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倫路文化街

上海多倫路文化街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作為虹口區“搶救文化遺產、保護故居遺址”的標誌性文化工程,成為上海都市文化旅遊一處引人注目的新景點。在四川北路徠北端與多倫路的連接處,聳立著內徑高4米、寬3.8米的牌樓,具有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的牌樓上方,上海市老領導汪道涵親筆題寫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街名,讓人迎面就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腳下,一條褐紅色的呈幾何型圖案的彈階路飽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澱,婉蜒地把人們引向塵封許久的歷史深處。

景區簡介


上海多倫路文化街
上海多倫路文化街
多倫路210號:原由廣東省中山市商人唐林生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所建、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典雅、氣勢恢宏,抗戰時被轉賣給日本人,戰後作為敵產被接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
金泉古錢幣博物館:位於多倫路210號東側,是廣東南海商人賀守華在二十年代所建,風格同多倫路210號相似,抗戰後同樣被作為敵產接收。隨著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開發建設,現為金泉古錢幣博物館。金泉古錢幣博物館由中國西安金泉錢幣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全館展品共分十大部分,集八千餘品種,上萬枚錢幣。可謂集上迄先秦、下至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的貨幣精華,並附有世界上187個國家和地區的現行流通貨幣。館藏珍品有青銅鑄幣鼻祖“保德銅貝”、“金代小額銅鈔版”,比西方用紙幣的歷史早了400餘年,明代永和年間鄭和下西洋,在對外貿易中買回的五十兩金錠;還有創中國古錢幣拍賣天價,耗資27.5萬元購回的“咸豐通寶·大清壹百”,集國號、年號、鑄局、紀值一身,被錢幣收藏界人士譽為“清錢之王。”
奇石館(館主陳瑞楓、周文秀夫婦):位於多倫路189號。陳周夫婦自1949年與石結緣,並開始了愛石、藏石生涯,在半個多世紀里,歷經艱難,痴情不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藏石上萬,共有100多個石種。其中雨花(水)石、靈壁(隕)石、江河(卵)石以及各種象形石尤為突出。
藏筷館(館主藍翔):位於多倫路191號,是古筷收藏家藍翔於1988年7月17日在上海創辦的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藏筷館。10多年來,已接待了日本、美國、泰國、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大批外賓及港、澳、台同胞,全國各地慕名參觀者人數更多,現藏筷館收藏有古今中外各式筷箸980多種,總數近1600多雙。藍翔先生井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
藏鍾館(館主劉國鼎):位於多倫路193號,由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鐘錶分會理事劉國鼎先生開辦。劉老先生自少年時代起即隨父擺弄鐘錶,與鐘錶結下了不解之緣,專門收藏南京古鐘,歷時三十餘年,目前已收藏南京鐘70餘種,形成了南京鐘收藏系列。
左聯會址:位於多倫路201弄2號。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從此標誌著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譜寫了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徠的光輝篇章。
左聯紀念館(十大文化名人展館):位於多倫路145號。建成於二十年代,外廊與柱式及磚牆的線條,突出顯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築風格。曾作為左翼中華藝術大學校址和學生宿舍。現為左聯紀念館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館。
景雲里(名人之路):位於多倫路135弄背後。建於1925年,為磚木結構石庫門房屋。二、三十年代魯迅、陳望道、茅盾葉聖陶、馮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有歷史文化名里之稱。
夕拾鍾摟:位於多倫路119號。名稱取自魯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鐘樓頂端所置機器人為上海交通大學高新技術產品。其古鐘為青銅冶鑄。整幢鐘樓欞體用花崗石砌成,既表現超越時空的動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氣質。機器人同時具有電腦語音系統功能,能說話、會唱歌。編人程序的電腦語音系統,可以準確報時,井能簡略地向您介紹本地區近代歷史演變的大事典故。
鴻德堂(蘇韻閣):位於多倫路59號。主體建築座南朝北為2樓,突出的裙樓第四層為鐘樓,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於1928年由中國教友捐獻12萬元自建。為上海市近代優秀保護建築。作為西方宗教建築而採用中式建築的風格,在國內僅此一處,極為罕見。
現底樓大廳闢為蘇州刺繡展覽館。佔地面積為500平方米,為蘇州刺繡廠在上海的主要產品展示窗口,陳列展品有各種單面綉掛屏、條幅、冊頁、畫體;雙面綉品屏風、台屏、微型景泰藍轉屏;有繡花被面、被套、床罩、枕套、靠墊、檯布、披肩、圍巾、手帕、領帶等旅遊產品、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