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商會

溫州歷史上第一個區域性的商人統一組織

溫州商會已經有100餘年的歷史。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左右),溫州商界人士為“保衛商業,開通商情”,成立了溫州歷史上第一個區域性的商人統一組織——溫州府商會。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於1955年1月成立了溫州市工商業聯合會。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經批准於1990年9月建立了溫州市總商會。商會現辦有工貿職業學校、總商會汽車駕駛培訓學校、總商會俱樂部、溫州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等服務機構,擁有16000平方米的商會大樓。

發展歷史


商會成立
溫州商會成立於1901年,訖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49年12月,溫州市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1955年1月溫州市工商聯正式成立。1990年9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市工商聯增掛"溫州市總商會"牌子;1992年3月,市委在市工商聯建立了黨組;2002年9月,市工商聯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首次選舉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擔任會長。
利用優勢發展
溫州以市場取向的改革起步較早,非公有制經濟相對比重較大。成立了服裝、眼鏡、紡織品、傢具、合成革等25個直屬行業商會,基層商會和團體會員200多個,企業會員數萬家,與全國100多家友好商會和近百家海內外異地溫州商會保持溝通和商務交流。
獨特的商會工作經驗
溫州市總商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解放思想,務實創新,在參與政治協商、改善會員結構、拓展服務領域、探索行業商會黨建途徑和做好非公經濟人士思想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溫州商會具有高度的民間性,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商會工作經驗,受到國內外有關人士的關注。

