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灣子鎮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下轄鎮

四道灣子鎮位於敖漢旗西部,隸屬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地處敖漢旗西部,敖漢旗西部中心城鎮,民國時期曾為敖漢南旗旗府駐地,西、南與建平縣接壤,北與松山區、翁牛特旗毗鄰,地處兩省三縣交界地帶,距赤峰市區76公里。轄14個行政村,約3.45萬人(2018年)。交通便利,京通鐵路設有四道灣站。通信快捷,商貿繁華。自然資源及旅遊資源豐富。該鎮城鎮建設及發展較快,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億。

敖漢旗四道灣子鎮(簡稱小河沿),地處兩省三縣交界處,有蚌河、老哈河、飲馬河和乾溝子河四條河流流以此鎮,京通鐵路與國道111線交叉通過,距“赤通”高速公路出口具有3公里。全鎮總土地面積371.75平方公里。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屬建昌縣數漢札薩克多羅郡王旗小河沿鄉境,境內設小河沿、白廟子牌。宣統三年(1911年),屬敖漢右翼札薩克多羅郡王旗。1930年,境內設小河沿、四德堂2鎮和四德堂、新窩鋪、土城子、黑山後、白廟子、六道灣子、濰縣營子7鄉。1956年4月,建小河沿、四德堂、黑土營子3鄉,屬敖漢旗小河沿區。1958年10月,建小河沿公社。1960年2月,併入烏蘭召公社。1961年12月,復建小河沿公社。1974年,公社機關遷往四道灣子村。1984年2月,改為四道灣子鎮。2006年1月,四德堂鄉併入四道灣子鎮。 2019年10月,四道灣子鎮轄14個行政村。

2018年,四道灣子鎮有工業企業5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1個。2018年末,四道灣子鎮戶籍人口34467人。

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屬建昌縣數漢札薩克多羅郡王旗小河沿鄉境,境內設小河沿、白廟子牌。
宣統三年(1911年),屬敖漢右翼札薩克多羅郡王旗。
1956年4月,建小河沿、四德堂、黑土營子3鄉,屬敖漢旗小河沿區。
1958年10月,建小河沿公社。
1960年2月,併入烏蘭召公社。
四道灣子鎮
四道灣子鎮
1961年12月,復建小河沿公社。
1974年,公社機關遷往四道灣子村。
1984年2月,改為四道灣子鎮。
2006年1月,四德堂鄉併入四道灣子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道灣子鎮地處敖漢旗西部,老哈河中游右岸,東、北與薩力巴鄉交界,東南與新惠鎮接壤,南、西與遼寧省建平縣毗鄰,西北與松山區隔河相望。人民政府駐四道灣子村。四道灣子鎮行政區域面積317.75平方千米。

