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時期
龍山時期
龍山時期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與此同時,冶銅技術開始出現,膠縣三里河出土了兩件銅錐,經化驗為黃銅。技術上的進步還表現在建築上。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現了長方形土台式建築,這種土台是夯築而成的,說明商周時期盛行的夯土建築在這時就已出現了。土台四周有漫坡散水,也是一大進步。城址開始大量出現。城子崖發現的一座,城圈長450米,寬390米,牆體是夯築而成。近年山東境內發現了十幾座,其中七座密集分佈,形成了 一個城址群。
龍山文化最早因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被人們發現。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在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黑陶製品了。黑陶源自於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佈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
煙台市博物館4月9日發布消息,煙台午台遺址二期考古共發現21個古代墓穴、21具屍骨及20多件陶罐、陶壺等做工精細的陪葬品,據地層推測該墓群屬於龍山時期墓群。此次出土的屍骨大都保持著一個奇怪且統一的姿勢——身體捲曲著擠在狹小的墓穴中,看上去就像在母體中的嬰兒。工作人員還在墓葬里發現了豬骨和骨針,推測當時已開始以豬為肉食,且已開始縫製衣服。