溫州經濟


溫州經濟的奇迹
深圳市溫州商會
深圳市溫州商會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境內河流密布,全部是山區。溫州在改革開放前是個窮地方,改革開 放后溫州經濟發展異常迅猛,溫州模式聞名於世。2006年溫州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其中,龍灣區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0美元。不僅如此,溫州商人、溫州街、溫州城、溫州人投資遍布世界各地,溫州的GNP遠高於GDP,溫州人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在全國處於前茅,溫州民間資本。溫州為什麼可以取得如此孜孜以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溫州經濟的奇迹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地理因素是重要原因。
先天條件
首先,溫州的地理因素決定溫州具有城鎮化和市場化的先天條件。
人口統計顯示溫州人口非常多,有常住人口900多萬,其中,有外地來溫州務工人口300多萬,人口總量超過了青海、甘肅、寧夏,接近新疆、西藏。溫州的土地面積只有1178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佔全部面積的90%,平地所佔比例不到10%,山區人類無法居住,人口不得不集中居住在山下的平原地區,這樣,900多萬人口居住不到10%的土地上。因此,溫州的人口分布集中度特別高。這種人多地少、集中居住、無法靠土地為生的特點決定溫州的城鎮化水平非常高,城鄉一體程度非常高,經濟學家劉易斯所說的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徵――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在溫州並不明顯。這種人口分布和地理特徵決定溫州具有工業革命和城鎮化的先天條件。
溫州和杭嘉湖地區不一樣,“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自古以來,浙江省最富裕的地方是杭嘉湖平原,溫州和浙南地區是山區,歷史上相對比較貧困。可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杭嘉湖地區的經濟發展並沒有溫州地區引人注目。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地理上的原因。溫州的人多地少基本是山區的地理特徵決定溫州的城鎮化水平非常高,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明顯,城鄉一體化水平自然高。杭嘉湖地區的平原和水網地區,自古以來,人們依河而居,人們可以駕著小船到達自己的家中,交通非常便利,這種地理特徵決定了杭嘉湖地區的居民是分散居住的,人們不願意到城鎮居住,城鎮化的速度非常慢、水平非常低。至2006年,嘉興市的城市居民不到50萬,湖州市的城市人口也只有50萬,而同時,溫州市僅僅是城區的人口就有110萬。杭嘉湖的這個地理特徵決定杭嘉湖地區的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所以,溫州的經濟發展速度比杭嘉湖地區快。
出商幫的地方
第二,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溫州是個出商幫的地方。
溫州的地理特徵是人口多、土地少、遠離政治中心、幾乎全部是山區、靠海洋而且內部河流眾多。這種地理特徵對於創造商人的品格並形成商幫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多地少而且遠離政治中心,使得這裡的人無法靠土地為生,無法靠政治為生,不得不出外經商;山區、靠海洋而且內部河流眾多,不但為這裡的的人從事商品經營提供了可能性,而且有利於形成厚道、穩重、低調、靈活、開拓、團結的商人品格。這個觀點可以從中國古代的徽商、晉商的產生和發展中得到證明,也可以從二戰後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中得到證明。
與徽商相似之處
中國古代的徽商是非常有名的,徽商的故鄉在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以前是安徽省州地區)和江西省婺源縣。為什麼這個地方會產生徽商?其地理特徵是其主要原因。這個地區是個山區,人多地少,本地的資源無法養活這裡的人,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甩“,說明這個地區是非常窮的,父母沒有能力把孩子培養大,長到十三四歲時就讓們們自己去外謀生。在古代沒有公路,交通幾乎全部依賴航運。在徽州有一條河流叫新安江,新安江的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錢塘江,錢塘江直接通向大海,而且和京杭大運河相聯,那些在徽州父母無力培養的孩子自然就沿江而下,進入杭州、蘇州和大運河,家鄉的山水和生活的磨難成為他們在商海搏擊的動力。一代徽商因此而生。
今天我們在觀察和分析溫州商人產生的原因時,可以看到當年徽商的背影,溫州的地理特徵和安徽南部是非常相似的,中國古代有“無徽不成商”的說法,今天有“無溫不成商”的說法,地理特徵成就一代商幫的歷史在今天的溫州重演。
和比泥基人相似之處
西方古代有個民族叫比泥基,比泥基是個天然的貿易民族,比泥基人居住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內,靠近地中海,基本上是山區,幾乎沒有平地,山上長滿了茂密的森林,比泥基人無法靠農耕為生,只有到山上伐木造船,到地中海上去航行和貿易。地理特徵決定了比泥基人的生存和生產方式,成就了比泥基人的貿易稟性,可以說是地理特徵決定了比泥基人是個天然的貿易民族。溫州的地理特徵和比泥基人的地理特徵非常相似,溫州也是靠近海洋,溫州境內幾乎也全部是山區,溫州人為了生存也只有進行貿易。
相同的特徵
日本是個島國,幾乎沒有什麼資源,日本的人口密度非常高,日本的土地難以養活自己的人口,日本靠農業是難以為生的,日本在古代就開始在海外尤其是向中國的東北進行了大量的移民。日本的農民家庭一般是多子女,一般只有老大可以繼承父母的土地,其他的孩子就是沒有土地繼承了,所以移民到中國東北的日本人一般都是老二、老三,甚至是老八、老九,他們的大哥一般在日本本地繼承父母的土地。日本戰敗后,許多流落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的日本人回到日本家鄉一般都是尋找大哥。這種情景我們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發現。這說明日本的地理和人口特徵決定了日本人的生存方式必須是擴張型的。二戰後,日本向外部侵略的可能消失,為此,日本人選擇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日本國內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降低,日本人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下降了,國內的人地矛盾有所緩解。日本的經濟發展得益於貿易立國的國策,與它相隨的是日本商人商幫的崛起。我們把溫州經濟溫州商人溫州商幫與日本經濟日本商人日本商幫比較就可以發現,溫州和日本有著相同的地理特徵,是這種地理特徵造就了溫州經濟、溫州商人和溫州商幫。