基本概況

敖漢旗四道灣子鎮(簡稱小河沿),地處兩省三縣交界處,有蚌河、老哈河、飲馬河和乾溝子河四條河流流以此鎮,京通鐵路與國道111線交叉通過,距“赤通”高速公路出口具有3公里。全鎮總土地面積381.12平方公里,轄白斯郎營子、白廟子、小河沿、二道灣子、四道灣子、五道灣子、下樹林子、六道灣子、吳家營子、衛星營子等14個行政村,約3.45萬人(2018年)。全鎮耕地面積12萬畝,其中水澆地6萬畝,稻田3萬餘畝,是綠色大米,河蟹生產養殖基地3000畝,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小河沿文化源遠流長。有自治區級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有各種野生植物260餘種,鳥類12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鳥類兩種,世界受協鳥類5種,春秋季節成千上萬隻鳥在這裡棲息覓食,可稱得上湖光山色,百鳥祥集,錦鱗游泳,景色美麗壯觀,是獨具特色的風光旅遊區,盡顯“江南”風采的“魚米之鄉”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四道灣子鎮位於敖漢旗西北部,赤峰市東南70公里處,北與赤峰市松山區隔河相望,西與遼寧省建平縣毗鄰,全鎮總面積24.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2.1萬畝,保灌面積1萬畝。有林面積10.3萬畝,森林覆被率達到42%.處於老哈河下游和蚌河交匯處,年降雨量350—450毫米之間,≥10°有效積溫在2800℃——3200℃之間,無霜期120天——140天。適宜於北方各種農作物生長。
四道灣子鎮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走在了全旗的前列。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億,其中工業產值近4000萬元。小河沿農貿市場也是全旗最大的農貿市場,工業品琳琅滿目。五行八作應有盡有,每年的市場交易額都在1000萬元左右。這裡是小河沿文化的發祥地,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又有“小河沿風光旅遊區”,加之老哈河盛產肥美的魚蝦,可謂水秀景美,魚稻飄香,經濟繁榮,民風淳厚,在新世紀的開端,四道灣子鎮廣大人民正熱情地伸出雙手,歡迎四面八方的朋友來旅遊觀光,洽談生意。我們為您準備了豐富的禮物——飄香的魚蝦,醇甜的美酒,還有那豐富的,能為您帶來財富的“小河沿”品牌綠色優質稻米,蒙古黑大理石等。

現狀介紹

四道灣子鎮地處兩省三縣交界處,蚌河、飲馬河、老哈河流經該鎮。全鎮總土地面積57萬畝,耕地面積12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7萬畝(稻田面積3.5萬畝)。全鎮現有約3.45萬人(2018年),所轄14個行政村,180個村民組。國道111線與京通鐵路交叉通過,縣級公路“嘎萬”線東西穿過,交通便利。全鎮現有揚水站23處,404眼機電井,25公里老哈河防洪堤。有66千伏新惠--四道灣高壓線路,設有變電所2處,2005年人均收入達2800元。

地形地貌

四道灣子鎮地處燕山山地向松遼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由淺山、丘陵和河川平地、沼澤等地貌單元組成。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南部淺丘陵區,北部為沿河平川地。

氣候

四道灣子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7.3℃。無霜期年平均15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999.3小時。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7月最多。

水分

四道灣子鎮境內河道屬老哈河流域、最大的河流為老哈河,從西至東流經鎮界21.7千米,年徑流量12.7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蚌河、飲馬河、乾溝子河。蚌河自南向北流經四道灣子鎮東南部19千米。

自然災害

四道灣子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冰雹、大風和霜凍、大雪。洪澇年均發生一次,主要發生在6月至8月,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62年7月,36小時連續降水250毫米。

自然資源


四道灣子鎮境內地處翁牛特—敖漢銅鉬鋅鉛礦帶,東南部地區多為發育十分成熟的火山岩地,成礦地質條件較好。轄區內有黃金、石灰石、鐵、銅、鉛鋅、白雲石等礦藏資源。黃金是主要的礦藏資源,儲量豐富且開發較早,轄區內有黃金年產量達萬兩的吉隆礦業。石灰石總儲量約4500萬噸。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轄四道灣子、四德堂、二道灣子、六道灣子、下樹林子、小河沿、濰縣營子、吳家營子、白廟子、白斯郎營子、艮兌營子、富民、黑土營子、庄頭營子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78個村民小組。
2019年10月,四道灣子鎮轄14個行政村。
四道灣子鎮區劃詳情
白斯郎營子村吳家營子村
白廟子村濰縣營子村
小河沿村庄頭營子村
二道灣子村四德堂村
四道灣子村艮兌營子村
下樹林子村黑土營子村
六道灣子村富民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轄區總人口35586人。總人口中,男性18322人,佔51.5%;女性17264人,佔48.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4483人,佔96.9%;有蒙古、回、滿等7個少數民族,共1103人,佔3.1%。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有蒙古1個民族,達972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8.1%。2011年,人口出生率9.06%,人口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長率3.04%。
2018年末,四道灣子鎮戶籍人口3446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財政總收入7910萬元,比上年增長17.9%。

