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松林鎮的結果 展開

松林鎮

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轄鎮

松林鎮隸屬於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位於臨清市東北部15公里處,北與德州市的夏津縣接壤,省道315線、臨高高速公路、德上高速公路均從境內穿過,西距臨高高速公路路口2公里,東距德商高速公路路口3公里,鎮域2小時經濟圈覆蓋德州、濟南、石家莊、邢台等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捷,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鎮區版圖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長約5.1公里,總面積50.96平方公里,耕地4.7萬畝,轄三個管理區,2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2317人(2017年)

歷史沿革


明代初期建該村,當時此地有一片松樹林,燕王掃北后,有杜張兩姓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在松樹林附近建村,命村名為松樹林,簡稱“松林”。後為山東省臨清市松林鎮政府駐地,現分為松南、松北兩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松林鎮位於臨清市東北部,鎮政府距臨清市城區約15公里,南臨老趙莊鎮,東靠金郝庄鄉,西鄰先鋒街道辦事處,東北角與夏津縣宋樓鎮相鄰,北面與夏津縣白馬湖鎮接壤。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鎮域總面積51.12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松林鎮下轄村(社區)
松北村松南村張庄村中梁庄村馬張村
張四道村亢廟村前尚村東尚村西尚村
東丁村西丁村后丁村劉斗村海軍張村
王常劉村姚庄村姚樓村大郝庄村段郝庄村
東石槽村倉上村麻佛寺村王大人村由集村
田莊村

人口民族


松林鎮總人口約33500人。
松林鎮
松林鎮

經濟


較為明顯的政策優勢、區位優勢、信息資源優勢,為該鎮農村經濟及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農業是基礎產業,松林鎮始終把農業放在全鎮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糧棉生產持續穩定增長,棉花是松林鎮的資源優勢,是當前農民的主要輸入來源。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調整,面向市場搞種植,做活了市場農業的大文章。經濟作物面積進一步擴大,農業種植效益明顯提高。
松林鎮全面貫徹黨中央“小城鎮、大戰略”方針,立足現狀,以市場經濟為嚮導,發展民營經濟,從事加工、鑄造的勞力達到1萬多人。松林鎮工業園區已建成,佔地9公頃並由數條市場和商業街。松林鎮上有木材交易市場;松林牲畜飼料廠;林城棉業紡織公司;近些年招商引資企業的信利達玩具製造公司等;及商業街和自己貿易集市。
松林鎮松柏木材交易市場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起初由數家個體販賣木材的經營戶做起,因為修房建舍的老百姓對松柏木材的需求量逐漸增多大,后通過鄉村政府扶持並統一整頓管理,松林木材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形成了大規模,在當時方圓千百餘里的冀魯豫是最大的松柏木材零售交易市場。
工業園松林工業園位於松林鎮東南方向。周邊社區:姚庄村,姚樓村,倉上村,大郝庄村。