市場導向性的經濟
第三,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溫州是市場導向性的經濟。
世界經濟的歷史表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二種模式:資源依託型和市場導向型。資源依託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麼資源就生產什麼產品,這裡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市場導向型就是面向市場,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根據市場需要創造出人工優勢。我國的東北地區是典型的資源依託型經濟,而南方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是典型的市場導向型經濟。山西省在歷史上以晉商聞名世界,在解放后發展資源依託經濟,煤炭成為山西的支柱,全省的就業、財政、GDP基本依賴煤炭,經濟缺乏活力,聞名世界的晉商銷聲匿跡。在國際上,中東地區是石油經濟,儘管石油美元充足,但是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非常落後。以日本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是典型的市場導向型。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還證明市場導向型的經濟效率高於資源依託型的經濟效率。
資源依託型經濟發展為什麼效益不如市場導向型呢?我們知道比較優勢只是分工的起因。分工之後,它還會因專業化投資而加強,甚至絕對優勢也會因專業化而改變。那些有自然資源稟賦的地區按照比較優勢分工的問題在於,耗心耗時積累的這些專門知識(學名叫“人力資本”),照顧的僅僅是市場的特殊口味,一旦離開他們,便沒什麼太大的用場。這就是專業化帶來的問題,專業化投資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只在特定的市場格局中有效,離開了特定的市場格局就會大大貶值。這種形式的專業化投資,經濟學里有個專門名稱,叫做“關係特定的投資”(relation-specific investment)。而市場導向型的地區則不同。市場導向型的投資,從社會角度看,當然也是專業化,不過卻不是關係特定的,到哪兒都一樣管用。最要命的是,這投資的價值,跟有沒有資源沒多大關係。問題的關鍵在於資源依託型地區和市場導向型地區間,經過交換和專業化,結果卻變成資源依託型地區必須依賴市場導向型地區,才能從資源的投資中獲益,而市場導向型地區,卻不必同等程度地依賴於資源依託型地區,從它們分工開始,它們的地位變得如此不對稱了。
難以實現資源依託型
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溫州沒有方法搞資源依託型,因為溫州除了有100多公里的海岸,幾乎沒有什麼自然資源,這就決定溫州沒有發展資源依託型經濟的條件,卻因為它河流多、靠海洋的地理特徵使得它具有發展市場導向型經濟的條件。這樣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溫州無法發展資源依託型經濟,不得不而且可以發展市場導向型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恰好是經濟效率高的模式,因此,溫州的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高於其他地方。
塊狀分佈
第四,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了溫州經濟的“塊狀分佈”和“地瓜經濟”。
溫州是典型的經濟“塊狀分佈”發展地區,一個個相同的小商品生產企業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個規模特別巨大的小商品生產集群。柳市的家電、龍灣的製革、蒲忻的筆業、甌北的閥門、橋頭的紐扣、龍港的印刷、瑞安的汽摩配件、平陽的禮品、水頭的寵物食品、樂清的造船、靈溪的傢具等等在全國甚至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塊狀分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溫州的地理特徵角度進行解讀。
溫州幾乎都是山地,沒有大片的平地,溫州的人口只能分佈在山腳下的一塊塊的平地逐漸就變成了一個個小的城鎮;溫州地區的自然資源非常貧乏,在農業社會,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為了生存和發展,溫州人不得不到海洋上航行;溫州地處東南沿海地區,每年7-10月都有颱風襲擊,狂風、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難頻發,為了抵禦這些自然災難,溫州人的合作意識不得不強。面對海洋、面對大山、面對颱風,溫州人不得不互相幫助,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命運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在1978年後,面對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自然而然地掀起了了舉辦實業的浪潮。溫州的地理特徵及其基於這種地理特徵形成的溫州人的性格決定了溫州的經濟的“塊狀分佈”。
地瓜經濟
溫州常年有上百萬人在國內外經商,另外,溫州本地的企業近十多年來出現了大量向外遷移的現象。為什麼溫州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外遷移,為什麼那些愛家鄉的溫州人願意常年在外經商呢?有關學者把這個現象稱為“地瓜經濟”,那麼“地瓜經濟”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方面,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了溫州的環境和資源的局限性,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了溫州的環境和資源對企業發展的承受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溫州企業在本地發展的規模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溫州人不得不經常走南闖北,以獲取市場、信息和各種生產要素。這就決定和成就了溫州的“地瓜經濟”,當企業在溫州本地發展受到環境和資源約束的時候,溫州人自然會把企業外遷。但是,共同的生活和奮鬥經歷,使得溫州人的企業向外部遷稱時非常團結,他們的家鄉觀念非常強,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要形成一個正式或非正式團體,這就是為什麼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有溫州商會的原因。溫州的地理特徵決定溫州人戀家不守土的個性,這是溫州的“地瓜經濟”的真正原因。