第一產業

農業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耕地面積13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27億元。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粱、穀子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6.6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萬壽菊等。2011年,烤煙種植面積3000畝,萬壽菊種植面積1萬畝。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3萬頭,年末存欄4.6萬頭;肉牛飼養量1.27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0.98億元。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大型農業機械617台(套)。農民人均純收入5750元。
四道灣子鎮日光溫室大棚生產具有較長歷史,是四道灣子鎮的傳統優勢產業,現全鎮有日光溫室大棚近300畝,主要分佈在六道灣子、五道灣子、二道灣子村,生產的蔬菜品種有油桃、西紅柿、黃瓜、芹菜等十幾個品種。
四道灣子鎮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為農貿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繁榮的農貿市場進一步帶動了棚菜生產,四道灣子鎮棚菜遠銷北京、瀋陽、朝陽、通遼、赤峰等地,並以質優價廉的優勢不斷開拓著更廣的市場。
稻田開發
紅山水庫淤積上延的影響,坎下部分地塊內澇嚴重成為閑置水面,全鎮現有7060畝澆水面有待開發。2005年將開發四道灣子村淺置水面1760畝,修建圍田壩2500米,打配機電井18眼,建排水點2處,共需資金59.2萬元,群眾自籌29.2萬元,需上級扶持資金30萬元。此項目的實施將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民增收,按每畝產稻穀500公斤,每公斤1.20元計算,1760畝的直接經濟效益為105.6萬元,使下樹林子村2000口人人均增收500多元。
水澆地項目
我鎮將實施5000畝水澆地開發建設,其中3000畝為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工程,2000畝為渠道防滲工程。需配套農田井15眼,挖埋管路2550米,建設U型混凝土渠灌溉2000畝,襯砌渠道8000米,完成農田作業路6000米,林帶植樹3萬株,工程總投資207.04萬元,分2年實施完成,2005年將完成機電井和低壓管道輸水工程建設3000畝,總投資162.56萬元,群眾自籌60萬元,需上級扶持資金102.56萬元。5000畝節水灌溉面積建成后,以種植玉米計算,每畝增收100公斤,每公斤1.00元,水利分攤係數0.6,可增收48萬元。節水工程建成后,對促進農民科學種田意識提高,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水稻新品種試驗
根據我鎮水稻品種多而雜、品質差、產量低的現狀,從2003年起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幹部、群眾到黑龍江、吉林等地考察,決定每年引進十幾個品種在我地試種,從中選出適合我鎮種植的優良品種進行推廣。2005年我鎮將從牡丹江公主嶺農研所引進優質水稻新品種15個進行試驗示範。需征試驗基地1.5畝,費用2000元。此項目的建設實施有利於水稻新品種的推廣,按增產10%計算,全鎮3萬畝稻田,每年增產稻穀15萬公斤,增收30萬元。
2004年我鎮已有2萬畝稻田認證的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我鎮根據土壤、水源、空氣等有利條件向有機稻米邁進,我們將成立水稻生產協會,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對種植區的環境進行流動監測,嚴格種植程序和加工程序,搞好認證工作,共需投入資金180萬元,其中申請認證費10萬元,水稻試驗基地和種子基地建設20萬元,稻米加工機械購置15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50萬元,需扶持資金130萬元。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建成后,可年產稻米1萬餘噸,每公斤市場價6.00元,產值可達6000萬元,畝收入1800元,每畝增收800多元,同時提高環境質量,降低土壤和水源污染程度。
萬壽菊生產及加工項目
根據旗政府的要求和我鎮2004年在六道灣子村種植經驗,我鎮將建設萬壽菊種植基地和色素提煉加工廠。2005年將種植4000畝,顆粒加工廠一期工程完成投資500萬元,加工廠需打深水井1眼,建供水30噸的水塔一座,修廠道1000米,總投資40萬元,地方政府籌資10萬元,需上級扶持資金30萬元。此項目的實施后每畝可采鮮花4500斤,每斤0.30元,每畝收入達1350元,扣除200元費用,每畝凈收入1150元,全鎮增收460萬元,實現財政增收92萬元,可緩解多年來種植業結構單一,低水平種植的壓力,有利於農民種植結構調整意識的增強。
防洪堤維修加
老哈河防洪堤四道灣子鎮內總長度22.7公里,防洪堤標準為二十年一遇洪水標準,現目前有險工險段三處,急需治理。即:小河沿東北角老哈河一處,崩河一處,二道灣子村防洪堤險段一處。治理三處險段將實施干砌石3200立方米,石籠1460立方米,總投資18萬元,其中群眾自籌3萬元,需扶持資金15萬元。此項目的實施將保護全鎮9個村,2萬口人及3.5萬畝耕地不受洪水浸害,保護京通鐵路和111線國道暢通無阻,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維護生態平衡。
