蒸穀米經過高溫、高壓的水熱處理,使大米內部澱粉排列結構變化,引起外觀顏色改變;二是稻米糠層中營養素經過高溫、高壓的水熱處理滲入到大米,也引起顏色變深。或許,這就是國際上部分國家和地區稱蒸穀米為金色的營養米原因。

生產情況


蒸穀米又稱半煮米,其基本加工工序與加工一般大米相同,只是在礱谷前增加對凈谷浸泡、蒸煮、乾燥等水熱處理工序。通過水熱處理的稻穀,米粒強度增大,工藝品質提高,碎米率減少;同時在水熱處理過程中,稻穀皮層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同米粒內部滲透,使胚乳內的營養成分增加,提高了稻米的營養價值;此外,蒸穀米還有耐貯、米粒脹性好,出飯率高,米飯易消化等優點。因此全世界每年有1/5的稻穀加工成蒸穀米,印度、泰國、索馬利亞等國家都是蒸穀米的主要生產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家也有生產,主要是為了提高稻米的營養價值和加工品質。我國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農家生產食用蒸穀米也有很長的歷史,60年代曾在江蘇、浙江等地建立了一定規模的蒸穀米生產廠,其產品主要出口中東阿拉伯國家,由於蒸穀米滲透了米皮的顏色,不象一般精白米具有潔白的外觀,故在國內銷售量不大。

製作


關於蒸穀米的製作技術,各個國家都不相同,現代化工廠里都有很成熟的工藝。它包括兩個階段:將已經打好的脫粒稻穀,不去外殼,先在水裡浸泡幾個小時,然後蒸十分鐘;脫水之後,再進人碾磨過程。
這種工藝有兩個優勢:第一,外殼中的營養成分會粘著或進人胚乳的澱粉中,這樣碼磨的時候蛋質和其他營養成分就不會流失得太多;第二,半熟稻穀變得易碎,所以碾磨起來更容易,節省了成本,也降低了損耗。這種蒸穀米在買來的時候呈淡黃色,在烹飪過程中,淡黃色就會消失。因為米質很硬,所以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