文化


田莊吹腔

田莊吹腔是流傳於臨清松林田莊一帶的古老戲劇曲種,至今已有近300百年的歷史,據考是由秦腔、徽戲、明清時曲吸收當地民歌而形成。田莊吹腔始於乾隆26年前後(1761年)由河北南宮侯姓者傳入,乾隆30年(1765年)南巡迴鑾駐蹕臨清州,觀看此劇,龍顏大悅,並賜名為“吹腔”流傳至今。
“田莊吹腔”從俗曲小令到化妝演唱再到舞台表演,經過長期實踐,吸收其他劇種的表演特長,最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演程式,展現出粗獷豪放的音樂風格。如武將亮相,必須先進行踢腿、飛腳、翻身等一系列動作,以雙腳齊跳錶示發怒。我國戲曲特有的“虛擬化”、“寫意化”的表演在“吹腔”表演中也得到了體現,如《龍舟會》表演,在空無一物的舞台上屈膝虛坐,紋絲不動,以及整個演出只有小姐、丫環和書生三人,通過細膩的表演和身段動作的配合,卻表現出三人在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的情景。
“吹腔”程式化表演較為固定,如旦行講究“青衣走,大甩手,小旦走,起風擺柳”。“推圈”要邊推邊走:“花臉過頂,紅臉與眼齊,小生與嘴齊,旦角齊胸,小丑單指”,也有“小丑似小生,小生似小旦”的說法。除此還有翹腿、劈叉、打飛腳等功夫。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田莊吹腔多次參加省地匯演並獲獎,呈現了又一個繁盛期。1953年,主演趙連仲在山東青年藝術匯演中獲得獎章一枚。同年,藝人趙金鑄等進京演出受程硯秋夫婦接待,聽唱了多段吹腔曲牌后高興的答應了支持他們成立專業劇團的要求,命名山東清評劇,並給演員鑄發了銅質獎章,為他們演唱的傳統曲目《掛龍燈》進行錄音,組織討論,不少專家學者給與很高的評價以表鼓勵與支持,臨別贈送六莽六靠八套官衣和頭飾。
田莊吹腔曲牌古樸典雅,吸收了秦腔、弋陽腔、漢調、徽調等特點,形成了多種吹腔的吹腔戲,所用曲牌有山坡羊、朝陽歌、鎖南枝等百餘種。傳統劇目數量甚多,分大中小三類,共70餘個,內容涉及到春秋戰國、三國兩晉、隋唐五代、唐宋明清多個朝代,代表作有:《王玉榮思夫》、《貂蟬思夫》、《王小趕腳》、《補缸》、《十字坡》等。1964年以後,臨清劇團利用吹腔曲牌排演了不少現代戲,如《奪印》、《紅燈記》、《朝陽溝》等。
田莊吹腔是我國古老唱腔的代表,對研究我國戲曲聲腔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該團體人員至今保留相當一部分手抄本劇目(有些已存入中國戲曲研究院),對研究中國傳統劇目和戲劇的發展有重要價值。

交通


松林鎮
松林鎮
松林鎮隊內外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15線從鎮駐地北部穿過,臨高路從鎮南域平行通過,並有鎮域中西部的斗松路與315省道相連。

代表人物


蕭健九(1912-1945)山東清平人。民國大學畢業。挺進軍第2、第3縱隊少將司令。三月一日於臨清境內擊敵。激戰時中彈殉國。年三十三。
肖(家譜上為“蕭”,現其後代寫作“肖”)健九:愛國將領,山東省臨清市松林鎮松南村人。原是境內國民黨的一個區長。民國26年(1937)隨馮壽彭去滑縣,任冀南戰區獨立第二軍某旅副旅長。民國29年(1940)五月,馮壽彭投降日軍,肖健九痛恨叛國行為,於是獨自帶領8名部下、機槍1挺、軍馬9匹脫離馮壽彭部,與鄭衍劭、劉雲廷一起編為第四專員公署保安特務營,共計100餘人。至民國32年(1943)發展到1500多人,率部駐紮於清平(今臨清)、陽谷一代,多次伏擊日本軍隊,與共產黨部並無糾紛。后被山東省長牟仲行收編為山東省保安第二十一旅,肖健九任旅長。下編4個團。民國33年(1944)春,改為山東省挺進軍第二十三縱隊,下設3個支隊及3個特務團2799人。其兄仗肖的權勢,在周圍胡作非為,肖健九不滿其做法,欲嚴令法度,令手下槍斃其兄示眾。將星隕落:1945年2月末,肖健九率部和日軍在大辛庄交戰,敵眾我乏,因松林方面援軍遲遲未到,孤軍奮戰,退守至一所小廟,激戰中,部下勸肖健九先撤,肖執意未從,堅持戰鬥,后全軍覆滅,戰鬥中肖健九陣亡殉國。
後記:建國后,因其黨籍為國民黨,受到不白追究,挖其墳墓,所幸墓碑被肖的兒子偷偷取走,埋起來。現今墳墓仍立於松林村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