水產養殖
到2010年建成1.5萬畝養殖基地,其中稻田河蟹養殖1萬畝,池塘養魚0.5萬畝。2005年將完成3000畝河蟹養殖和300畝池塘養魚,總投資40萬元,其中群眾自籌20萬元,需扶持資金20萬元。此項目的實施,蟹田每畝增收600元,2005年3000畝將增收18萬元,池塘養魚畝純收入800元,300畝將增收24萬元,有效地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有利於有機稻米的生產。
稻田節水灌溉
全鎮9個村,2.27萬畝稻田需渠道防滲襯砌。2005年我鎮將完成下樹林子村5000畝稻田渠道防滲襯砌工程建設,襯砌渠道25000米,需預製混凝土板或U型襯砌混凝土2000立方米,總投資100萬元,其中群眾自籌資金40萬元,需上級扶持資金60萬元。此項目的實施可減少渠道滲漏損失,減少渠道佔地面積30%,使渠道水利用係數從原來的0.7提高到0.9,每年全鎮可節約水量400萬立方米,平均每畝稻田節省費用10元。
肉羊養殖小區建設項目
續建溝門子戶外養殖小區600m2,入戶總數為15戶,在白廟子村建小區一處,計劃建設面積為1500m2,入住戶數為20戶。2005年計劃年內存欄肉羊達5萬隻,引進優質種公羊8隻,建肉羊人工授精點3處,購置配套飼草加工機械26台套,棚圈建設4000m2,完成各項配套基礎設施,共需資金83.8萬元,其中群眾自籌33.8萬元,需扶持資金50萬元。2005年計劃出欄1萬隻,按每隻羊純收入200元計算,將實現純收入200萬元。
肉牛養殖
以下樹林子村、白廟子村為主,以專業村的形式發展肉牛產業。2005年將購牛400頭,建標準暖棚圈8000m2,購
置飼草料加工機械25台套,建肉牛冷配改良站點2處,共需資金202.6萬元,其中群眾自籌81萬元,需上級扶持資金121.6萬元。2005年將存欄肉牛1000頭,出欄400頭,按每頭肉牛出欄純收入500元計算,將純收入20萬元。
萬壽菊
四道灣子鎮2004年開始引進種植色素萬壽菊,在六道灣子、小河沿兩個村發展200多畝進行試種,收到了較好效益,畝產鮮花過萬斤,每畝凈收入近1000元。從2005年四道灣子鎮將在全鎮大面積推廣種植。
色素萬壽菊是提取天然葉黃素的理想材料,天然葉黃素是一種性能優異的抗氧化劑,廣泛應用於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醫藥、工業染料等行業,色素萬壽菊的鮮花經過發酵、壓榨、烘乾等工序可製成萬壽菊顆粒,再經過溶劑浸提法可製備色素精油。
種植業
一是水稻生產是該鎮的支柱產業。稻田面積3.5萬畝,如今只有5000畝進行了中低產田改造,符合規劃標準,其餘3萬畝仍處於原始開發狀態,地塊零散,錯落不平,難以集中連片,農民田間作業只憑手工勞動肩扛膀挑,不能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近幾年,連年乾旱,農民打井種稻,又因河床抬高,雨天不能排水,稻田內澇十分嚴重,由於缺錢少電,農民只能用柴油機排澇,十分艱苦。
二是旱田生產是該鎮農業的第二條命脈。現有旱田5萬畝,靠國家項目補貼進行土地整理10000多畝,尚有40000多畝有待規劃平整。多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有1萬多畝旱田進行了管灌、噴灌,成為水澆地,並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每年發展烤煙1500畝,發展良種繁育基地10000畝,發展大棚蔬菜、萬壽菊8000多畝,種植青貯玉米、健寶牧草1000畝,有效地增加了農牧民收入。但是在訂單農業上,存在著價格波動幅度大,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的問題。
養殖業
如今該鎮養殖業已初見雛形,全鎮家畜存欄10萬頭(只)。其中生豬25000頭、羊45000隻、肉牛522頭、奶牛260頭、大畜5400多頭。另外肉雞年出欄達35萬隻,已形成產業規模,五道灣子村年出欄20萬隻肉雞養殖小區已投入使用,並與興發集團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
肉羊產業自2003年年初鎮黨委、政府把肉羊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后,全鎮形成了以建設戶外養羊小區帶動戶內養羊小區為重點的肉羊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如今已建吳家營子村、溝岔子村養羊戶外小區2處,佔地23340平方米,建築棚圈面積4160平方米。第二處佔地面積40畝養羊小區正在建設中。2005年6月末全鎮共存欄肉羊45000隻,出欄肉羊40000隻。
河蟹養殖產業。根據我鎮河流較多,水源豐富的特點,2004年鎮黨委、政府把河蟹養殖確定為主導產業,實施專項推進,發展河蟹養殖2200畝,其中稻田養殖1000畝,水面養殖1200畝。同時養鴨3000隻,養鵝1180隻,水面養魚120畝。
農業經營
以文彬草帘子廠為龍頭,全鎮稻草加工42家,年編織草帘子190萬片,年產值200萬元,使我鎮及周邊地區的稻草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同時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以四道子鎮煙花廠為龍頭的煙花小區建設,帶動我鎮工業園區的經濟發展。以福金選米廠為龍頭,實現年加工稻米500噸,使稻米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農貿市場
我鎮交通發達,毗鄰省縣周邊已成為我旗對外發展、商貿流通的重鎮。