團體會員


王振滔:溫州市政協副主席、溫州市工商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會長,奧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芳銘:溫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溫州市人大常委,溫州市工商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
林金榮:溫州市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
周有銘: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
徐欣隆:溫州市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
趙文冕:溫州市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秘書長,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秘書長
吳宇東: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市工商局副局長
胡玲玲: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浙江康爾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孫紹丁: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富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晨愛: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浙江奧奔妮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
邱光和: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森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國勝: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達得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倪明連: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中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彭 星: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法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 舟: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民生銀行溫州分行副行長(主持工作)、黨委書記
王忠芳: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上海凱科閥門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愛武: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浙江高邦服飾有限公司總裁
李躍勝: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開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道榮: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華儀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項獻忠: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浙江通力重型齒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諸葛衍權: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建行溫州分行行長、黨委書記
錢金波: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浙江紅蜻蜓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戚列雄: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市仲雄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尤小平: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華峰集團董事局主席
陳國榮: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東藝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余進華: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作興: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江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倪長興: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市南方皮塑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詩力: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曙光印業集團董事長
張偉聰: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浙江移動溫州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周德文: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梅 忠: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商貿城大地布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髮靜: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市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景燭:溫州市總商會副會長,溫州嘉田電雕製版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萊毅: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康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 方: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浙江君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鵬飛: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泰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光寧: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浙江任浪鞋材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賽珍: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溫州瑞豐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朱立科: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浙江一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朝聖: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躍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鄭西納:溫州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神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執行總裁

版權聲明


溫州總商會網由溫州市工商業聯合會溫州市總商會主管主辦,以集結和關注溫商資訊信息為主,是以溫商商業為起點,關注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的戰略、趨勢、模式、機會的前瞻性網路媒體。網站內容資源來自:溫州市工商業聯合會、溫州市總商會及下屬會員單位單位、重要新聞媒體網站、報刊雜誌、研究機構以及網友(讀者)來稿。本網熱情期盼廣大溫商群體和全國溫商團體踴躍為我們提供各類新聞、項目資源,共同努力創建一個為非公有制經濟和溫商群體交流和學習的商業財經服務平台,並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繁榮和昌盛提供積極的助推作用。
對於網站轉載的各類文章,如果作者對版權或刊載有異議,敬請與本網編輯部聯繫,我們將儘快妥善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由此給您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希望您能給予我們積極的支持與理解。
凡本網註明“來源:溫州總商會網”或“《溫州商會》”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溫州總商會,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經本網書面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溫州總商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溫州總商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繫,並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溫州市工商業聯合會 溫州市總商會主管主辦刊物及下屬單位通過本網發布的作品,本網受著作權人委託禁止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未經書面授權的情況下轉載使用。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註:溫州市工商業聯合會溫州市總商會主管主辦刊物:《溫州商會》)
網站提供的資料如與相關紙質文本不符,以紙質文本為準。

西安市溫州商會


西安市溫州商會是由西安市溫州籍工商界人士自願組成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業務主管為西安市社會組織促進會,社團登記主管為西安市民政局。商會以“服務、維權、聯絡”為宗旨,以團結、教育、引導廣大會員愛國敬業、守法經營、發展經濟為目的,開展各種諮詢、培訓、商務洽談、產品展銷等活動,提供信息、中介服務,組織各種聯誼活動和社會活動,幫助會員拓展業務,加強交流與合作,維護其合法權益,並引導會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光彩事業,奉獻愛心,回報社會,為西安溫州兩地的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西安市溫州商會前身為“西安浙南工貿協會”成立於1995年9月5日,於1996年9月成立了黨支部,2003年12月,更名為“西安市溫州商會(西安溫州商會)”, 2005年7月成立了社會團體中的首個黨總支,下設五個黨支部,現有黨員76名,入黨積極分子40多名。現有會員800餘人,是我市工商界成立最早並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社會組織,西安市溫州商會2005年12月被西安市工商業聯合會評為“年度團體會員先進單位”,2007年12月被西安市工商業聯合會評為“為會員服務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12月被西安市工商業聯合會評為“會務工作先進單位”,2009年被浙江省溫州商會日報評為“最具創新力的溫州商會”等榮譽稱號。商會的創始人暨首席會長為鄭海弟同志,連任兩屆,第三、四屆會長為鄭福海同志,第五屆會長為曹宗樂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