第二產業

工業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形成以煙花、氧化鋅、中草藥、草編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草編加工廠32家,其中大中型草編廠12家,小型機械化草編加工戶100餘家,產值300萬元。

文化


四道灣子鎮是小河沿文化的發祥地,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境內有自治區級的“小河沿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又有“小河沿風光旅遊區”。美麗迷人,風景宜人。四道灣子鎮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走在了全旗的前列,四道灣子鎮日光溫室大棚生產具有較長歷史。

小河沿文化

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年,是一種以本地區傳統文化為主,兼容並蓄了黃河中下游傳統文化因素的新型文化遺存,以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史家稱“南北薈萃的小河沿文化型”。小河沿文化器物的器型、彩陶圖案和紋飾既與紅山文化有承襲關係,又有不同風格,其文化分佈區與紅山文化基本一致,經濟形態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四道灣子鎮白斯朗營子遺址是“小河沿文化”的命名地,1973年沿京通鐵路考古調查時發現,有1977年第12期《文物》雜誌上首次提出了“小河沿文化”的概念,即指白斯朗營子南台地遺址的四座房址所出土的有別於紅山文化的“彩陶文化”。
白斯朗營子遺址位於老哈河南岸的一級台地上,高出老哈河床20~25米。南端緊靠沙丘,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東西兩側為沖溝。地表可見灰土圈20餘個,包含兩種文化遺存,早期的屬小河沿文化,晚期的屬夏家店下層文化。共清理房址7座,其中屬小河沿文化的4座,屬夏家店下層文化的3座。同時還發掘小河沿文化灰坑8個。
白斯朗營子遺址儘管發掘的面積較小,房址僅4座,但卻使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原始文化,被認為是一種晚於紅山文化的新文化類型。這也是以敖漢旗地名命名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遺址中出現了雙間式房址,墓葬中發現了男女合葬墓,證明小河沿文化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形態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文化類型進步,是由紅山文化類型真接發展演變,並且與中原地區和東方沿海地區的古代文化有著內在聯繫的北方古代文化,在歷史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交通


四道灣子鎮運輸已形成由鐵路、公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
四道灣子鎮
四道灣子鎮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有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6個,藏書1.4萬冊。

教育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685人,專任教師20人;小學4所,在校生1548人,專任教師12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462人,專任教師56人,初中適齡人口人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四道灣子鎮中學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其中衛生院2所,衛生所9個。專業衛生人員61人。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0432人,參合率97.97%。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四道灣子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00戶,人數2478人,支出276萬元,比上年增長25.4%,月人均110元,比上年增長11.2%;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8人,支出17萬元,比上年增長34%;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9人,支出17.2萬元,比上年增長11.7%;農村醫療救助47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06人次,共支出8.2萬元,比上年增長21.7%;農村臨時救濟480人次,支出6萬元,比上年增長29.3%。

生態建設

道灣子鎮東南部地區為淺山丘陵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這裡的人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持每年三次大會戰,堅持推磨轉圈,輪流治理,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使原來僅有的幾萬畝林地發展到如今的二十多萬畝,同時治理高標準水平梯田4萬畝,使一個支離破碎、溝壑縱橫的山地丘陵變成了一個山川秀美、蒼松翠綠、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統一的綠色家園。四道灣子鎮三處重點生態景點分別為:萬泉溝流域工程、小井山流域工程和十里杏花坡。

發展規劃

四道灣子鎮根據鎮情,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繼續實施“穩糧增效、養畜致富、水利興鎮、商貿活鎮、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發揮四大優勢即區域優勢、交通優勢、市場優勢和水源優勢,全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
根據鎮情,重點在稻田開發、水澆地開發、水稻品種試驗示範、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建設、水產養殖、小區建設、防洪堤建設、道路、市場等方面求得突破。

旅遊


萬泉溝流域

位於四道灣子鎮王先地村,治理總面積6700畝,是四道灣子鎮典型的生態建設工程之一。自1991年開始,鎮黨委、政府組織農牧民開始向萬泉溝進軍,利用三年時間對該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採取針闊混交、喬灌混交,山上、山下、山腰栽植不同樹種等措施造林綠化。2003年又在溝底又栽植1.5萬株楊大苗,整個工程治滿、治嚴,如今萬泉溝被列為重點生態旅遊景點。

小井山流域

地處王先地、庄頭營子兩村,集中連片治理面積5.6萬畝,該工程是四道灣子鎮九十年代的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治理面積蘊含山頭45座,溝壑76條,治理生后實現了山上灌木,山坳喬木,林間草地的生物多樣化。如今眺望小井山流域,滿眼翠綠欲滴,使人感覺到置身於北疆林海,是四道灣子鎮人民用雙手和血汗創造的又一個生態建設奇迹。

十里杏花坡

四道灣子鎮十里杏花坡是小井山流域的一部分,地處蚌河東岸,面積9600畝,全部為山杏與針葉林混交,每到春天,杏花開放,杏花漫山遍野,芳香十里,因山杏面積較大,故稱十里杏花坡。四道灣子鎮現有山杏林5萬畝,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態建設如今給四道灣子鎮人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現全鎮年可收穫山杏核200萬公斤,創產值400萬元,僅此一項農牧民年均收入可增加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